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樊积庆 |
释义 | 简介姓 名:樊积庆学 籍:黄埔军校十九期 字 号:无 党 派:无 籍 贯:广东省广州 军 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尉 生 卒:1920- 军 职:国民革命军第157师机关枪连排长 黄 埔 档 案樊积庆尘封往事36年,19年前本报一则消息让他"认祖归宗" 每天早上五时半起床、几分钟完成洗漱、站立时挺胸收腹……军事化的习惯早已融入樊积庆的血液之中。 86岁高龄的广州龙洞村民樊积庆昨天说,足足有36年,他没向家人提起过一句"黄埔军校",直到1985年的一天…… 身份露脸吓家人一大跳1985年3月11日,一天也停止不了关心时事的樊积庆突然从《羊城晚报》上读到一则消息:黄埔军校广州同学会成立!樊老激动得一口气读了十来遍。喜出望外的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陪我去找这个同学会,我是黄埔军校第十九期学员。"话一出口,儿子和儿媳竟被吓了一大跳:只知道父亲19岁当兵,打过日本、光复过台湾,没想到竟上过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樊老说,在天津打仗时他的黄埔军校学生证、毕业证通通丢失了,他必须找到同学会,找到当年推荐他入黄埔军校读书的团长来证明他的"身份"。那天,几经打听,樊老终于在六榕路找到了同学会。一看办事员,樊老乐了!这不是当年的校友何淳斌嘛!就这样,樊积庆黄埔军校第十九期学员的身份被顺利确认了。 进黄埔军校靠的是技术樊老说,1942年,他22岁,已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五七师机关枪连的中尉排长。 当时,一五七师要推荐三个人到黄埔军校深造,其中一个条件是文化水平高中以上。他说,严格地说他当时只有小学水平,不够资格。但团长深知他爱学习,军队组织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他每个都参加。最后,团长坚持推荐樊积庆,理由是:文化不够、技术来补。当时,樊积庆能从小兵到班长到排长,靠的正是"技术",他熟悉各种机械和军事技能。 "严格"是他的全部印象樊老认为,黄埔军校培养出那么多声名显赫的军事家,全因为它管理的"严格"。 严格-也几乎是樊老对黄埔军校的全部印象。 樊老入学黄埔军校的1942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设在贵州独山县的大山里。在樊老的回忆里,当时的校区面积大,和外面的联系少,同期的1000多名学员分为12个中队进行学习操练。樊老幽默地说,别看他们住的草棚屋外观不怎样,屋里的木工却很工整,像足了现在的山庄。 比太阳早起半个钟头,这就是军校的规定。樊老说,学员们一般早上4时半起床,几分钟搞好内务清洁,便到操场集中早操。白天,除了三餐和午睡,其它时间全在上课;晚上是自习,每周两晚进行"夜间教育",教授如何夜间作战。樊老说,由于学习安排得很紧,学员们根本一点懒也偷不得。 提起伙食,樊老说,除了发工资时大家得以"加菜",平时都吃得特别简单,碰到日本封锁时期,学员们便苦得只能刨野菜填肚子了。当时军校的文化课程相当于大学水平,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由于是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人交锋是常事,军校还特设了日文课程。樊老说,由于基础薄弱,他是靠"背"功才把文化课这块"硬骨头"生生啃下来的。学习军事课程则是樊老最高兴的事:因为课程太丰富了,参谋、作战、后勤都能学到。当时学校里很重视狙击手培养,狙击手可以不计子弹地练习射击,这种"幸福"让樊老记了一辈子。 盼了四十年三"回"长洲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樊老参加抗日、内战。解放后便回到了老家广州龙洞村,重新拿起了锄头,黄埔军校的往事也被他密密地尘封起来,连家人也一瞒就是三四十年。但正因为这一瞒,樊老在文革时期躲过了一劫。 樊老说,那几十年间他虽绝口不提往事,但做梦也想到黄埔军校原校址---长洲走一走,看一看。找到黄埔军校广州同学会后的第二年校庆,樊老终于踏上了长洲岛。看到写有陆军军官学校字样的校门,樊老激动万分!近些年,樊老又"回"过两次长洲。他告诉记者,心中既有对长洲总校的向往,也有对贵州分校的怀念。樊老说,近些年他收集的"黄埔军校"纪念章、刊物越来越多,对"黄埔军校"的情感也越积越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