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綦江版画 |
释义 | 重庆綦江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它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 基本简介重庆綦江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它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 历史沿革历史两千多年前,秦朝时代的西南边陲的巴国还是奴隶社会。公元一千八百多年的汉代时期,綦江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小手工业的出现,生产工具、房屋、土地及其它可以买卖,封建社会制度比奴隶社会先进得多。这时綦江地区古代先民中的匠师们,在坚韧的石壁上用工具创造艺术,形成了巴、僰、濮、獠等少数民族世俗生活的写实与夸张的石刻文化艺术。崖画又称为画像石,古代艺术师们在石面上用刀和笔创造的艺术品,这种作品属雕刻艺术,但实际上还含着许多绘画技法。綦江崖画是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画像石,在綦江两岸的石壁及崖墓中由此而出现。 石包上七孔子崖墓群在綦江古南镇亭和村的石包上七孔子崖墓群M5号崖墓一层的眉、拱形顶、东仿南15°墓口上部的石面及左右部分有阴刻图案,组画设计,叫脉纹、椎髻头像、人头像、人物像、凤、孔雀人物图案、菱形风格画案等,是少数民族世俗生活写实与夸张的组画。首先,从七孔子M5崖墓组画来看,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用墨斗一类的工具设计画面时留下的直线,接下用墨笔勾线起草的图案,仍然是由工匠们来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画面这道工序中,一部分物像在构图时已经使用了模板之类的工具。这可以说明綦江崖画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用板画模式展现在石壁上。石壁上有纪年题记,隶书竖写着“光和四年三月二日平路元立作冢,值万五千小钱”。 綦江崖墓綦江崖墓有1800多座,大部分崖墓都有图像,不是少数人来刻画,他有群众性,没有绘画的高难工艺,只画人、画兽,又是平面的单一线条。所以说,艺术构思粗犷,看来十分夸张,形成板画模式图案,但可以看出有意识性,有思维性的组画图案。其次,从綦江古南镇亭和村崖墓中的岩画反映世俗生活写实图案来看,凤为主题,骑马是世俗生活文化的夸张,线条十分粗犷,男人女人头像是少数民族的标志,是人不像人,是兽不是兽,运用夸张的手法,是巴、僰、濮、獠少数民族在綦河两岸生活所建立的马、鸟联合部落图腾标志的化像石。 起源綦江岩画线刻綦江版画首先是崖墓中石刻的线刻开始,綦江崖墓中的线刻装饰线纹是一个新的发现,为綦江崖画打开了绘画之门,室内全部是用线刻纹装饰,华丽而富贵,全部单室墓的墓顶是弧形顶拱,墓口开凿于墓室外部,门楣上有门簪,墓的外部、顶部有排水沟。门楣多为二至三层,墓顶及墓室全部用线纹装饰,显得华丽富贵,线纹图案有菱形几何纹、水波纹、两个菱形构成的平形四边形纹、扇形纹、二方连续构成辐射纹,四方连续团花纹等。三、綦江岩画操作技法綦江岩画最基本的技法理论是凹凸(阴刻阳刻)的关系,对画面物像以外部作减地处理,凿成麻点纹,凿成条纹,然后将减地部分打平。綦江岩画物像以阳刻为主,阴刻是用来突出阳刻的,綦江1800年前崖画阴刻为主,多处物像是阴刻线条来刻主体,是木板,纸板与坚硬的石壁不能比的原因。春秋以后,巴、僰、濮、獠少数民族先民向巴蜀地区迁移,由巴县、合川两地进入綦江。在綦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与融合后,进行了广泛的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这种融合与交流的结果,相互之间增加了共同文化因素。綦江巴、僰、濮、獠少数民族南迁,经过中原、江汉等地。所以綦江崖画中的原始文化保存了若干中原古代文化的东西,就是这种融合与交流的结果,綦江岩画原始文化与中原上古文化同源,这不是无稽之谈。 石刻舞乐画化像石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匠师们在坚硬的石壁上用笔和刀创造的艺术品,綦江岩画源于綦江崖墓中的画像雕刻。其工艺手法各有不同,崖画是平面石壁上的构图、雕刻;版画是在木板上作画、刀刻。如綦江二蹬岩舞图(又叫巴渝舞),画面外围用线刻做边框,看有透视感。远和近的视线,看人物中有动的舞姿感。巴渝舞蹈图俱是綦江版画之溯源精品,又叫原生态绘画。总的来说,巴人世俗生活崖墓中的图案,有的是少数民族族徽图,有的是反映当时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娱乐等图标志,内容丰富,秀丽多彩,细腻独特。年代有“延光”、“延平”、“永和”、“延喜”、“建安”等隶书题记。从延光至建安跨度100年。崖墓中的绘画线刻有人物、蛇、虎、鱼、马、鸟、花草植物、昆虫、日月、叶脉纹、阙、竹楼等。证明它代表着这一地区是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朵鲜花。因而也是中国绘画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来源。 綦江地区木刻版画明清时期綦江地区木刻版画出现在大多数寺庙、商会、会馆等建筑物的梁柱之上。如清乾隆年间东溪镇万天宫建筑物上的驼峰,清光绪年间南华宫戏楼上横檐雕刻有“寿”字,故事情节、生动的“三国故事”。在木板工匠们用半浮雕凹凸刀法(阴刻阳刻)在横梁上刻出三国演义人物、西游记人物图案画面,一是具有连环画的特征,画像的构图一般都是平列所有的物象,还没有离开习惯的填充结构。大部分画像的空间表现方式用的是散光透视法,木板内有底线横列法、底线斜视法、鸟瞰斜视法、鸟瞰推远法等表现在万寿宫、南华宫的长廓和台梁画板上,都能找到这样的物象技法画面。 2006年6月,綦江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宪才同志在打通镇购得木刻版画两块:一块是正五财神赵公明元帅,另一块是秦叔宝,技法都是阴刻与阳刻的交错,平列物象在木板上,字是反的,印在纸上成正面。 用木板的物象印在纸上才叫版画,在木板上的只是画面。不能拓印的叫木刻,这就是版画与木刻的区别。清代时期的老百姓用它来辟邪,财神是接送老百姓发财的象征。綦江巴、僰、濮、獠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因素,而且保存了巴、僰、濮、獠原始文化中若干中原文化的东西,就是这种融合与交流的结果,在綦江岩画木刻版画中体现出来。綦江岩画木刻版画初探只能是一家之说,一种学术观点,信供学术界研究参考,说对的可以吸纳,未尽完成甚至错误的地方可以修补充和修正批评。我们深信在以后物质文化的多样发展中,学术研究将会出现新局面,盼望今后取得更好的成果。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过去,不了解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那是很难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在本地区更大发展及繁荣,回顾历史、总结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前进动力,看到綦江岩画、木刻、版画袭承、再看现今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是这块土上物质文化的承脉,找到了地方文化底蕴,地区土壤的肥沃。这朵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发展摸索前行7个乡成立版画创作组 随着綦江各乡镇都陆续开办了一些农民版画创作班,像桂焕勇一样对版画创作有着巨大热情的农民版画创作者入班接受培训。一些农民创作者最初参加创作班,是想来学点绘画技艺,以便日后能谋生赚钱。而辅导老师最初以年画为创作班的模本,以此传授绘画技法,这样就与学员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一些学员便对辅导老师公开表示质疑,“这是糊弄文化站和农民!”创作班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在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上,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农民版画创作特点的方法。 从1983年到1985年,綦江县59个乡中,31个乡的317名创作者参加了版画创作班,共计创作版画1000多件。其中,7个乡成立了版画创作组。 充满乡土乡音的綦江农民版画,历经春秋,长盛不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綦江人在传承木板年画的基础上,为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和艺术语言。"老树绽开新花",綦江农民版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牛文,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重庆市民间美术展览办公室主任朱宣咸等著名美术家亲临指导与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县农民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展出并获得成功后,1984年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随后在全国十八个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深受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广为收藏。今天,中国美术馆已经收藏70多幅綦江农民版画;荣获了国家级奖励80多幅/次,省市级奖励近100幅/次,綦江农民版画被美术界称为"中国的现代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文化局先后授予綦江县 "农民版画之乡"的荣誉称号;1988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为表彰綦江农民版画取得的成就,派人专程从日本赴綦江赠送了三座金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专题介绍了綦江农民版画。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宣传綦江农民版画。法国《图卢兹报》、美国黄河电视台和日本《版画世界》杂志等国外媒体也纷纷报道綦江农民版画。 抓住机遇造访华君武 版画轰动京城 上世纪80年代,虽然綦江县从事农民版画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大,但綦江农民版画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获得美术界大家的认同。 1983年10月,桂焕勇的老师李毅力等綦江农民版画家来到北京。在没事先联系的情况下,李毅力带了十几副画作登门造访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老先生。当时华老正在工作,生人造访,华老脸有愠色。李毅力连忙道歉:“华老,对不起……”华老见访客诚恳,便放下手中的工作翻看李毅力带来的画作。渐渐地,老人的脸色由愠怒转为大喜,被眼前这十几幅画作所吸引。 1984年1月8日,当綦江农民版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在京城引起轰动。 走向辉煌綦江版画院开馆 赴法展览 “以前的农民版画创作条件简陋,没有固定的展示场所,现在不一样了。”桂焕勇介绍,2005年6月,被列入重庆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的綦江版画院正式破土动工,同年9月28日落成开馆。綦江版画院占地4.17亩,建筑面积达2825平方米,有展厅、创作室、库房等。 2004年,綦江版画赴法国图卢兹参加了中法文化年活动。展览前,当地外交官诺威娜女士一直对中国农民版画半信半疑,展览后,她大加赞赏:“中国农民就能作画,并且想象那样丰富,创作如此大胆,不受约束,这些农民画家,是东方的毕加索、马蒂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