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补远村 |
释义 | 补远村隶属景洪市勐旺乡,地处勐旺乡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90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沙石和土路,交通方便,距景洪市135公里。东邻勐旺村委会和瑶家村委会,南与勐腊县象明乡隔小黑江相望,西邻大平掌村委会,北邻勐旺村委会。辖坝冈、坝南、科林等10个自然村。现有农户543户,有乡村人口2759人,其中农业人口2759人,劳动力124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192人。 中文名称:补远村 别名:村庄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面积:30.53 平方公里 人口:2700人(2008年底)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9.20 ℃ 村情概况全村国土面积30.53 平方公里,海拔1,140.00米,年平均气温19.20 ℃,年降水量1,65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951.11 亩(其中:1,608.88 亩,地9,342.23亩),人均耕地4.0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6,720.57亩,茶叶面积3671亩,经济林果地面积716亩,人均0.27亩;其它为生态林;水面面积78.00亩,其中养殖面积 52.00亩;草地800.00亩;荒山荒地6,745.04亩,其他面积503.07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村内无路灯。全村有217户通自来水,有305户饮用井水。有52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33户,安装有线电视18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2.95%、35.6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7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5户(分别占总数的72.22%和39.27%)。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5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3辆,拖拉机257辆,摩托车41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37.88 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04.7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6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有8个自然村自来水未经过净化处理。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0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8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3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6.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3.9万元,占总收入的54.63%;畜牧业收入182.1万元,占总收入的32.7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21头,肉牛583头,鸡873只);林业收入16.7万元,占总收入的3%;第二、三产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2.87%;工资性收入37.6万元,占总收入的6.76%。农民人均纯收入150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7.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90人(占劳动力的7.22%),在省内务工82人,到省外务工8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522户,有乡村人口2700人,其中男性1424人,女性1276人。其中农业人口2700人,劳动力1245人。该村以基诺族、瑶族为主,其中,基族族2137人,瑶族540人,其他民族23人。文化教育程度,大专及以及16人,中学620人,小学1449人,未上学615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37人,参合率56%;享受低保151人,五保户2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7个。 文化教育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1,154.00平方米,拥有教师12人,在校学生224人,距离乡中学1.80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51人,其中小学生466人,入学率100%,中学生185人,100%。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4个,其它自然村文化室待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5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796.11 亩,无土地流转面积。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其中,一事一议筹劳8361个(劳均6.7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62万元,有固定资产16.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情况和帐务的清理情况等。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7人,少数民族党员67人,其中男党员64人、女党员3人。 村委会由1名支书、1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主任助理等组成,下设坝冈等10个自然村。 人文地理补远村委会有两种民族:基诺族和瑶族,基诺族是我国在1976年才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也是我国数量最少的一个民族,基诺族是一个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过去主要靠刻木记事。基诺族每年有个重要的节日是“特懋克”节,“特懋克”节是基诺族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的2月6日举行盛大的庆典。基诺族的风味食谱、砍刀布、尖顶帽、太阳鼓舞最具特色。 瑶族最大的节日属“盘王节”。另外,瑶族服饰、粽粑、求偶方面在当地都是别具一格的。 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积极开展茶叶种植,总投资14万元,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并进行村容村貌整治,使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进,民主管理得到提升。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度坝冈三个自然村、坝南2个自然村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完成了村内道路的硬化。还有2个自然村将在以后积极争取树立新农村试点,带动全村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农业调整力度不够,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市场流通不畅,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科技意识低,生产力水平较低; 2、水利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是阻碍全村委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坝区、山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经济作物较少,经济发展脆弱,典型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 4、沟渠、沟道不畅通,造成水利灌溉条件差; 5、人均经济林地(茶叶)少; 6、某些村寨没有文化室、排水沟、公厕、垃圾池等环境卫生条件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1、以“生态立乡、粮食稳乡、畜特强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思路,稳步实施一、二、三的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农民增收;抓好两个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强三个产业:林产业、茶叶产业、畜牧产业; 2、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来增加农民收入。找准冬季作物开发项目,推广订单生产的模式,提前抓好冬季作物开发的准备工作; 3、充分利用我村委会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产业,继续做好野生菌的合理保护采摘。增强各种支农措施,增加支农资金,加强三农的服务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增收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加充分调动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4、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本村委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我村委会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认真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面,增强市场意识,同时要从我村委会的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抓好落实好我村委会农民的区域分布状况,主要收入来源等方面,综合分析。针对农民增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同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不同的村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深入实际调整研究,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有力的措施; 5、在3年内维修好田间道路及沟渠,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使水稻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 6、力争在3年内达到人均4亩茶地,使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