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水教学
释义

“下水”起源于游泳学习,现转用于教学中,意在表达教师深入实践,与学生一起感受课堂、平等交流。

“下水”教学,是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学生一起感受和理解文本,完成练习和归纳规律,与学生一起背诵、训练、阅读、写作等,站在学生层面或更高一些制定实时与适度的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谦虚求索的学习态度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的个人魅力,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下水”教学不同于“示范教学”抑或“范式教育”,因为后者在教学理念上就没有与学生平等的面对文本而同等解读,教师还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不认为在探识文本上在探索知识上就从来没有师生之别:在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只是主动地积极地应对课堂和学生,并没有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共探文本,同解难题。

“下水”教学不仅仅包含“下水作文”,也包含“下水阅读”、“下水训练”、“下水背诵”、“下水口语交际”、“下水课本剧”等。浸润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与学生一起走进探索的语文世界。

一、理论依据

1、“准孩子”理念。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有效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成功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想了解学生,成就学生,也让学生配合教师,尊敬老师,教师应有三种角色定位:先做准学生,在课堂上也罢,课下也好都要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其次要做学生的哥哥姐姐,向家人一样,能平等的对话、接受倾听、彼此交流。最后再做学生的老师,传道解惑的服务者

“下水”引领通过平等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真实想法、学习程度,才能制定适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才能体察作业留的多寡、难易等。这种安排反馈回课堂反思而再进行的二次备课,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句话:”下水”引领能知学生的真心,能摸清语文的真脉,能找到高效课堂的真经。

2、代际关系学。第六代人、第七代人之间的同代影响是深远的,父母长辈的隔代教育是间接的、低效的。

作为教师,我们无法也不能回到学生中做学生的同学,用同代关系的作用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我们可以削弱隔代影响对学生的后摄影响,低下头来尝试着以宽容理解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分歧,在教育实践中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具体语文课堂中,下水练习、下水阅读、下水游戏、下水写作,甚至我们可以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桌搬到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和学习。

不愿低头的高高在上的隔代说教和教学,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趣的,是没有针对性的,是低效的、内耗的,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无言以对,无学以深,无问以答,浪费着教学资源和生命。

3、“梯子理论”。教师首先站在梯子上努力攀爬,同时带动学生爬上梯子,拥有高处不胜寒的体验,为他们以后再发展、终身发展积淀物质的精神的基础和和条件

“下水”引领逼迫、鼓励教师被动抑或主动的敢当人梯,处处做示范,处处现身说法和亲历实践,使学生在自己的榜样之下做的更好。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都愿也必须“贤于”学生,如此“下水”成为教学必然的常态。

二、现实意义

1、课堂内耗环节多,浪费了教学资源,致使教学低效运转。

2、学生们对语文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的讲解作文、阅读等反感、厌倦,特别是对写作无味无趣。

3、教学成绩不理想,且师生均感疲惫不堪。

追索原因在于:

①无法确切的理解学生们写作、阅读中面临的苦楚和艰难,造成了教师出题的过深或过浅,造成了老师解读和阐述文本的独断性,教学的的盲目性、无效性,使得课堂内耗时间、精力的东西太多太多。拿“下水作文”来说,许多教师多年没有动笔写作了,即便有个别教师也进行了尝试,但能够与学生同期完成,针对同一话题写作出不同思维角度的作文的也很少。

②学生们无法真实的、快捷地读懂老师们不切实际的讳莫高深的理论,另一方面他们对老师们尊者师者的“不亲近”对象的教育不能感同身受的愉快领会。

③师生之间缺乏在文本阅读和训练等知识上完成深切地认知沟通、情感交流,没有从文本中获得探索的共同乐趣,形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式”共同体验。

④教与学这两个本应系统互动的环节和部分,没有互动起来,甚至互不了解。

三、应对策略

解决一线的语文老师对”下水”引领的困惑,帮助他们正确的把握”下水”引领的时机和内容,引导他们与学生们平等互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个人魅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1、敢于“下水”。

有准备有信心。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并作多项的推理,避免课堂有大的失控。。备课过程中,研读透文本,制定好目标、重点、难点。厚积薄发,积累素材到一定程度就愿意与学生“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②有交流有碰撞。这里谈到的交流和碰撞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学生课前的作业、课中目标创设等,二指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既要对文本的关注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作者和文本内涵,也要适当减少教师对现成教师参考用书的过分依赖,增加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才能下到水里与学生同游同乐、同学童趣,才能抛弃“下水”的胆怯,

2、摸索“下水”。

①实施以”下水”引领为中心的课堂规律摸索,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示范课、引导课。具体操作中,以学校、年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给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活动为主,引导教师“做中学”、“学中做,”。结成帮扶对子,使教师们互帮互学,共同下水体验教学的快乐,享受高效课堂的收获。

②引导学生走近教师,与语文老师比试武功,看谁的阅读、训练、作文写得好、写得妙。组织学生办了手抄报、校报,引领语文兴趣,强化”下水”引领的应用效果。

③探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情层次下的”下水”引领的特点。从初一至初三,强调教师备课要突出教学目标,要认真钻研教材,体现本课题的特点;讲课时要认真仔细,不推搪、不含糊,要因生而异,因年级而不同,要求学生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

④对学生进行”下水”引领后的材料收集与分析,对症下药进行疏导与解决。

3、快乐“下水”

实现了教与学灵活互动,相得益彰的语文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不在内耗,两架机器高效运转,即使稍有矛盾也因教师的“平等下水”而化解,学习成为乐趣,课堂便高效起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老师在身边和同学们一起背诵、练习、游戏、阅读、写作等,还有什么不知,有老师在引领并榜样、表率着,哪有所不好的,有老师在一起探讨文本和情感交流,哪有不乐的!

(二)时机掌握和程度把握

当前很多老师认同“下水作文”,并赞同适时的点拨要掌握合适的程度。我提出的下水教学的时时引领与此有所不同.

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老师自己不自觉的都在引领,如果不科学设计,这种引领便过多的指向发散,没有集中指向教学目标和有效的培养目的,正如发出的都是导弹,有的击中目标,有的旁落了,甚至自爆了。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而下水引领教学就是规避和解决这种风险。

下水教学引领并不排斥教师对引导时机和引导程度的关切,相反更注重该种问题的把握策略。

1、在学生启而不发时需要教师下水引领。老师更多的是击趣、造情,烘托气氛,并作个人展示。为学生抛砖引玉,引发同学们参与进来,动起手来,把教学设计良性的演绎好,吸纳其精华,以利于成长。

我在教授《故乡》第一段作者回乡萧索的情景不理解时,我拿出我冬天回大城县老家时做的诗来,由于情景差不多,学生一下子释然了。

2、在学生单一、僵化的思维面前急需教师下水引领。比如话题 “让思维转个弯”作文课,学生们多写如何转变智慧,我与学生们同期“下水”,我从小小说题材来写银行职员腐败,从故事新编视角写愚公固执不离荒山,从寓言故事角度写猪八戒的转变等,为学生们打开了思路,其文字似滔滔江水,滚滚来。

3、在提升学习品质、培养习惯上急需教师引领。语文课本《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很长,我坚持与学生一起最终背下来,写下来。其实第一天我没有背好,按我们班的“君子协定”我自罚了一遍,且工工整整,没有一个错别字,其他不会背的,在我们没有声讨的情况下也自罚了。第二天我和学生们都背的非常棒。教师的下水引领多么重要呀,纠正了学生拖拉的毛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引领平台和展示技巧

1、课堂上同期共享,感受下水的快乐和荣耀。

2、利用板报、橱窗等传统道具展示。我把全班的、也有我做的某阅读题答案登上,学生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同一类题型的答题规律,也对我答案中的瑕疵挑拣出来,这都使师生更接近答案,更接近规律,更接近真理。

3、编制成歌谣、快板等寓教于乐的语言形式.

4、应用电子邮箱、博客等现代媒介展示。这种引领可突破时空局限,缺点是学生家和所在的学习场所必须能联网,能上网。

当然在展示前需烘托气氛,造势击趣,展示中注意展示媒介的优缺点,特别是语言媒介,展示后注意教学的指向性,及时总结和归纳。

综上,语文教师的“下水”引领不失为语文高效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切入点和实现的方式,是高效课堂研究的积极探索。教师要内需学识修养,提升教学水平,挑战业务难度,为自己为学生闯出一片蓝天来,为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增新透绿,再添佳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