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柚园村
释义

柚园村村民姓郑,先辈郑松径于明万历年间(万历元年为公元1573年)从福建省莆田县涵头石榴花下村迁来创村,因周围种植柚树,故名柚园村。定居后娶妻枫溪吴氏,生五子,长子、次子、三子秉承父业,立定根基,艰苦奋斗,世代相传,繁衍生息至今。四子迁往现澄海头冲村定居创业。五子随同母迁返枫溪,以陶瓷生意谋生立业,从此衍分支系。

语言(方言) 潮州话

行政 隶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

邮政编码 515634

电话区号 0768

位置概貌

柚园村位于江东镇北部,东临韩江东溪,西连柚杭、钟厝村,北接下水头村,南邻元巷村,与葛外村同一行政村。属潮安县江东镇,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现有265户,人口978人(其中男485人,女493人)。村落厝屋厅堂坐西向东偏北。老厝区房屋大多是解放前所建,有四个祠堂分布在四个角落,其中绍德堂曾为供销社门市,雅饰公祠曾为卫生院的分站,二房祠曾是办学读书的地方。新厝区分为上、中、下三片,新建房屋200多间,新建楼房逐年俱增。村中道路四通八达,全是水泥路面,值得一提的是本村在外工作的郑植强先生。看到家乡道路和卫生状况的落后,于1997年,捐资135万元建设从上村道穿越村中央至平安路长约1公里的水泥路,连接镇道公路。并建了高质量、高档次的无公害厕所三座,种植绿化带,使村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侨属吴如思先生为纪念外祖母郑氏,捐资在村的南面修筑“郑桂香路”,使本村通往外村的公路实现了硬底水泥路化,方便了交通。修桥筑路,热心公益的义举,千古流芳,世人传颂。

农业情况

柚园村的耕地主要分布村的北面、东面和南面。由后埔片、直路片、湖墘片、郭厝片和庵前片组成。共有面积327亩,大多是沙质土,有道是“三日无雨天大旱,五天下雨水成灾”来形容地质之差。农作物主要种植黄麻、甘蔗、花生、大豆、小麦以及香蕉和竹笋。出名的江东菜脯、竹笋在这里也颇负盛名。过去由于耕地高低不平,灌溉十分不便,村周围的六个池塘为种植作物浇灌的水源,出名的“踏水车”是早期的主要农活之一。

发展状况

柚园村虽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但勤劳的村民却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生产形式是以互助组、生产队为经营单位,大队集体规划指导,以生产队为基础安排生产,除实现国家下达指标完成上缴任务外,余下的则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的制度,部分粮食还需国家供给,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的阶段。到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央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的生产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部分村民开始洗脚上田,发展第二产业,办起了机绣,服装等加工业,既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出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集中到村办企业及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务工,有的还到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办厂,创造了社会财富。现在的柚园村已经集农、工、副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发展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是历届村政领导重视发展的一大举措。早在1975年,村政领导在充分利用传统手工业──抽纱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技术人员,率先在村里办起了机绣厂,由村民自己带车,村集体负责寻找资源。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又增加了集体、个人的收入,是当时附近毗邻村的一个先例。还有当时的第四生产队,也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办了五金电镀厂。至今已发展成为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办企业。村政领导认定“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个方针,积极鼓励支持私人发展加工企业,村里先后办起了十几家机绣、电脑绣花等加工作坊。村集体还筑巢引凤,划出地方作为工业园区,鼓励外来企业在本村办厂,给他们提供方便,现有的企业有五、六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出路,为国家、集体、个人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文化教育

柚园村落虽小,但历代祖辈却非常重视后代的文化教育,希望孩子长大学有所成。早在明、清时期已在村里办起了“书斋”(即现在村委会址),聘请外地先生到本村教书,使村民子弟有读书的机会。雅饰公祠就是其中作为读书时间长、人数多的地方。抗战胜利后,村民子弟读书并入当时的江东乡第五中心小学(在下水头村)。解放后改名为水头小学。1958─1963年期间,为了使部分未能入学读书的妇女学认字,增办扫盲夜校,逐步缩小文盲程度的人群。1974年以后,由于教育体制的变化,本村合葛外村办起了小学,学校教室先是在二房公祠,公厅等,地方拥挤,学习环境极差。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村政将原四房厅后的养猪场进行改造,并由旅新加坡侨亲郑泰丰先生捐资5000元,村出资15000元,建起了几间简陋的平房教室,至今已有20多年,历届村政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每年拨出一定资金支持办学。2004年村政领导把建设新校舍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广泛听取意见,筹划建校蓝图,并得到县、镇领导的支持。特别是葛外村旅泰侨亲闻知要建学校,纷纷慷慨解囊。村集体,关心支持教育的有识之士,也都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热心,筹得资金190万元,于2005年正月初五奠基,同年9月18日(农历中秋节),举行落成庆典。这给两村的少年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座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集教室、办公、宿舍于一体的三层教学大楼,坐落于村的西南面,给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柚园小学现有学生160多人,(包括葛外村),历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生毕业率达98%以上,使每个儿童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入高中、大学,人数逐年增加,为家乡的文化教育增光。

文化建设

村政领导历来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早在50—60年代,率先在村建立了青年文化活动室,组织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定期进行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村还组织了青年篮球队,每逢节日,开展篮球比赛、灯谜竞猜。在继承和发扬潮州音乐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业余弦乐组、锣鼓队,经常举行潮州音乐的演奏,活跃了乡村的文娱生活。村集体还关心年老村民的晚年生活,腾出地方作为老人活动中心,购置了电视、乐器、棋类等一大批活动器材,让全村老年人老有所去、老有所乐。村集体还斥资3万多元,支持和帮助村民安装了镇的有线电视,使文化生活紧跟着经济的发展。

卫生状况

村政领导在带领全体村民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十分注重村环境卫生的建设,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卫生状况落后面貌,村在建设三座无公害公厕之后,结束了过去露天厕池臭气难闻的局面。再先后投资修建了村里的排水沟,清理卫生死角,落实专人收倒垃圾,使村的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连年被评为市、县卫生文明村。与此同时,村集体出资为每个村民参加医疗卫生保险,使有病的村民能及时医治,减轻病人经济上的负担,使村民的卫生保健有了保障。

村庄名人

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家乡这片沃土上,虽然没有什么达官贵人,但也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哺育了一批人才。解放至今,已先后孕育出了20多名大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建设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已故的郑金藩先生曾任潮州市(县级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其子郑东平,秉承父志,现任潮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军队团级军转干部郑开乐,曾任潮州市城建局副局长;郑祥锦先生、郑宗昌先生、郑祥光先生,都毕业于名牌医学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默默奉献。还有一些中层技术人员,他们在各行各业中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工作,也为家乡增加了荣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