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释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北航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共建学校。 学校主页: 中文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文名:Beihang University 简称:北航 BUAA 校训: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创办时间:1952年10月25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怀进鹏院士 知名校友:武哲 陶智 王德臣 杨国梁 王昂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28个 硕士点:144个 博士点:49个 院士:16人 主要奖项: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12个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现任书记:胡凌云 院系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软件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宇航学院 飞行学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 概况总体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首批高校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任命校长,校党委书记的大学之一,是全国7所工信部直属高校之一,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也是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作为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在2012年最近公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科研能力排名”中,北航进入了全球前300名,位列全球278名,亚洲第37名,国内第11名,北京市第三名。 历史沿革一、北京航空学院时期(1952年~1988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中央也极为重视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成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期(1988年至今)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北航又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组织结构北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万人,其中本科生12616人,硕士研究生6808人,博士研究生3432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为1:1.23。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534人,是国内接收外国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共有26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8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工、理、管、经、文、法、哲和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逐步完成“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布局。2007年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和增补,北航有8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由11个增加到28个。最新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北航有11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名列第一,力学名列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名列第三,交通运输工程名列第四,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五名。北航现有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3个国防特色学科。 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蓝天计划”和“先锋计划”,设立人才特区,使学校真正成为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的人才沃土。北航现有教职工3681人,其中专任教师2036人, 1466人具有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568人,院士17人,长江学者36人,长江学者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国家及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30人,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12人,国家级创新群体15个。 教师的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5%。 学校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胡凌云 校长:怀进鹏 交通公交线路:331路 375路 386路 392路 438路 478路 484路 490路 498路 562路 609路 617路 632路 691路 693路 944路 运通103线 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尚德务实、求真拓新”是北航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北航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北航的共同思想基础。 所谓“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谓“务实”,是指的讲究实际,不求浮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教学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养真才的过程。所谓“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没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发展。 北航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成为讲道德、守法纪、有文化、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要笃行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北航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北航校徽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飞行器)乃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共同组成了北航认同的一种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标志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那是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体系: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 标志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 院系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旨在培养材料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现设一个本科专业、六个硕士点、六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余名,硕士生200余名(包括本、硕、博连读),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5-8名,近年来还招收来华留学生10余名。 学院下设材料科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共四个系,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失效分析专家钟群鹏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惠彬教授、张涛教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王华明教授为代表的一流师资队伍,尤其是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力量非常突出。现有教授3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6名),67%的教授年龄在50岁以下,副教授3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70余名,其中超过一半拥有国外留学的经历。 本院承担了国家及国防“973”重点项目、“863”高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重大项目、国防预研等多项课题,“九五”期间经费额度超过了3800万元。“十五”发展速度更明显加快,显示了雄厚的发展潜力。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9项,部委级(省部级奖)一等奖、二等奖40余项。在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能束流表面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预测预防、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外一流水平。张涛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2005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学院拥有以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材料服役与失效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多个先进实验室和一大批一流的实验设备。 学院设置金属与陶瓷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材料设计、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腐蚀与表面工程、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五个培养方向。本专业按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人才,低年级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除数、理、化、机、电及外语、计算机课程外,还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现代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大类专业基础课。高年级按以上培养方向组织教学,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纳米材料、金属与陶瓷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控制与仿真、材料腐蚀与控制技术、复合材料学等。 材料学院重视人才培养,锐意加强教学改革,“材料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成果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实行教授班主任制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超过了85%。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结合,注重加强育人环境的建设,学风好,2001年应届毕业生上研和出国的比例达到了52.6%。本院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为全校最高的院系之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1954年,北航成立航空无线电专业,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航空电子类专业,1958年建立航空无线电系。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单位,1980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81年建立硕士点,1986年建立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1998年批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2年10月,为了推动通信与电子学科群的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3个系,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与信息工程系和1个教学实验实践中心,建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联合建有国家卫星导航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0名,包括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从单一的航空电子专业发展成为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5个一级学科,12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8个本科专业的学科群,并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博士点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自主设置的信息网络、集成电路设计、遥感传输与处理。本科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交通运输(民航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本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列全国第10名,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列全国第2名.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自动化学院)的前身为飞机设备系,始建于1954年8月。在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学院教师秉承了学院奠基者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驹深驭远的师者风范,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学院现由智能系统与控制工程系、检测与自动化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以及先进仿真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八个单位组成。 本学院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8个,博士点7个。学院设有“自动化(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宽口径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专业设置适应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领域为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院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有“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九个二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为全国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电机与电器”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院一贯注重教学质量,一流的教授走上讲台,开展一流的教学工作,拥有校级优秀主讲教师4名。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自动控制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为学校建设的精品课程。 全院共有教职工1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正教授36人,副教授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蓝天学者1人,蓝天新星 3人。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70人左右,研究生约260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006人,研究生944人(不含工程硕士)。招生生源质量好、状态稳定,每年本科生生源质量均保持在学校前三位;毕业生受欢迎,本科毕业生上研率在40%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9%以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名动力系,其前身为航空发动机系,是北航 1952 年建院时最早建立的两个系之一。2002 年 10 月为了航空推进技术与动力工程学科群的发展,适应学校学科新布局,已纳入校—院—系—项目组的四级管理体制,在动力系基础上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 3 个系、一个所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是:航空推进系、流体机械系、工程热物理系、热动力工程研究所、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重点实验室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该院从单一的航空发动专业发展成为涉及 4 个一级学科,拥有 8 个博士点、9 个硕士点和 3 个本科专业的学科专业群。博士点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低温制冷、化工过程机械、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点还有:水声工程。本科专业是: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目前,国内航空动力系统院士中,有多名毕业自我院,他们是,陈懋章、刘大响、刘兴洲等。学院著名教授高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宁晃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和研究工作,该项成果 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钱学森同志称之为“一项为中国人民争气的重大发明”,现已用于中国多种军用航空发动机。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航空学院)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特色,主要从事大气层内各类航空器(飞机、直升机、飞艇等)、临近空间飞行器、微小型飞行器等的总体、气动、结构、强度、飞行力学、人机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性以及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与教学工作。 航空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航空系和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是1952年北航成立时最早的两个系之一,当时称飞机系(设飞机设计和飞机工艺专业),1958年更名为航空工程力学系,1970年更名为五大队,1972年更名为五系,1989年定名为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3年成立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期的航空学院荟萃了一批当时国内著名的航空领域的专家,如屠守锷、王德荣、陆士嘉、沈元、王俊奎、吴礼义、张桂联、徐鑫福、徐华舫、何庆芝、伍荣林、史超礼、叶逢培等教授,屠守锷院士是第一任系主任,他们为本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北航发展史上,航空学院不断输出专业和人才,先后参与组建七系、三系、十四系、宇航学院、飞行学院、无人机所、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等院系。 自建校以来,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万人,硕士毕业生约1696人,博士毕业生725人。毕业生中涌现出王永志、戚发韧、崔尔杰、乐嘉陵、唐西生、张福泽、王浚、钟群鹏、陶宝祺、郭孔辉等10位两院院士,金壮龙、袁家军、李玉海、吴光辉、孙聪、唐长红、方玉峰、王永庆、孙兵、曲景文、李东等一批航空航天院所的年轻总师、总指挥等负责人,为中 国航空航天及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计算机学院1958年,北航成立了“解算装置教研室”,是中国最早创建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75年建立“计算机软件”专业,1978年正式成立北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9月,经学校批准成立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教授27名,副教授57名。下设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应用工程系、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软件工程研究所、系统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建有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信计算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北京市计算机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德软件技术联合研究所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计算机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水平居于全国高校前列。1998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及首批实施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的单位之一;2001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计算机系统结构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群;2007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为基础,形成了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基础、新一代互联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软件工程与过程工程、面向领域服务的软件支撑技术与环境、虚拟现实体技术、大规模信息化工程、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多媒体与数字图像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嵌入式与容错计算技术等有特色、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200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奖1项及省部级奖等8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院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达40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6亿元。一批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申请了一批专利,部分成果已转化为产品。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承担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6项、863计划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30多项。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公司建有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计算机学院注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理论基础与科研实践的结合,倡导认真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学院代表队在2001年获得微软公司举办的亚洲大学生软件开发.Net大赛冠军。2002年,我院许可博士的论文《SAT和CSP的相变现象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我院学生代表队获全球GSM和Java智能卡应用开发大赛金奖。2007年该院学生代表队在第四届Grid Plugtests全球网格算法和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银奖。在北航举办的十七届“冯如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学院曾八次获得团体冠军。学院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信息技术时代,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慢进则衰,不进则亡”。计算机学院全体师生将继承传统,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的计算机学院而奋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北航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由物理系、应用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系、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四个行政机构以及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中心、微纳测控研究中心等若干科研平台构成。学院承担着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拥有凝聚态物理博士点和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凝聚态物理为国防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建设的国防紧缺学科。2005年获批“复杂系统与空间物质结构”教育部985科技创新平台,2008年学院获批筹建教育部“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重点实验室。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102名。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60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其中教授26名,院士1名,“长江学者”2名,北航“蓝天学者”1名,博士生导师24名,硕士生导师27名;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入选留学回国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3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全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5%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人数的65%以上,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防基础重大研究项目、国家/国防973课题、863项目和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达40%,相继在PRL、APL、Phys Rev系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科研条件大幅改善,总体科研竞争力显著增强。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立于1998年4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具实力的学院之一。学院学科覆盖了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下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等二级学科。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和工业设计等4个本科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160余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教授47人(其中博导40人),副教授6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跨/新世纪优秀教师10人、国防创新团队2个,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81%。目前学院在校学生1800余人,其中博士生200余人、硕士生600余人、本科生近1000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相关学科与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通过“211工程”学科建设和“985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建立了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学科群基地,完善了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先进机器人与微小型系统技术、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数字化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学科实力持续增强,人才培养已具规模,学术声誉稳步提高,科研合作不断拓展。在全国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名列第8位;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为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1位做出了贡献;本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2006年中国大学工学专业A++级学校排名榜中列第4位,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列第2位。 软件学院北航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全国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634人;在校研究生超过3500人,已向软件行业输送毕业研究生(截止2010年10月)2337人。 一、学院发展目标与任务 软件学院的发展目标为:“创办一所能够在一种新的办学机制下,规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的、国际化的、市场急需的工程实用性人才的国内一流学院。”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概括为培养“高层次、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软件学院的任务是:为振兴中国软件产业做出贡献,为创建适应行业需求和市场导向的新型办学机制探路,为软件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做示范,为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二、专业设置 (一)本科教育 设软件工程专业,其中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三个专业方向是教育部特色专业。 (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设九个专业,专业设置在国内独树一帜,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供不应求: 软件工程与管理(核心专业,跟踪国际软件工程最新成果) 日文应用软件开发(国内最先开设,是2004年中央电视在北航选择的向社会推荐的 两个专业之一,目前已有三百多名学生赴日实习和就业) 数字集成电路(IC)设计与系统应用(来自世界各地教师,全英文教学环境,2004年中央电视在北航选择的向社会推荐的两个专业之一) 嵌入式软件(与时代集团共同创立该专业) 网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与安全保密(与北航理学院联合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 IT项目管理与产业信息化(目前该专业与中青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培养国际化的项目高级管理人才) SAP ERP咨询顾问(国内首创;由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SAP在中国的公司全力支持;自2006年3月首次招生至今,已经招收199名学生;SAP中国已从挑选了11名优秀学生于07年赴SAP德国总部实习) 国防军工化信息管理 移动云计算(最新开设,全国首个移动云计算软件工程硕士专业) 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上特色 (一)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工程教育特色,注重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以三创中心为基地,以冯如杯、ACM竞赛和SRTP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二)着眼国际化,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并设立专业实验室。 学院成立以来,全球IT行业排名前30名的知名公司中,有超过一半公司的高层领导(全球副总裁以上级别)到访过学院,如:SAP全球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威盛电子董事长、美国IEEE-CS前任和现任主席、Google全球副总裁、日本NEC集团副总裁、日本松下集团副总裁、redhat全球副总裁等。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航空工程经济系,是中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管理类院系之一。在几十年的成长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培养出66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院现设七个系:企业管理系、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保险与风险管理系、金融系和会计系。设有四个校级研究中心: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复杂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和金融研究中心;九个院级研究中心:管理与信息系统研发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生产运作管理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中心、知识情报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国防科技信息咨询中心、项目管理与价值工程研究发展中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竞争力与风险研究中心;五个实验室:系统管理与金融工程重点实验室、先进管理与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案例实验室、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和人因与行为经济学实验室。 目前,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金融工程(自设)、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管理(自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自设)和循环经济管理(自设)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自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和情报学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工程硕士、金融硕士、保险硕士、国际商务硕士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和精算学9个本科专业。此外,还与海外著名大学合作培养国际MBA、市场营销和商学硕士研究生。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正高32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高43人,讲师22人。教师中77%拥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有国外留学、进修和国际合作研究的经历。在校学生总数2592人,其中本科生852人(含港澳台学生、留学生66人),各类研究生(包括MBA、EMBA、工程硕士、留学生)1740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56人。 学院位于北航新主楼A座,总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案例讨论室、实验中心等教学面积4500平方米。教师办公条件优越,每位正教授独立办公室大于等于24平方米,讲师办公室不少于12平方米。图书资料中心350平方米,拥有藏书26000册,博士论文370册,研究生论文4300(含工硕、MBA)册,本科生论文2264册;顶级外文学术期刊52种,中文学术期刊127种,中外文过刊4000册;购买了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200种全文期刊数据库,供学院师生进行在线检索、阅读和全文下载。实验中心配备有500余台高档计算机、沙盘模拟教学平台、可移动电子屏幕、多媒体语音教学系统、IBM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引进了先进的脑电波分析仪、眼动分析仪等专用设备,用于开拓人因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CCER色诺芬、国泰安、万德、中宏等数据库,以及各类仿真软件如Arena、Vensim、Flexsim,系统优化软件Lingo,数据库软件Oracle、SQL Server供学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北航理学院,它的历史追溯到从1952年建校初期的基础部、改革开放后的应用数理系、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北航数学学科已经从建校初期的教学单位到现在以科研、教学并重的学院的巨大转变。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该校“理工并重”、打造空天信融合特色,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航天大学的重大发展战略。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正是为了适应学校的这一发展战略而成立的。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北航理科的重要力量和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力军。 学院下辖机构:1、数学系;2、应用数学系;3、信息与计算科学系;4、系统科学与控制系;建有“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人才荟萃。在64名教师中,教授20名,副教授2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8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名,北航蓝天学者2名。全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3%以上,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2%以上。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年龄、学缘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院承担着数学、系统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 拥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两个博士点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工程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为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为北京市和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随着学院“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的顺利完成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志着北航数学学科进入了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序列。 学院瞄准数学主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着眼于高水平、综合性、创新型一流人才的培养。学院目前在读博士生70名,硕士生178人,本科生437名。近年来,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教学成果1等奖3项,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项,北京市精品教材奖5项。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的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61项,科研经费达7334.28万元。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平均增长20%以上,在国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医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国际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机遇所在,是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创思想出发点,也是解决航空航天医学工程和空间生命科学关键问题的科学技术基础。航空航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原生物工程系,2008年成立学院。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经过高水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学院已成为全国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点,并与国际一流大学紧密接轨的人才培养单位。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国防重点学科、生物工程国防重点学科、力生物学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生物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以及“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康复辅具系统与分析”民政部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任院长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世界生物力学理事,教师中有兼职院士1名、国际宇航科学院空间生命学部院士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多位美国院士、世界知名科学家担任学院名誉教授。目前,学院在编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承担国家各类重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系统等各个层次具有接轨于国际的高水平实验平台,具有浓厚的学术交流与文化氛围和一流的精英式人才培养环境。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秋风送爽迎华诞,十年树木蔚成林。今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迎来10周年庆典。早在1954年6月,根据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需要,在基础课部(701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政治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在经历了创业、发展以及文革时期的曲折之后,1983年12月,根据该校把北航办成“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大学的设想,在政治教研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科学部。1985年,首次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社会科学部也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系。1997年,在原社科系、高教研究所等基础上,将法学研究所及法律顾问室划归人文学院建制,调整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1年,法律系划出单独成立法学院。2002年,为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需要,学院开始创办公共管理学院。 1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坚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文理兼容、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业务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基础知识扎实,勇于挑战,思想、心理、身体素质充分发展的高素质、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学院为国家输送近3000名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北航外语系,最初是由1952年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发展而来。197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8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0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05年获得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同年开始招收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德语系、俄语系、翻译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部、少语种教学部、语言研究中心、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和课程研究中心。另外还有《大学英语》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两个编辑部。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37.4%,博士研究生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3.9%,外籍教师14人,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辅修专业、继续教育等外语教学任务和教辅工作以及学院党政管理工作。此外,还聘请胡壮麟、于振中、Robert Harnish、William Littlewood等10余位客座教授或外籍专家。我院拥有21个语言实验室、2个大型视听室。外语资料中心现收藏有中外期刊100多种,中外图书3万余册。现有本科生、研究生451人。 法学院法学院师资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充满创造与活力。现有教职员工共51人,含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的占47%以上。法学院学科布局完整,重点与特色突出。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信息化等领域的特殊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也致力发展特色法学,将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知识产权法等一直作为教学和科研重点之一而加以建设,设立了“北航外层空间法研究所”(2000年组建)、“北航航空法研究所”(2007年组建)、“北航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所”(1997年组建)、“北航保险法研究所”(2008年组建)等特色学术研究机构。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形成交通领域学科群整体优势,该校于2007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时逢该校建校55周年。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汽车工程系、原土木工程系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组建而成。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原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隶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制为一个实体、两个机构。院所拥有专业齐全的研究领域、高端集成的资源平台、英才汇聚的研究队伍、协作融通的团队文化,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可靠性系统工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专业机构。 宇航学院航天技术应用广泛,远到火星探测、登月飞行、飞机导航,近到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天气预报无不与它紧密相连。今天,航天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最为活跃的高科技领域之一。 本院是航天人才的摇篮,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了许多包括火箭、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师在内的优秀人才。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32人,“神舟号”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为本院兼职博士导师。本院现有四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招收大量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经常与国外航天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交流活动,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院现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工程)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平台课”+“方向课”的形式构建,使得毕业生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扎实的基础,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航天飞行器与导弹技术系开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专业:本学科属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各种航天飞行器,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和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及导弹的设计;为这些及相关专业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设计和研制人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航天、航空、船舶及中科院等各专业院所从事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 飞行学院北航飞行学院成立于 1993 年 9 月,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充分发挥和利用北航已有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民航飞机驾驶员的二级学院。飞行学院实行校企紧密结合,国内外开放式办学。 飞行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和资源,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基础理论教育。包括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专业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飞机构造、发动机、机载设备、航空气象、领航学、自动飞行控制、维修等专业理论课等。学员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便赴澳大利亚南航西澳飞行学院进行为期 12 个月的实际飞行训练。完成飞行训练后,返回北航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理论执照考试,之后赴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进行实习等工作。 飞行学员完成全部课程,经过考核合格,可获得 9 个证书,即:北航的本科毕业证书、北航学士学位证书;澳大利亚民航局颁发的私人驾驶执照、符合美国 FAA 标准的商用驾驶执照、仪表等级证书;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商用驾驶执照、仪表等级、专业英语、航线驾驶执照等证书。学员毕业后即可成为民航大、中型客机的右座副驾驶员,并具有随机机械师的水平。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学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工程惯性制导技术的急需,在钱学森先生提议下,林士谔先生在该校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北航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前身)。该专业是中国“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22个重点项目之一,1981年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同类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点。1988年,该专业更名为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1992年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1998年,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专业调整为精密仪器及机械,2001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评估,并进入全国前三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三个)。 学院成立于2003年,下设测控与信息技术系、惯性技术与导航仪器系、光电工程系、光电技术研究所和一个教学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院士1名,兼职院士2名,千人计划教授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名,教授31名,博士生导师30名,副教授5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均占70%以上。学院特别注重创新型研究团队的建设,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 科学研究科研条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该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同时,学校还拥有“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计算流体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及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北航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提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先后建立了以校、院(系)三级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标志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等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加强了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 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6项,其中国防“973”9项,列全国高校之首;国家高技术“863”项目36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项目1603项,承担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67项,人均科研经费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纪录;某国家重点国防型号实现定型和批产,突破了32项关键技术,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型号装备的先进水平;2011年1月14日,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国连续7年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的唯一高校。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3项,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7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项,国防预研项目448项,其中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3余项,人均科研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 建校以来,先后获得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有11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十五”以来,有万余名学生参加多种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彰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全校教改项目共有449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8项,上千人次教师参与了这些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1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17项。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十五”期间,学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理工科生源质量基本保持在全国前十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接近100%。 几十年来,北航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老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国栋梁,年轻毕业生中出现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莘莘北航学子在校园里也取得了骄人业绩:该校本科生连续九届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是全国唯一九次捧杯的高校;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技创新锦标赛油动载重项目中连续三年荣获冠军并保持纪录;在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全球诺基亚智能应用移动挑战赛金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亚洲赛区北京赛点金奖。 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学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师资队伍两院院士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北航现有两院院士十六名,他们是北航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航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镇同, 李未,刘大响,李椿萱, 钟群鹏,陈懋章,王浚, 冯培德, 姚骏恩,李伯虎 ,杜善义, 张彦仲 ,戚发轫 ,江雷, 怀进鹏, 李天, 徐惠彬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北航拥有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和中青年专家以及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的名师。他们以自己的才华智慧和无私奉献,谱写着极富特色的航空航天心曲,和其他北航人为北航的现在和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陈宗基 .周盛. 张其善. 武哲. 李未. 李椿萱. 高歌 .傅惠民 长江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合作设立的跨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这项计划主要立足国内,吸引国内外中青年界精英投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迅速提高中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北航现有十九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张广军,傅惠民,高以天, 任 章, 孙茂,孙晓峰,王田苗,徐惠彬,杨嘉陵,蔡开元, 张涛 ,武哲,贾英民, 王东明, 杨威迦, 汤涛, 王华明, 张军, 陶智, 焦宗夏, 苗俊刚, 房建成, 孟杰, 黄海军, 蔡国飙, 曹晋滨, 江雷, 向锦武, 王晋军 学生活动北航校内活动丰富,有学生社团一百余个。 冯如杯“冯如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从1990年开始举办,每年举办一次。“冯如杯”意为纪念飞行英雄冯如。冯如杯参赛对象为本科生,2005年起增加论文形式的参赛作品。如果一个院系能够连续三届获得总分第一名,那么可以永久保存冯如杯。 网球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球协会(下称网球协会)始建于1998年,并于2003年发展成为具有会员650余人的学生团体,并协助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网球队。网球协会于同年创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球公开赛(BUAA OPEN)。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