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林记热干面 |
释义 | 蔡林记热干面,爽滑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未食而乡情浓浓,诱人食欲;食之则香飘四溢,回味无穷。蔡林记热干面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一直享有中华名优小吃的美誉。武汉蔡林记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面”。 中文名:蔡林记热干面 主要食材:面条 特点:爽滑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 分类:武汉小吃 简介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把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捞起来拌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佐料拌匀。上桌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问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 由来提到满春路,老武汉可能还会想起它当年的繁华景象。相对于日益发达的大武汉,今天的满春路只能算是一条小路了。7月10日,记者来到满春路,据在这条路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坊祝捷回忆,在满春路口那一排两层楼的矮房子里,有一家正是“蔡林记”的旧址。 “蔡明伟创业可不容易”,说起当年,祝捷老人还颇为激动:“我们小伢时听大人说过,冬天下大的时候,地上都结了冰,蔡明伟个子不大,挑着面担子经常滑倒。人摔了,面也泼了,蔡明伟就一个人坐在地上哭。” 这样的艰难磨练了这个卖面小贩,他的生意终于一天天做大。祝捷说:“蔡明伟卖面有个特点,量特别足!那时候人们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好,吃东西讲的是分量,能吃饱就心满意足。大家买蔡明伟的面,因为他舍得给。” 说起蔡明伟的生意经,祝捷表达了自己的钦佩。“蔡明伟为人厚道,又肯动脑筋。我听大人说,他老婆很辛苦,每天要去码头和市场,拣一些虾皮木耳的碎屑回来,洗干净加到面里,但价钱不变。”祝捷认为,在蔡明伟创业的阶段,做热干面“不但管饱还管好”的经营思路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 抗日战争之后,蔡明伟和家人一起在满春路上开了店,再也不用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了。因为店门前有两棵大树,双木成林,便将店名定为“蔡林记”。 那时候,祝捷也是“蔡林记”的小顾客,且跟蔡家两个儿子相识。他说:“要是哪天能找到蔡汉文、蔡汉武两兄弟,一起叙叙旧该多好啊!” 历史世纪三十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未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蚊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上的油瓶,香喷喷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面条上。李包懊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与油拌匀,重新抖散晾放,瞪着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面条又闻又尝,竟然未坏,不禁大喜,随手抓起一把丢在开水锅中,烫了几下沥干入碗,把拌凉粉用的酱油、香醋、葱花、姜末、辣椒酱、芝麻酱、榨菜丁和大头菜粒都调上一点,趁热搅匀后,试着吃上一口,五脏六腑都美滋滋的。谁想到因祸得福,无意中居然整出了“伟大的发明”!李包麻利地收拾好笼担,哼着小曲,乐悠悠来到关帝庙,大声吆喝:“快来过早啊,又热又干的香面。”这时,庙内外藤椅竹床上露宿的人刚刚醒来,在芝麻酱香味诱惑下争相购买,几袋烟功夫,就面光料尽,得胜还朝。接连几天,他都如法炮制: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热干面”的名声便响遍了当时武汉最繁华的汉正街。从此,李包专卖这种面,每天限额只做100碗,武汉三镇的人都赶个大清早前来品尝,还有不少食贩向他拜师学艺。这中间尽管也有“李鬼”之流出来假冒,但李包终究还是发了小财。 又过了一些时日,一位叫蔡明伟的老板,看准了热干面中的商机。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伙计,在汉口中山大道车水马龙的满春路口,开设一家热干面馆,取“集木为林,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走南闯北的蔡老板是个有心人,用了好几年功夫对热干面工艺反复加以改进,例如选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时控制准下碱量,变手工擀面为机器压面,反复轧成筋道光滑的细圆长条;面条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刚熟就捞起,随即抖开吹凉,拌匀芝麻油,薄薄摊放8小时;烫面时用小笊篱,一次二两(100克)左右,在沸水锅中来回浸烫,抖动五六次,使之熟透滚热;佐料中再添加小虾米和叉烧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酱用小磨香油调匀,还要浇点香卤汁,并且用上了当时价格昂贵的味精。这样一包装,蔡林记热干面就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档次跃上一层楼:面条纤细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劲,黄亮油润爽口,香醇鲜美耐饥。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还有别于捞面,成为中国面条家族中一个风味特异的新成员。解放以后,蔡林记迁移新址,并且增开了几家分店,对生产工艺进一步规范,制订了标准,在职工中评定了技术等级,还开发出一些新品种。经过潜心修炼,70年代,蔡林记热干面一直是“武汉人过早”中价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还流传到豫南、陕南、赣西、皖西、湘北和川东,以及京、津、沪、渝等地,很快便与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拉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伊府面和四川担担面一起,合称为“中国六大名面”。热干面与三鲜豆皮,也和黄鹤楼、归元寺一样,变成了武汉市亮闪闪的“城市名片”。 年表1929年,蔡明伟从黄陂县蔡家榨乡间进入武汉,以挑担卖面条谋生,后在满春路开店,取名“蔡林记”。 1955年,“蔡林记”由私营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店铺迁至中山大道726—728号,每天卖出的热干面达到400—500公斤。 1966年起,“蔡林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有国营。最兴旺时,每天烹制热干面可达1.2万人份。 1993年,武汉市对中山大道进行旧城改造,“蔡林记”被拆迁,1996年重新在中山大道开张。 2000年2月,“蔡林记”开始办特许经营,同年4月,“蔡林记”第一家连锁店开张。此后,“蔡林记”的店面数在湖北一度达到100多家。 到2005年,“蔡林记”的加盟店只剩下30家左右,发展又陷入了困境。 制作佐料芝麻酱(将芝麻酱挖入小碗内,用油将其搅匀,再加入少许开水,搅拌,等芝麻酱干,再加入少许开水,再搅拌,反复几次至芝麻酱不沾勺)、葱花、辣萝卜丁、胡椒、醋、味精、辣椒。 做法将面条隔水蒸30分钟,大致八成熟既可。煮的时候中不时地用筷子翻动几次,防止面条成团。将蒸好的面条盛入较大的容器中,调入麻油搅拌均匀晾凉。在面条下锅煮时,起初要大火,面下入锅中后改为小火,煮的时间不可长,待表条的表面熟就可以,面起锅后要尽快在板上摊开淋油拌匀后晾凉后备用,使面条不粘连,这样在吃的时候面才够有嚼劲。 将热干面装入筛勺里,大火煮开煮锅中的水,将适量蒸好的热干面条放在漏勺中在煮锅中过开水3分钟,至面条全熟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碗中后调入调味料汁和芝麻酱汁,撒上榨菜碎和香葱碎。将烫后的热干面捞起稍沥水后倒入碗里,加上述调料拌匀后就可以,芝麻酱最好是经色拉油调过,要不会太干,这样不好和烫好的面条拌匀。 现状时光荏苒,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政府放开饮食经营业,计划经济时代1天可以卖出1200公斤热干面的“蔡林记”面临着与大街小巷热干面摊点的竞争。1993年,武汉市对中山大道进行旧城改造,“蔡林记”一度被拆迁,雪上加霜。 2000年,困境中的蔡林记和武汉一家民营企业策划有限公司合作,尝试特许经营。众多连锁店仿佛一夜之间亮相武汉街头,盛况空前。而如今,这些连锁店不知不觉地逐渐消失,甚至连“蔡林记”的母店都没人知道在什么地方了。母店还在吗?如果在,又在哪里? 从114查号台查到一个“蔡林记”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一问,对方称是一家“蔡林记”的连锁店,当问到母店在哪里,答复是:“不知道。” 据了解,蔡明伟的儿子蔡汉文曾在赵家条35号开设过“蔡林记”连锁店中的第70家分店,但赶到那里看到的却是一家机车维修店。再次查询,又找到一个电话号码。电话中对方说:“我已经没有做连锁店了,现在‘蔡林记’的母店在武昌首义园。” 来到首义园的小吃街,那家五六平方米大挂着“蔡林记”招牌的小店,让人很难相信这会是赫赫有名的“蔡林记”母店。而这家店的蔡老板说,他只是刚好姓蔡,和蔡明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蔡林记’落到现在这样的状况,没什么好说的”。 当年风光的“蔡林记”,今天却仿佛一个转身走入人海的沧桑背影。从首义园出来,鼻中闻到的芝麻酱香气还没有散去,叫人忽然想起那些过去的滋味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