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泛若耶溪
释义

这首五言古体诗,幽意无限,景物清新,极富画意,是綦毋潜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领略的幽美景色中,寄托了诗人闲适隐逸的情怀。诗以抒发隐逸之思,随遇而安的情怀开始,统摄全篇。正由于诗人幽意不断,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赏“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的若耶溪,着力描绘所见优美景物,有着鲜明的动动感。

作品名称:春泛若耶溪

创作年代:唐代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綦毋潜

创作地点:绍兴

作品原文

春泛若耶溪(1)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2),隔山望南斗(3)。

潭烟飞溶溶(4),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5),愿为持竿叟。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若耶溪:《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2)际夜:至夜。

(3)南斗:星宿名称。《越绝书》:“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张衡《周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洎南斗于牵牛。”

(4)潭烟:水气。

(5)弥漫:渺茫。

作品译文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到了溪口的两边。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情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作品格律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仄韵

作品赏析

三四两句,就有引人入胜之妙。诗人在和煦的春风中登舟,驶进了香花夹岸的若耶溪,这种风送小舟,百花盛开,馥芳四溢的氛围,真使诗人陶醉而流连忘返。随着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东升,碧波荡漾,诗人遥望天际,南斗灿然高挂。这里既描写了船驶溪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也表现了诗人舟中眺望的情态,用笔简练,形象鲜明。七八两句又是另一幅画面。小舟不断前行,溪谷之中夜霭漫漫,飘浮不定。诗人用一“飞”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雾霭浮动之状,而且也体现了小舟穿雾而行中诗人的感受。往后看,一轮明月已从林后渐渐西沉,越来越向后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面对这样清幽宁静的胜境,诗人愿远离法俗,垂钓终老。全诗以抒情起,抒情结,幽兴幽景,二者融合无迹。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所以说“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环境十分清幽,十分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诗人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此刻别有一番感受。“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诗人愿永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感受。

作者简介

綦毋潜(691——756),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落第返乡。726年(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导尉、左拾遗。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响,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一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綦毋潜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的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他的诗1卷26首,内容多为与上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