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坑窑院 |
释义 | 基本概括在河南省陕县,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2007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凹在地下的村庄”、“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刻在大地上的符号”,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外形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4种。这说明建造地坑院同样受到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所处地带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地坑院这样一种简单的居住环境, 现今的窑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渐稀少。“不同年龄的人,对地坑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地坑院冬暖夏凉,修建费用不高,是公认的优点,但也存在着采光不好、通风不畅、排水不畅、进出麻烦、浪费土地等缺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地坑院的数量迅速减少,更多的人走出了地坑院。据初步统计目前在陕县张汴、张村、菜园三道黄土塬上还有200多个村落,2000多座地坑院。其中庙上村90余座地坑院已被北京一家公司整体收购,进行旅游开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