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吴街村 |
释义 | 西吴街 一、 概况 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106国道西侧。现有48户230人,耕地360亩。据《东明县地名志》记载,清康熙12年(1673),吴氏从吴沙窝迁此居住,以姓氏方位命名为西吴街,意为吴沙窝西街。现居有吴、聂两姓。吴姓47户291人;聂姓1947年从本县西高堌迁入,现有1户9人。 二、经济发展 【农业】该村建国前多为飞沙地,常受风沙危害,小部分土地可以种些大豆、高粱等作物,但亩产均不足100斤。受张沙窝沙地栽树的影响,该村在飞沙地栽种柳树、白腊条等,会条编的还编成箩筐、囤底等条货出售,以此养家糊口。解放后生产有了发展,但前进步伐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村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他们与邻村联合一起引黄灌淤,改良土壤。并挖沟修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后修桥、涵、闸26座,找机井27眼,实现了河灌、井灌双保险,农业出现了新局面。现在小麦亩产900多斤,玉米亩产1000余斤。 【工商业】建国前该村无经商者。改革开放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沙窝商业街上做生意,开门市。有的在家搞养殖。更多的是大批年轻人走出黄土地,到大城市打工。除了春种秋收。各户都找点事干,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收入。 三、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建国前由于生活贫困,多数人念不起书,是文盲。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求文化,村民纷纷送子女到沙窝完小读书,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基本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全村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村民生活】该村农商并举,多渠道增加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村里办了电,修了路,通了电话。村民过去的土坯房已翻盖成了大瓦房,家里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电器。年轻人有摩托车、电动车、手机。耕作实现了机械化,人们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村民过上了多少代没有过的好生活。 四、古今人物 【烈士名录】吴治轩,1928年出生。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独立团排长。1946年8月,陇海战役牺牲在河南兰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