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墓地少年 |
释义 | 【名称】墓地少年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823年 【作者】德拉克洛瓦 【规格】65.5×54.3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简介】 德拉克洛瓦与法国文豪拉马丁、巴尔扎克、雨果和维尼等人属于同一时代,这些艺术家的思想在当时都受到法国大革命现实的不同程度的洗礼,他们认真地面对现实,热情地展现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古典主义的方式已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所以有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抨击现实和揭示现实,而在新古典主义艺术中也有这一表现。可是,当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二人在审美观上互相敌视时,人们确认德拉克洛瓦是浪漫派,说安格尔是古典派。德拉克洛瓦对此极为反感,他声称自己是纯粹的古典派。这句话今天看来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德拉克洛瓦很想从各方面使自己成为一位崇尚古希腊罗马的高尚人物。与此相对,安格尔的作品也一样,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在这位表面看来很固执的安格尔的画上不断涌现出来。 上述情况说明当时法国的艺术思潮的实际心态。德拉克洛瓦之所以属于浪漫派画家,他顺应了时代的号召。他是一个十分崇拜浪漫主义诗歌的人,该时期最有吸引力的英国诗,在法国青年知识界中的反应十分强烈。德拉克洛瓦尽管否定自己的艺术倾向,但他的行动与艺术实践证明了他是浪漫主义的真正体现者。他的地位,和当时戏剧上的席勒、诗歌上的歌德、文学上的雨果和音乐上的柏辽兹几乎是不相上下的。另外,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之间的对立,有一半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艺术因素。正如今天我们欣赏变形的美术作品一样,人们在没有理解造型美的“变形”目的与适应它的表现力之前,总是喜欢把它和写实对立起来(这和"抽象"、"非艺术"是两回事)。 德拉成洛瓦的艺术主线,可借用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一段话说:"欧仁·德拉克洛瓦无所不爱,无所不画;凡是可以施展才华的领域,他无所不往……他博览群书,这是自不待言的。他读过的诗歌,给他留下许多崇高的形象,这些形象很快就在他的脑海里确定起来,甚至可以说,诗歌给他留下的是已经完成的画面。" 1822年9月,德拉克洛瓦离开巴黎,到其兄查理家度假。查理在外省洛希的一个叫卢洛(Louroux )的村庄里有一份产业。德拉克洛瓦还在那里热恋过一位叫莉丝特的姑娘。其间,也常去郊外写生。这一幅《墓地少年》就是他的一批写生油画之一。在这幅画上,他非常谨慎地运用着自己的色彩,感觉很细腻,但已显得才赋脱颖,非同初学。这幅画明显地表露了画家所关注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从这幅写生性油画上,我们可以看出一般古典主义画家所没有的东西。德拉克洛瓦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就在于"从自己的想象中抽取出来表现自然及其效果,并且按照自己的气质来表现它们的手段……一小点天真的灵感要比什么都更为可贵。"确实,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德拉克洛瓦,他是形式领域与精神领域并重的表现者。他的艺术也象波德莱尔的褒扬之词一样,这里包含着19世纪法国3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美学课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