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胞疹样皮炎 |
释义 | 在遗传体质的基础上,由于谷胶致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粘膜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以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水胞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表现。多发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对碘剂及谷胶、牛乳饮食过敏。 本病少见,病程较长,加剧及缓解交替发作,但预后良好,死亡较少,儿童发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缓解。 检查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无棘层松解,水疱中含有许多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PAS染色阳性的基底膜位于水疱的真皮侧。红斑性损害及水疱边缘的乳头部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组成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水肿。在乳头顶部可见典型的乳头部微脓肿,含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和核尘,此后,真皮和表皮间多房性小水疱,可融合成单房性水疱。间接免疫荧光在40%~60%病人中有循环抗网状硬蛋白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显示有颗粒状的IgA沉积于乳头顶部,这一点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治疗(一)治疗 1.氨苯砜是首选,成人剂量50~150mg/d,有些患者隔天一次50mg足以控制症状,某些患者150~200mg/d才能控制病情。防止氨苯砜的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和溶血,特别是当病人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时可产生非常严重的溶血。 2.磺胺对某些病人有效,磺胺吡啶0.2~0.5g,3次/d,可给予对氨苯砜,不能耐受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长效磺胺如磺胺甲氧吡啶达嗪有较好疗效。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少到维持量。 3.秋水仙碱0.5mg,3次/d,对部分患者可试用。当有继发感染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4.无谷胶饮食,如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中的面筋,严格控制5个月到1年,才能减少或完全停止药物治疗。 5.避免使用含碘、溴剂及食含碘的食物,如紫菜、海带等海产品,这些食物常能使病情加重。 6.外用治疗一般用炉甘石洗剂以缓解局部的灼痒,抗组胺洗剂或凝胶、皮质类固醇霜剂等可选用。如有糜烂时可用1∶8000的高锰酸钾浸浴,再外搽10%紫草油,维氏油或龙胆紫等。 7.中医疗法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止痒。 方药:防风10g,生苡米30g,生枳壳10g,生白术10g,生黄柏10g,车前子15g,生地15g,丹皮15g,茯苓10g,脾虚明显者加山药。 局部治疗:水疱明显时,可用祛湿散加甘草油调敷;亦可用祛湿散30g,雄黄3g,冰片1.5g,明矾3g,用鲜芦荟取汁蘸擦,每天2~3次。或用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冰片1.5g,植物油调擦,每天2~3次。 (二)预后 病情慢性可反复加重和缓解达10年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