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菱鳍乌贼
释义

中文名称 菱鳍乌贼

拉丁名称 Thysanoteuthis rhombus

生物代码 \\

英文名称 \\

地方名称 \\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鞘亚纲

拉丁纲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枪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菱鳍乌贼科

拉丁科名 Thysanoteuthidae

中文属名 菱鳍乌贼属

拉丁属名 Thysanoteuthi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幼年期与成体形态已甚相近。胴部狭圆锥形,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体表色素斑细密。肉鳍厚而发达,全包胴部全缘,每鳍略呈三角形,两鳍相接呈纵菱形。无柄腕中以第3对腕最长,约为其他腕的2倍,第1、2、4对腕长度相近,腕式为3〉2〉4〉1,第3对腕侧膜发达,宽度约为腕宽的2倍,膜上有许多横肋,第1、2对腕侧膜宽度与腕宽相近,第4对腕侧膜不明显,腕吸盘2行,角质环具尖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略膨大,吸盘4行,角质环具尖齿,触腕柄具2行稀疏的吸盘,交错排列。内壳角质,略呈宽剑形,中轴粗长,其剑身稍短于中轴,内面凹人。生活时,体色红,甚鲜艳;浸制后,红色素淡退,但胴背中央仍留有一条明显的暗红色带,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800毫米。稚仔的形态与成体迥异,胴部袋形,体表满布色素斑,较大,略呈圆形,头部背面的色素斑更大,仅3、4个。肉鳍小,位于胴部后端或后部,随生长而增大,1同长18毫米的个体,其肉鳍已包被胴部全缘的百分之八十。胴长4、5毫米的个体,第3对腕侧膜还很狭窄,仅及腕宽的五分之一,胴长久10毫米的个体,第3对腕侧膜的宽度已与腕宽相近。

分布 南海,日本群岛南、北部和西南部,小笠原群岛,马来群岛,印度洋,南非,马德拉群岛,地中海,波多黎各岛海域。

生活习性 大洋性种类,但定时随暖流和季风向沿海岛屿附近洄游,有成对(性别不定)或一、二十个一起汩洄游的习性,不成大群,夜间活跃,趋光性强,常游动于表层,小个体有跃出水面的记录,大个体则常搁浅于海滩上。产浮性卵,卵包于胶质卵鞘中,在表层漂流;长的卵鞘可达1.3米,直径20厘米,卵"带"呈弹簧状螺旋排列(铃木等,1979)。大个体为中上层大型鱼类的食饵,据Voss and Erdmam(1959)报道,在一条重约172公斤的蓝枪鱼(Makaira mazara)的胃中发现一个全长约1米,重约10公斤的菱鳍乌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2: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