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尾山椒鸟 |
释义 | 长尾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向东经尼泊尔、锡金、不丹、抵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东北等地,常见于多种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如阔叶林、杂木林、混交林、针叶林以及也见于开垦地附近的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兴山。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长尾山椒鸟 拉丁文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 同物异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 Bangs et Phillips,1914 英文名:Long-tailed Minivet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 二名法:Pericrocotus etholog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山椒鸟科 属:山椒鸟属 种:长尾山椒鸟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Bangs et Phillips,1914 物种特征体大(20厘米)的黑色山椒鸟。具红色或黄色斑纹,尾形长。红色雄鸟与粉红山椒鸟及灰喉山椒鸟的区别在喉黑;与短嘴山椒鸟的区别在翼斑形状不同且色泽较淡,下体红色。雌鸟与灰喉山椒鸟易混淆,区别仅在上嘴基具模糊的暗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本种特有的甜润双声笛音pi-ru,第二音较低。 野外鉴别小型鸟类,体长17-20cm。雄鸟头和上背亮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以及自胸起的整个下体赤红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红色翼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缘粉红色,内侧2-4枚飞羽具红色羽缘。尾具红色端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红色。雌鸟前额黄色,头顶至后颈暗褐灰色,背灰橄榄绿或灰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鲜绿黄色。两翅和尾同雄鸟,但其上的红色被黄色替代。颊、耳羽灰色,颏灰白或黄白色,其余下体黄色。 相似种短嘴山椒鸟外形和羽色和本种非常相似,野外不易鉴别。近距离观察。或有标本在手,可通过雄长尾山椒鸟第一枚飞羽具粉红色外缘,最内侧2-4枚次级飞羽红斑沿外翈羽缘延伸至近端处,中央第二对尾羽仅外翈先端红色,内翈黑色;短嘴山椒鸟第一枚飞羽无粉红色外缘,最内侧第二至四枚次级飞羽无红色羽缘,中央第二对尾羽内外翈先端均为红色。二者雌鸟也很相似,但长尾山椒鸟额微黄,颊和耳羽灰色;短嘴山椒鸟额和前头深黄色颊和耳羽亦沾黄,野外亦可鉴别。 形态描述雄鸟整个头、颈、背、肩黑色具金属光泽,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赤红色。两翅黑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翈粉红色,除第一至四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中段及大覆羽先端红色,最内侧第三、四枚飞羽的红斑沿外缘延伸至近端处。中央尾羽全黑色,次一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但外翈先端大都赤红色,其余尾羽红色,仅基部黑色。头侧、颈侧、颏、喉黑色,其余下体赤红色,翼缘和翼下覆羽淡橙红色。 雌鸟额基、眼先黄色,头顶、枕、后颈黑灰色或暗褐灰色。背稍浅而沾绿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绿黄色。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亦为黑色,而外翈中段黄色,其余尾羽先端黄色,基部具黑色斜斑。两翅黑色,自第五枚初级飞羽起至内侧第三枚飞羽中部具黄色宽斑。颊、耳羽浅灰色,颏灰白或黄白色,其余下体柠檬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生活习性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在四川和长江以北地区繁殖的多为夏候鸟。每年春季于3月末4月初开始迁往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南迁。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无论是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还是针叶林,都见有栖息。也出入于林缘次生林和杂木林,尤其喜欢栖息在疏林草坡乔木树顶上,冬季也常到山麓和平原地带疏林内。 体重♂15-25g,♀13-21g;体长♂170-203mm,♀176-200mm;嘴峰♂8-12mm,♀9-12mm;翅♂85-99mm,♀84-95mm;尾♂98-116mm,♀97-112mm;跗蹠♂13-16mm,♀13-17mm。 主要以昆虫为食。其种类主要有金龟子、金花虫、瓢虫、蝽象、甲虫、石蚕蛾、毛虫、凤蝶幼虫等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 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见10多只的大群和单独活动的。叫声尖锐单调,其声似‘tsi-tsi-tsi’,常边飞边叫。如一群中有一只鸟离开群体飞到另一棵树时,其余鸟亦随之飞去。觅食亦在树上,很少下到地上或低矮的灌丛中觅食,偶尔在空中捕捉昆虫。 地理分布分布:阿富汗、向东经尼泊尔、锡金、不丹、抵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东北等地 分布于阿富汗至中国及东南亚。常见于海拔1000~2000米处。指名亚种繁殖于华中及西南,于河北也有记录;laetu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yvettae仅限于云南西部。 青海分布有1个亚种:指名亚种 Pericrocotuse.ethologus Bangs et Phillips见于青海班玛。省外分布于西藏、河北、山西、甘肃、四川、云南等。 国内分布: 国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南部等西南地区,向北延伸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西喜马拉雅山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西部至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等地。 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 1000m-2500m 的森林中乔木树上,也在山边树上营巢。巢呈杯状,结构甚为精致。多置巢于水平枝权上,巢材主要为细的草茎、草根、植物纤维等一些柔软物质,巢外壁还用蛛网固定一些苔藓和地衣,使巢和树枝颜色协调一致。巢距地高10m左右。筑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乳白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和淡灰色斑点和斑纹。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通常在巢域附近警戒。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经济价值以林业昆虫为食,为林区益鸟,体色鲜艳,经驯化人笼鸟供观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