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妇好扁足方鼎 |
释义 | 简介分类:青铜器年代:商 妇好扁足方鼎,商代后期,炊器,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高42.4厘米,口横长33.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饪食器,既用于烹饪,兼可盛食。其最初的作用是煮食,但在商周时期专用于烹饪的鼎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则主要用于盛放已熟的肉食品。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的铜鼎虽是模仿陶鼎而制的,但又有陶鼎所没有的某些特征,其基本形状为两耳、圆腹、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分档鼎等。它的形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至两汉、魏晋时,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因而造型变化也很大。 ①商代早期:器壁薄、小耳、深腹,最大腹径在底部,空锥形足或扁足,一耳一足对应,另两足位于另一耳两侧,三足呈等边三角形,例:饕餮纹鼎 ②商代晚期:多为厚立耳、直口、深腹、柱足,一足在腹的一侧中央,另两足于两耳之间,三足亦呈等边三角形。它的变化式样或口微敛,或作敞口束颈的,还有浅腹的扁足鼎。另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鬲鼎,腹部与鬲相似,为三个袋形所组成,但其下另有三个柱足。是鼎和鬲的混合体。较早的鬲鼎袋状分界较深,至商末周初逐渐退化,袋状分界很浅,例:亚(弓弓)鼎 ③西周早期:形制和商末大体相似,比较盛行的式样是大立耳,口部略呈钝角三角形,腹深大而下垂,例:龙纹五耳鼎 ④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最流行锅体形兽蹄足鼎,也有浅腹束腰兽蹄足,例:禹鼎,还有少数特殊形状的,如:带流的匜鼎等。(垂鳞纹有流鼎) ⑤春秋晚期以后:变化式样较多,如南方诸国多行用长足的"鐈鼎"(亦称"越式鼎"),三晋地区多行用短足扁圆体的盖鼎(中山王鼎)。此外,还有平底鼎(自铭为"鼎升")、卵形体鼎等各种形状。这个时侯的鼎多为附耳、有盖(春秋早期以前很少有盖的鼎)。 ⑥秦汉以后:鼎渐稀少,即使有鼎,也是后世仿三代鼎之器,而且鼎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炊食之器变为祭器了。例:熊足鼎 青铜器原属于日常生活用器,器物种类和形制也多仿陶器、石器等,但奴隶制国家却将这些造型优美、技术精巧的日常生活用器根据礼乐制度的需要,赋予了特别宝贵而神圣的意义,而为这些目的制造出来的器物,就称为青铜礼乐器,简称礼器,它直接为礼乐制度服务。鼎除了作为炊器与盛食器为贵族日常生活中不能相离者外,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的最重要的礼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中被用作"别上下,明尊卑"的标志,是统治权力和等级身份的象征。在《左传》、《史记》中都记载了"定鼎"、"迁鼎"、"问鼎"等史实。其中表现等级秩序最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列鼎制度根据贵族身份等级的不同严格规定用鼎的数量,据《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每个鼎的形制、花纹都相同,呈奇数按大小依次递减。到了东周时社会改革剧烈,列鼎制度遂不复存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