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鸡疟原虫病
释义

概述

鸡疟原虫(Plasmodium gallinaceum)属血孢子虫亚目、疟原虫科(Flasmodiidae),由库蚊、伊蚊传播。在蚊体内的发育过程与鸽血变原虫相似。蚊吸血时,子孢子进入鸡体内,先在皮肤巨噬细胞进行两代裂殖生殖,而后第2代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进入裂殖生殖,红细胞裂殖子也可以进入另外的红细胞内重复裂殖生殖,也可进入内皮细胞进行红细胞外的裂殖生殖,同样内皮细胞中所产裂殖子也可以转为红细胞内的裂殖生殖,最后裂殖子在红细胞内形成大、小配子体。蚊吸食血液时,将带有配子体的红细胞吸入体内,在肠道内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两者结合形成动合子,进而发育为卵囊,卵囊经孢子生殖形成子孢子,子孢子经移行到达蚊的唾液腺内,当再次吸血对,使鸡感染。

病原

(一)病原

鸡疟原虫病。(Plasmodium)属原生动物的疟原虫科(Plasmodidae),寄生于林鸡和家鸡,致病力较强,引起鸡的疟原虫病。

(二)生活史

疟原虫的发育需要两个宿主,一个是中间宿主家禽和野禽,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开始阶段;另一个是终末宿主蚊子,在其体内完成有性繁殖。

鸡疟原虫在库蚊(Culex)和伊蚊(Aedes)体内发育。当蚊吸血时,吸进雌配子体(即大配子体)和雄配子体(即小配子体)。由雌配子体发育为雌配子,由雄配子体发育为雄配子。雄配子游近雌配子时即钻进其体内,两核结合在一起,受精后发育成为合子。合子随即延长成为一端较尖一端钝圆能蠕动的动合子。动合子移行至蚊子的肠表面,形成卵囊。卵囊内形成大量的子孢子。成熟的卵囊破裂,子孢子溢出并集中于唾液腺。当感染性蚊子叮咬禽类宿主时,子孢子即随唾液腺而进入血液,而后又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在此进行典型的两代裂殖生殖。第一代为潜隐体,由潜隐体产生出大量裂殖子,这些裂殖子再次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并重复上述裂殖生殖。由此而产生第二代潜隐体,从第二代潜隐体又产生出大量的裂殖子,并进入血流和红细胞。可能出现血液和网状内皮细胞间的寄生虫的互换,结果是在许多组织,尤其是脾、肾和肝的内皮细胞内产生第二次红细胞外的裂殖体(显体型)。正是这些虫体造成了严重的出血症。

侵入红细胞中的早期裂殖子—滋养体,逐渐发育为一个含有很多核的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分化产出裂殖子。宿主细胞破裂,裂殖子释放出来,并寄生到其他的红细胞内,再次进行裂殖生殖。

最后侵入红细胞的一些裂殖子发育为配子体。当被适宜的终末宿主—蚊吸入后,才能进一步发育。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40天。典型的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缺乏,体温升高,贫血和呼吸困难。死亡率可达68%~75%。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有高度贫血,肝和脾肿大。对骨髓作组织学检查时,可发现脂肪细胞减少、增生、静脉窦扩张,以及存在大量的单核细胞和幼稚型细胞。脾脏的微血管内布满淋巴细胞和感染有虫体的红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含有带色素的核。

诊断鉴别

该病可根据临诊症状、病理特征和内脏器官及血液涂片检查作出诊断。内脏器官和血液涂片可用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法染色。侵入红细胞中的滋养体呈环状,其细胞质呈天蓝色带状,细胞核呈红色,虫体中间为不着色的空泡。当疟原虫消耗宿主细胞的血红蛋白后,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疟疾色素的残余物,这在染色涂片上可以见到。

防制措施

成功的预防必须依赖于中断鸡疟原虫的生活史,即消灭或尽可能减少蚊子。为了消灭蚊子可使用化学杀蚊剂。虽然用鸡疟疾模型广泛地进行了化学疗法的研究,但仍没有可用于治疗鸡疟疾的商品药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