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村庄散记
释义

《村庄散记》简介

《村庄散记》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大梅山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文学作品。大梅山是曾经的南蛮之地,即湖南中部的娄底、邵阳、益阳三市六县。大梅山的核心地带是现在的新化,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块神秘的故土。梅山最初是蚩尤战败南归,凭借资江天险和梅山河网、瘴气退隐的地方。从此,中原被排挤、逃亡的贵族都逃进梅山,不再受王法限制,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秦始皇之弟流落新化奉家山,开辟了万顷秦人梯田紫鹊界。宋神宗时期,梅山才得以王化。大梅山经过数千年的孕育,诞生了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数千年的黑茶历史,诞生了蒙洱茶、奉家米茶、渠江薄片,是湖南黑茶的原产地,新化县圳上镇的兴起,就是黑茶贸易的结果。

作者巴陵生于20世纪70年代,家住梅山深处的新化、安化交界处的蚩尤界附近,祖上系唐代迁居于此,世代受梅山文化熏陶,自称梅山嫡系,对神秘的大梅山比较了解。作者在大梅山生活了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梅山知识。20岁后,作者离开梅山,外去求学,与各界学者、文人探讨梅山文化,收集与梅山有关的书刊和资料,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终成一家。

作者介绍

方八另,笔名巴陵。1979年12月生,湖南新化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图书出版和策划工作。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职业书评人、专栏作家。

199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美国的《新丝语》杂志、香港《黑白》文学期刊发表巴陵专栏,在马来西亚的《千岛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国内的《青年文学》、《当代人》、《读者》、《江门文艺》、《辽河》、《雪花》等文学期刊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福建日报》、《山西日报》、《安徽日报》、《云南日报》、《湖南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重庆晚报》、《钱江晚报》、《福州晚报》、《合肥晚报》、《武汉晚报》、《燕赵晚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0余篇(首)。2006年在山东《都市晨刊》开设城市笔记专栏,2007年安徽《安庆晚报》、内蒙古《呼和浩特晚报》开辟美食散文专栏,北京《车友报》开辟美食、旅游散文专版,2008年在《航空画报》撰写介绍全国饮食的美食专论《中华美食谱》(3万字),2010年在《科学与文化》、《四川航空》等开设品茶专栏,2011年在《民主协商报》开设杜甫湖湘诗踪专栏。

2005年,获《山西青年报》“诚信与感动”征文三等奖。2006年,获《三湘都市报》“发现魅力步行街”三等奖,《长沙晚报》“千龙湖杯”旅游散文征文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二等奖。2007年,获《科学时报》“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二等奖,湘西州“美丽的湘西 可爱的家乡”征文三等奖,第三届梁斌文学奖新苗奖。2008年“北方自行车杯”优秀奖,迎奥运“鞍钢杯”三等奖。2009年获黑土地杯二等奖,获玉环法制文学二等奖,首届全国“爱我蓝色家园”征文三等奖。2010年,《浏阳手撕鱼》获浏阳蒸笼杯三等奖;《软肋》获小说选刊笔会三等奖,《祁门红》获祁眉杯全国征文大赛入围奖。2011年,《一杯热酒的温度》获《山东文学》杂志社与《爱尚生活》杂志社联合征文让生活充满爱一等奖。

主编中国报纸副刊第一编辑丛书、湖湘文苑丛书等。

图书出版资料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村庄散记/巴陵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7

(湖湘文苑丛书/巴陵主编)

ISBN 978-7-80240-847-0

Ⅰ.①村… Ⅱ. ①巴… Ⅲ. 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43352号

目录

目录

第一辑 乡情眷恋

黄板桥 / 3

古柏 / 7

怀念亡魂 / 25

遗憾的誓言 / 35

狗狗 / 44

第二辑沉重的记忆

奶水洗去的那个疙瘩 / 51

爷爷的狗蛋年代 / 54

遥想童年砍柴 / 56

大雪满山的年月 / 58

风中不愿摇曳的野天麻 / 60

给我一根红薯根 / 62

那年的小米不能做年糕 / 64

八百担花生收买的婚姻 / 66

一只还没退役的手电 / 68

冬天的父亲 / 70

遗失的钱包 / 72

豆腐拌肉 / 74

童年梅雨 / 76

中华第一松 / 78

第三辑指尖烟雾

父亲指间的那支烟 / 83

一辈子的惦记 / 86

鱼担上的家庭 / 88

豆腐年代 / 90

第四辑陈年旧事

春汛上的竹排 / 95

裁缝铺的窗台 / 98

米糖担两头的生意 / 101

过年腊肉 / 104

师眼 / 107

端午雨 / 109

冬笋炒腊牛肉 / 111

书柜姐弟 / 114

马背的重量 / 116

鸡蛋挑起的风光 / 118

摸索生存资本 / 120

点起家家户户的灯 / 122

田野的米花泡 / 125

嘴馋的记忆 / 127

评论

沉闷的天空

——读巴陵的乡土散文集《村庄散记》

文/彭利纯

当我一口气读完巴陵的乡土散文集《村庄散记》,犹如经历了一个久雨不晴的梅雨季节,沉闷的天空上布满乌云,让人透不过气来。作者看似写家史的文章,却折射出农村生活的艰辛,催人泪下。

祖父是作者笔下最生动的人物,曾经是当地巨头,一场矿山灾难,一些作者无法探究的经历和至今也无法解开的谜团,给他祖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地方上一些人一直对矿山的紧追不舍,暴露出一些人的贪婪本性。通过描写祖父及祖母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道出祖父他们那代人怎样的生命历程,祖父死后葬礼的排张,一方面体现祖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农村葬礼的繁琐,特别是在作者写自己细姑之死居然是为祖父立碑放炮竹炸伤后而死时,更是从心底痛恨这些极不人性的礼节。“不知是那房亲戚发狂要讲威风,倡议给爷爷、奶奶坟上修拜台、立碑,清明节那天,细姑身体不太舒服,趴在坟上哭时没注意,三伯就在近旁点燃了鞭炮,一个大炮冲到小脚里,冲了个鸡蛋大的洞,当时也没有流血,细姑也没去消毒、清火。过几天天气剧降,炮火攻心,再也控制不了病情。”

他的父母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是他们才撑起了方家的一片天地。特别是母亲的作用,不但是他本人心目中的好妈妈,也是方家兄弟姐妹的好嫂子,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她顾及婆家的一切,连父亲的寿诞都难抽出身,而她与自己的“丑姐姐”情深似海,他的妈妈是农村无数这样的贤妻良母的典型代表。

作者观察妈妈也非常的细致,当祖父病危弥留之际,作者记叙了这样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祖父的病情无法用鸦片烟麻醉,也无法用人参缓减,他起床都要母亲搀扶。母亲想问他还有什么没吃过,让他满足心愿,以后没有后悔。祖父说能不能弄到狗蛋,怀疑狗蛋可能好吃,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这样的问题不亚于问鸡要牙齿、问马要角的事。母亲领悟力强又善解人意,知道祖父讲的是怎么一回事,要他静心休息,马上给他做狗蛋,晚上一定有吃。

我家的狗在祖父卧室的楼板底下生了一窝狗崽,天天叫。每年冬天要杀狗吃,那年我们还没放寒假,就没杀狗。祖父是很替别人想的人,他想吃狗肉又说不出口。认为我们还没有放学,杀一条大狗也吃不完,一条三四斤的狗崽可以吃完,就把狗崽说成狗蛋,装成老糊涂的样子。

母亲认为杀一条小狗也是一个生命,杀一条大狗也是一个生命,杀小的太残忍了。如果杀了小的,我们不吃,就枉杀了一个生命。母亲用我家的一条三十多斤的大土狗换了四伯一条十几斤的小土狗。母亲是不敢杀狗的,父亲是不能杀狗的。

四点钟,母亲等在学校门口,一见到我就说要我回家杀狗。我高兴得直跳,等大姐、二姐放学,母亲带我们回家,边走边告诉我怎样杀。

我到家连饭也没吃,就跑到四伯家,在五哥的帮助下,给狗脖子套了一根绳子。我是个小蛮子,把狗抱到河边、扔到河里,站在桥上拉紧绳索,没几下就断气了。天还没黑就下锅,棍子柴火一阵猛炖,肉都脱落了,母亲使出最好的厨艺。当晚,祖父吃了一大饭碗狗肉,心里很是满足,第二天,也吃了一碗。

狗肉还没吃完,祖父就归西而去。”

家庭有一个好女人是那个家族的福气,有人说一个女人影响一个家庭几代人,他的父母是自由恋爱,美满的婚姻。因此,作者有如此的父母,有这样温馨的家庭很满足了。

与之比较,他死于炮竹炸伤的细姑和苦命的大姑,以及到七十岁依然遭丈夫毒打的外婆,她们的悲剧人生更显得凄惨。特别是他的大姑,简直是苦水泡大的,是作者笔下最具悲剧性人物,读着让人心痛。

作者还是七十年代末的年轻人,心底却装满着别人溢出来的苦水,更懂得人间的冷暖,比较一些城市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年轻人显得更深沉更忧郁,也更体贴牵挂父母,他在短文《一辈子的掂记》中写到:

“现在,父母的病成了我心头的一块病,我时时牵挂着要给他们准备药和托亲戚把药带到乡下,就是我工作再忙,我也要抽时间去给他们买好药,就是出差在外,我都要打个电话了解他们的药用完了没有。我想:以前,我的咳嗽是父母的惦记;现在,父母的胃病是我一辈子的惦记。”

再沉闷的天总有见阳光的时候,在他童年记忆里生活总是有点灰暗,但也看到了他眉头舒张的日子,一篇小文《冬笋炒腊牛肉》,我读到了他一份开心。

相信他的家,他的家乡会更加阳光灿烂。

最始最终至纯

文/严清舫

巴陵先生的文章我很早就读过,有那么一种很纯很纯的味道。巴陵先生的人我也接触过,就我的了解,他的生活远远不是这个味道。我同他有过一段长达两年可谓是五味杂陈的纠结。就是这纠结,让我了解到他在长沙乃至在全国范围内的人际交往和人事来往中,根本就不曾有过一丝较纯的环境:纠纷、误解、不能沟通的立场、不可单方面解决的债务链条……时刻伴随在他的身边左右。哪怕一个什么小小的行为,都会让人感慨万千,或怨天尤人,或失意颓唐的,然而,我在他的身上,却始终没有发现他什么时候表现出过一点什么激烈的情绪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近巴陵先生把他即将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村庄散记》传给我,我通读了一遍,以往心存的一点疑惑,仿佛找到了答案。散文集共三十七篇,除了四个篇章长一点的文章外,其余都是一二千字的短章,全部是那个生养了他的村庄的情事。我同巴陵先生有过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是出生于乡村,都是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因此,对于故乡的情感,有着共同的感受,十几二十年之后,再回首去看看那个曾经哺育了我们的村庄,眼光迷离眼角湿润之际,自然当会忽略和过滤去许多的杂质。

巴陵先生过滤得很仔细。

他的村庄里,有着诸多血缘相亲的亲人:外婆、舅舅、大姑……在小孩子的眼中,一时还感到很陌生,分不清那些复杂的关系,心里不愿意承认,但亲人们还是爱着自己的(《黄板桥》);尽管祖母不那么“爱”(《遗失的钱包》等),但是,一件一件的小事娓娓道来,读者还是感到了作者的心中,其实也是充满了爱意和温暖的。特别是祖父、父亲、母亲等至亲的亲人,对于作者的挚爱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亲近、关爱,直面生计、不回避矛盾、慢慢缓缓地解决,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忍辱负重,韧性,更渗透了他们的处世和生存智慧,给了“三伢子”(作者的乳名)透彻地影响,给了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并伴随他成长,伴随他走出山门。这些美好的情愫,也许就是让巴陵先生能够得以过滤人事杂质的本能。

童年的趣事、玩伴,家乡的风物、美食,所见所闻以及眼耳收录的见闻等一切与村庄相关的往事,都如流水一般,从作者的笔端之下,恬恬淡淡从从容容地流淌而来,给予读者以温馨的享受。当然,几十年上百年村庄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贫穷、饥饿,也不是没有风波、争斗、私欲,甚至龌龊、黑暗等等令人不安的成分。然而,所有这些,经过了作者人性和心灵的过滤,也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和童话般的面纱,给了读者一个新的视野,一层新的境界,这个作者梦幻中的村庄,随即也就成了一个“好人的世界”,而那些纷争,也仿佛成了好人们生活中的芥末、盐巴,品咂起来有滋有味,给了山乡的野趣,一种别样的调剂。

我在一边阅读的时候,总在一边思考,巴陵先生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是在远离村庄的地方,是坐在喧嚣的都市里,是站在现代长沙的高楼上,回首村庄往事的时候,一定也用了现代的眼光和比照。如果说对于往事是一种远距离的审视可以有过滤作用的话,那么近距离和现代眼光的观照,就不应该忽视了那些微尘、污渍、不谐、怨嗔。然而,巴陵先生还是忽视了,忽略了。突然我就想到,这似乎不应该是作者的粗心,不是作者没有足够的批判精神,仿佛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境界:心中有善,眼中就是善,心中纯粹,眼中便是纯粹。巴陵先生是从那个散淡、宁静的村庄走来的,去了尘嚣,少了浮躁,心灵还措放在安宁的故乡,那么,人类也是从村庄走向城市、从古老走向现代的,也应该是一个至纯的本质!一个是始,一个是终,从来的那个地方,传来的是纯粹的信息,终结的位置,也应该是这样,这既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也是一种文明的状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