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小鲁
释义

陈小鲁(1904—1951)原名陈余,字光裔,浙江瑞安人。

其父陈鲁夫系瑞安名儒,擅诗文,知音律,曾与瑞安名流王岳嵩、周国琛、李瘦梅、洪炳文、项崧、项寿侠、李逸伶、钟芷甫等人共同创办业余音乐组织“清音社”,实际上这是一个以乡绅与文人为主体的文艺俱乐部,即民间所称的“弹词班”,陈鲁夫、周国琛都是其中的中坚人物。该社原为昆曲曲社,后逐渐演变为京剧票房,陈小鲁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音乐特别是昆曲与京剧有特殊的亲和力。

陈小鲁毕业于瑞安中学,因家贫,曾一度辍学,后得瑞安望族项氏资助,才得以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专)”深造,除学习绘画外,兼学戏剧与音乐。在校期间带头组织振林京剧社,曾演出《四郎探母》、《捉放曹》等剧,并亲自操琴。在沪期间还和京剧名家谭富英的琴师赵喇嘛经常往来,相互切磋琴艺,著有《皮黄琴谱》一书。

《皮黄琴谱》为16开本150页,由开明书局1931年出版。这是温州学者继瑞安学人郑剑西《二黄寻声谱》之后又一京剧力作。《皮黄琴谱》开头详述胡琴的构造与演奏要领,还收有“百代”、“高亭”各唱片公司录制京剧名伶唱段44段,牌子曲18支,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将京剧音乐用简谱方式演绎的出版物。

抗战期间,陈小鲁回到瑞安,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山区宣传抗日。胜利后曾应聘担任瓯海中学、温州中学等学校音乐教师。在1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深切体察到,温州民间蕴藏着深厚的艺术资源,可惜限于条件,未能有效地发掘。

1951年7月21日,陈小鲁在瑞安家中病故,年仅47岁。其抱负随着生命而逝,令人扼腕叹息。

温州中学

1946年,他打算创办一所“温州艺术学校”,希望能借此广泛培养温州的艺术人才,为此,他卖掉家中仅有的3亩水田作为办学经费。此举得到温州许多士绅的赞助,杨雨农、刘景晨、方又圆、翁来科等都曾慷慨解囊;温州艺术界人士谢印心、许达初、徐堇侯等都表示愿意来学校无偿兼课。同年9 月,温州艺术学校申报浙江省政府,获准成立。陈小鲁在市区城西飞鹏巷选择了一处民房作为临时校址,并在靠城西街的飞鹏巷口竖起了一座木制牌楼,上面是温州著名书法家杨树猷所书的“温州艺术学校”6个大字。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张宝琛阻挠陈小鲁创办温州艺术学校,乃是公报私仇,事出有因。1945年,上海京剧名伶海碧霞刚刚出道,首次来温州演出,倾倒了温州戏迷。海碧霞之母与陈小鲁在上海时就相识,故人相见,倍感亲切,为了给海碧霞捧场,陈小鲁连续两个晚上到南市大戏院(即后来公园路的东南剧院)为海碧霞操琴。张宝琛虽身为专员,却是个色中饿鬼,他也会哼几句京戏,自称“铁杆票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后台与海碧霞纠缠。海碧霞之母看在眼里,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因张宝琛毕竟不比一般人,手中握有生杀大权,奈何他不得,于是就把此事告诉了陈小鲁。陈小鲁激于义愤,到后台当众对张宝琛进行严厉指责。在场的人都为陈小鲁捏着一把汗,得罪了这个“要人”,以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而张宝琛面对陈小鲁的指责,居然面不改色,依旧谈笑风生,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却在陈小鲁创办“温州艺术学校”这个关键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让陈小鲁吃不了兜着走。

革命后代

陈小鲁,陈毅元帅之子,1946年7月生于山东,文革前为北京第八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文革初,曾任学校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不同意血统论的对联,没有参加红卫兵。后为维护社会秩序,倡议并组建了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西纠”),成为文革中第一个跨校际的红卫兵组织。文革中有关他的谣言四起,难辨真伪,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父亲,于是1968年4月被周恩来送到部队监护锻炼。一年半后,因表现优异被准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解放军第39军244团政治处主任。1976年调入总参二部,后任驻英武官助理、副武官。1985年任北京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学会副秘书长。1986年参加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翌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局长。1992年以上校军衔转业,以后,任(海南)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现为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