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跖骨骨折 |
释义 | 跖骨骨折是常见骨折,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及足内翻扭伤引起。受伤后足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部短缩畸形,不能行走,检查可发现骨折部局限性压痛,有纵向扣击痛,前足的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拍片可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疾病名称跖骨骨折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 疾病概述跖骨由五个长骨构成。跖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临床常见,有跖骨干骨折,第5跖骨基底骨折,跖骨颈骨折疲劳骨折。跖骨骨折是常见骨折,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及足内翻扭伤引起。骨折可分为横断型、斜面型及粉碎型。由于跖骨相互支持,骨折段移位多不明显,若为跖骨颈骨折,一旦有移位,则向一侧倾斜。骨折后足背肿胀明显,皮下有瘀血斑,有局限性压痛及骨擦音等。 疾病描述在足的5个跖骨中,第1跖骨最粗大,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少,2-4跖骨发生骨折机会最大,第5跖骨基底由于是松质骨,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发生骨折,临床上也见到有人因为下楼梯不小心而使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在大多数情况下,跖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打击,车轮碾压等,少数情况下,由长期慢性损伤(如长跑、行军)致第2或第3跖骨干发生疲劳骨折。 症状体征受伤后足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部短缩畸形,不能行走,检查可发现骨折部局限性压痛,有纵向扣击痛,前足的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拍片可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疾病病因在足的5个跖骨中,第1跖骨最粗大,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少,2-4跖骨发生骨折机会最大,第5跖骨基底由于是松质骨,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发生骨折。在大多数情况下,跖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打击,车轮碾压等,少数情况下,由长期慢性损伤(如长跑、行军)致第2或第3跖骨干发生疲劳骨折。 病理生理在足的5个跖骨中,第1跖骨最粗大,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少,2-4跖骨发生骨折机会最大,第5跖骨基底由于是松质骨,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发生骨折。在大多数情况下,跖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打击,车轮碾压等,少数情况下,由长期慢性损伤(如长跑、行军)致第2或第3跖骨干发生疲劳骨折,跖骨骨折可发生在跖骨基底部,跖骨干和跖骨颈部,跖骨基底骨折后,远折端常向下、后移位,可压迫或损伤足底动脉弓,若足背动脉也有损伤或代偿不完全时,可发生前足坏死,跖骨干骨折因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不同,可出现横形、斜形、粉碎性骨折,2-4的单一跖骨干骨折常少有明显移位,跖骨颈骨折后,骨折远端常向下、后移位,使跖骨头下垂,影响足的正常负重,会出现疼痛。 诊断检查受伤后足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部短缩畸形,不能行走,检查可发现骨折部局限性压痛,有纵向扣击痛,前足的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拍片可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治疗方案第2-4跖骨基底骨折常有向下、向后移位,并可导致前足血循环障碍,伤后应紧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若手法复位失败,经跖骨头下方打入髓内针,通过骨针端直到跗骨作内固定。单纯的第5跖骨基底骨折在足外翻位用绷带固定或石膏固定4-6周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无移位的单一跖骨干骨折不需特殊治疗,休息3-4周即可下地活动,有移位的多个跖骨干骨折现实行手法复位,若不成功则行切开复位,经跖骨头下方打入髓内针固定4-6周。 有移位的颈骨折先试行手法复位,成功后用石膏托固定,在石膏硬固之前,要仔细塑性,才能使骨折端固定良好。若手法复位失败,作切开复位,交叉钢针内固定,4-6周后可拔除钢针。骨愈合牢固后负重行走。 疾病预防避免创伤。 用药安全如有伤口,应清洁伤口,防止感染。适当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胶布固定包扎或石膏固定约3周,可防止过多骨痂形成。以后可用足弓垫(横弓及纵弓垫),分散重力,至症状消失。愈合后无后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