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苞叶大黄 |
释义 | 苞叶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较矮,根较粗壮。生于海拔3000-4500米山坡草地,常长在较潮湿处。高山花卉,花序直立总状,数朵簇生,9月叶和苞片变红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其根可入药,《新华本草纲要》:“消炎,止痢;外用止血,并有泻下作用。”现代研究,还具有性激素(卵泡激素)样作用、抗肿瘤等功效。 中文名称:苞叶大黄(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别称:水黄、大苞大黄(拉汉种子植物名录) 二名法:Rheum alexandrae Bata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蓼目 科:蓼科 属:大黄属 形态特征中型草本,高40-80厘米,根状茎及根直而粗壮,内部黄褐色。茎单生,不分枝,粗壮挺直,中空,无毛,具细纵棱,常为黄绿色。基生叶4-6片,茎生叶及叶状苞片多数;下部叶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9-14厘米,宽6.5-9厘米,稀稍大,顶端圆钝,基部近心形或圆形,全缘,基出脉5-7条,一般中间3条特别粗壮,两面均无毛,稀于主脉或叶缘上具短乳突状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稍长,半圆柱状,无毛;托叶鞘大,长约7厘米,内外两面均无毛,棕色,干后膜质;上部叶及叶状苞片较窄小叶片长卵形,一般为浅绿色,干后近膜质;叶柄亦较短或无柄。花序分枝腋出,常2-3枝成丛或稍多,直立总状,很少再具小分枝,长3-6厘米,无毛;花小绿色,数朵簇生;花梗细长丝状,长2.5-4毫米,关节近基部,光滑无毛;花被(4-5)6,基部合生成杯状,全长1.5毫米,裂片半椭圆形,长0.7毫米;雄蕊7-9, 花丝细长丝状,长2.5-3毫米,外露,着生于花被上,花药矩圆状椭圆形;花盘薄;子房略呈菱状倒卵形,常退化为2心皮,花柱3或2, 短而反曲,柱头圆头状。果实菱状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楔形或宽楔形,长7-8毫米,中部最宽部分5-6毫米,翅极窄,宽约0.5毫米,光滑,具光泽,深棕褐色。花期6-7月,果期9月。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化学成分根中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及鞣质(tannin),还含有大黄素甲醚-8-O-β-D-龙胆双糖甙(physcion-8-O-β-D-gentiobioside)和番泻甙A(sennoside A)。该品的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为1.30mg/ml,其强度低于唐古特大黄的0.68mg/ml,而高于掌叶大黄的2.73mg/ml 和药用大黄的2.07mg/ml。该品也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醇和大黄酚。 药用价值中药名:水黄 考证: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药材基源:为为蓼科植物苞叶大黄的根。 性味功效: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泻下;化瘀;止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