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臭黄荆 |
释义 | 大臭黄荆 【拼音名】Dà Chòu Huánɡ Jīnɡ 【别名】斑鸠叶、臭黄荆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近头状豆腐柴的根和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subcapitata Rehd.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叶鲜用或晒干。秋后挖根,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近头状豆腐柴,灌木,高1-2m。枝条上具明显的皮孔,嫩枝上有黄白色平展绒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4-1cm,有平展柔毛。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5-8.5cm,宽1.5-4.8m,边缘除先端与基部外,多少有锯齿,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圆形,表面暗黄绿色,有柔毛及黄色腺点,背面有毡状毛和腺点。聚伞花序在小枝顶端紧缩成头状,长0.6-2.5cm,宽1-3.5cm;花序梗圆柱形,长0.5-2cm;苞片小,线形或狭披针形,长0.5-1cm;花萼杯状;花冠黄绿色或绿白色,4裂成二唇形,上唇全缘,下唇3裂,喉部密生:圈长柔毛;雄蕊4,稍伸出花冠外。核果暗黑色,卵形,长3-4mm,宽2-3mm。花、果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m的山坡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痢疾;痈肿疮毒;瘰疬;痛经;疝气;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