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卫东解读士与官:士时代的痛 |
释义 | 简介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李斯,文士侠士士无定主,门客食客饭不白吃——我们通常所说的士,兴起在一个历史转场的重要时期,他们通过立言立行,呈现出思想和智性的炫目色彩,登上学术与社会活动的前台,迎来一个应该以他们身份命名的文化时代——士时代。没有隔绝心声的言说,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抛弃性格而恣意高飞,这就是本书的叙事策略:关注士的个性特征,以入世态度为切入口,找寻他们的性格密码;从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的三大类、共十二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中,梳理出士的十二种“性情星座”;深入一个个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事件,去观察分析“士”和“官”的复杂互动,以此提供解读士时代风云人物的另一种可能——富有个性的士,他们是活生生的形象;特殊时期的士,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历史的、连续的,甚至是世俗化的——也许,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反观到自己的性格类型。 作 者:侯卫东出 版:安徽人民出版社 类 型: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目录1第一部分在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中,春秋时期的少正卯算是其中一位。像一场大剧的主角离不开配角烘托一样,少正卯主要是作为孔子的陪衬人,出演在某个场景中。这样的角色一般没有特定的要求,本属于友情客串,归于群众演员一类。但少正卯例外。他是孔子的对头,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是正面人物,那么他就应该是反面角色。一切的瓜葛,源自一起典型案例。 第1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1) 第2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2) 第3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3) 第4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4) 第5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5) 第6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6) 第7节: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历史魅影(7) 第8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1) 第9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2) 第10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3) 第11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4) 第12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5) 第13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6) 第14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7) 第15节:荀子从政,别了百家争鸣(8) 第16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1) 第17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2) 第18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3) 第19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4) 第20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5) 第21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6) 第22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7) 第23节:《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8) 2第二部分公元前237年,咸阳不平静。一次公开的大规模驱逐行动,成为这多事之年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来自东方六国的宾客,被勒令限期离开秦国。从公元前361年的"求贤令",到一百余年之后的"逐客令",求贤若渴的秦国,难道要改变六世不变的强国国策?下"逐客令"的是秦王嬴政。在他二十三岁这一年,也就是亲政的第二年,这个后来的一代雄主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第24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1) 第25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2) 第26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3) 第27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4) 第28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5) 第29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6) 第30节:逐客令:士时代的拐点(7) 第31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1) 第32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2) 第33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3) 第34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4) 第35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5) 第36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6) 第37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7) 第38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8) 第39节:天下焚书,士时代灰飞烟灭(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