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施尧臣 |
释义 | 人物简介施尧臣(1493—1586),字庆甫,号华江,明代青阳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 初任浙江萧山知县,明萧山无城垣,屡遭倭寇窃掠。他竭力筹措筑城,数月竣工,兵凭城守卫,民赖以安居。在任三年,廉政爱民,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晋升吏部尚书郎,后任开封禹州知州。时值旱灾后疫病流行,奏请朝廷豁免减该州赋税之半,并规劝富户放赈,广施药物。在任吉安知府时,除弊兴利,抑制打击豪强。萧山、禹州、吉安士民念其功德,为其建生祠,竖坊表。朝廷以其政绩显著,诰赠正二品服,升任顺天府尹。他锐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访民情,先后上书数千言,历陈弊政恶习之害,建言裁削宫中冗员,减轻民间赋税及徭役。他立身廉洁,正己率人。为官三十载,从未携带眷属,从不接受私情请托,丝毫不染。时人赞曰:“归无半文,心性与秋水同情”。 生平事迹施尧臣祖籍江苏宜兴,从他的高祖兼善卜居池阳九华之麓(现青阳县杨田乡涧坦村)开始,历经了唐、宋、元、明,到他这一代已有数十代的传承了。 这位“天官”少年时便才情敏捷,相貌英姿俊爽,是明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的进士出生。他为官一生, 勤政恤民,广施德政,称得上是一个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如他在河南开封禹州做知州时,那年正值饥馑,天荒地灾粮食欠收,面对饥荒,一方面他不忍心向老百姓催捐追税,另一方面又不敢违背上制。为体恤百姓,于是,他以库存贮银替老百姓代纳捐税,而对老百姓是一半豁免,另一半则由老百姓“打白条”先欠着,等来年丰收时再补上。应该说,地方官吏能做到这分上是需要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钦佩。 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 年,施尧臣任萧山县令。时逢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十分猖獗,侵占黄岩,袭扰上海,祸害百姓。滨海州县人心惶惶,萧山也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当时,萧山县就修建防御城墙御倭一事,有的人主张修,有的人因考虑到修建城墙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而反对修建,一时两派对立,群情各异,议论汹汹。为此,施尧臣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慷慨直陈修建城墙御倭的重要性,面对反对者,他从萧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着手分析,以颇具远瞻性的眼光,分析了萧山防御的重要。萧山虽然偏处浙东一隅,但它是浙东的地理要害,地方藩省的门户。是欧、明等州间的通道咽喉,如果不修建城墙,仅以现有的军民是不能抵御阻截倭寇的进犯。那么后果是不仅仅危害萧山一县之地,而是整个浙东及大陆内腹。至于数月之后倭寇侵袭萧山,见城墙牢固,戒备森严便不战而退这一事实,不仅证实了这一军事防御措施的正确,也确实有效地阻止了倭寇内侵。这也就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萧山百姓独享“耕市不变,士民歌庆”的原由。而施尧臣也就因那段功绩被当时朝庭征升为天官尚书郎的。 他一生仕途顺坦,告老还乡后,隅居村里,与人恂恂相亲,也从未涉足当地官府一步。晚年以诗文翰墨自娱,对阴阳、卜筮、占相、医方、山经、地记及九流百家皆有所考。一直身体硬朗的施尧臣于(1586)年仲秋无病而亡,享年93岁。 社会评价作为地方官的施尧臣在抵御倭寇入侵中不仅作过很大的贡献,同时还体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军事天分和战略眼光。 施尧臣墓天官坟在沉寂中沉睡了四百余年之后的今天被惊醒,然而,最先造访它的不是前来瞻仰和祭典它的人,而是前去挖掘和惊扰它宁静的盗墓贼。也正是这些前来惊扰它宁静的人把我们的目光又重新引到了它的身上,于是人们又看到它存留价值。作为一座文物,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方人物、历史,同时,随着现代城市人对自然的回归与向往,它还可以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从更深层次地说,它还可以像一面镜子,让更多的人可以能临“镜”自鉴,为官为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