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选择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丛书名: 论文精选系列 平装: 326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807451822 内容简介《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论文精选》辑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在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它既是为了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五十周年华诞,也是为了集中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过去五十年的科研成就。这套丛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过去半个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学术之路,凝结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在时代风雨洗礼下的智慧和良知。 全书共分“当代国际体系与经济全球化”“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等5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塑造世界城市》《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以反垄断替代反倾销的理论考察》等。 目录序言 当代国际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转型与中国的应对 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布雷顿森林机构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强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估理念与指标分析 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 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互利共赢与开放的战略创新 中国外贸结构性风险分析 “世界工厂”与全球化下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外资风险传导与扩散机制 制造业产业链区域间分工与服务业不平衡增长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理论建设的主题 开放型发展中的政策选择 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与中美贸易收支失衡 资产负债表的直接传染——一种银行与企业信用链上的信贷冲击乘数效应 反倾销政策对贸易流量和流向影响研究——结合美国对镁反倾销案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塑造世界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商务成本比较研究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 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地区战略指导下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示范效应 参与并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是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 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文化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形成机理与中日战略互动 开放型经济的体制建设 消除政策引致性扭曲 建设开放型经济 以反垄断替代反倾销的理论考察 一种社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实践——欧洲一体化新论 经济全球化对西欧福利病形成的影响 序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迄今整整五十年。在半个世纪不寻常的岁月中,我院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建院到1968年建制撤销,是草创和早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68年建制撤销到1978年恢复建院,我院科研和建设被迫停滞和中断;第三阶段,从1978年恢复建院至今,是我院持续发展、昌盛繁荣阶段。 我院创设之初,原是研究与教学并重的机构,设有政治法律系、工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财政信贷系、会计系、统计系、业余大学和经济研究所,隶属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领导。1959年起改为比较纯粹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再招收本科生。同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并人,并相继设立哲学研究所、政治法律研究所和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学术情报研究室和毛泽东思想研究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院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许多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作人员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科研和建设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至1968年底,全院除部分工作人员调市有关部门工作外,其余人员均到奉贤县“市直五七干校”参加学习、劳动,被编人“市直五七干校六兵团”,我院建制被撤销。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部分科研人员割舍不下对学术研究的独钟情愫,冒着被批判的风险,白天参加运动、劳作,晚上阅读、思索,以萤火爝光探照民族苦难的由来和前去的道路。 1978年,我院恢复建制,和共和国一道步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此后,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我院因时、因地制宜,广纳贤才,复所建所,一方面完成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和法学研究所的恢复重建,另一方面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陆续建立部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情报研究所(1992年更名为信息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1992年更名为东欧中西亚研究所,简称欧亚所)、青少年研究所、新闻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一批新的研究所。 文摘三、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定位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进人生产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渠道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由于跨国公司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很难一致,因此外来资源的利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成效存在着不确定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定位已经从原先的低技术产业为主体开始转向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多元化发展,实践表明,包括信息通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投资不断增长,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垂直分工格局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在跨国公司复合一体化战略的框架下,这种垂直分工格局是以公司内部分工的方式体现出来,即分工深入到产品生产的各个功能环节之间,通过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安排,形成国际化的生产体系。在发达国家中,主要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则更多的是非熟练劳动力密集或者低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因此当前国际分工中的垂直分工是以产品内部分工的方式由跨国公司全球“价值增值链”安排形成的结果。在这个格局下,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劳动力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基础,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扩大研究开发投资是不利的。 图3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产品价值增值链不同环节的选址取向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到增值程度最高的环节,即设计环节呈现向信息富裕要素地区转移的趋势,而生产环节则向劳动力富裕地区转移。营销环节向信息要素富裕地区转移,而销售活动则呈现向两个方面转移的趋势,这与产品的市场定位有关,不完全取决于该环节需要的核心要素,因此与当地国家的要素富裕程度关系并不非常密切。由此可见,作为信息要素富裕的发达国家,将在跨国公司安排设计和营销这一类高增值的环节中有更大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是劳动力富裕的地区,目前能够吸引的大多是生产制造这一类增值程度较低的环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