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莲县志 |
释义 | 1992版基本信息五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家奉 厉保律 主编 王康烈 副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5150册 980千字 702页 彩图 10码45.00元 ISBN7-300-01471-2 内容介绍《五莲县志》自1982年始修,共搜集多种资料600余万字,1988年6月完成初稿,经修改后于1992年出版。本志上限不限,尽量追溯事物发端;下限绝大部分止于1988年,个别事项要求其完整,略微下延。全书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后记外,共设32编,依次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果业、蚕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食、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风俗、方言、人物。 五莲县位于鲁东南,崂山余脉与泰沂余脉交汇处,东近黄海,西望沂蒙,总面积1442.7平方千米。1988年,辖6镇、16乡,634个行政村。总人口490627人,其中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满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怒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撒尼族、金山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14人,中国籍日本人1人,余皆为汉族。五莲县建于1947年5月,因山得名。四千多年前,五莲山区即有人类聚居,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迄今已发现的有新石器时代的丹土村、东城仙、留村、李家庄子等文化遗址,有横穿县境北部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有汉代昆山故城遗址及墓葬多处。历代文人名士,流连驻足五莲山区者颇多。 五莲县地处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的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缘,沂沭断裂带东侧。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北部、西部有分割的小平原。低山、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50.1%、35.8%和14.1%。中部有横亘全境的马蹄铁形低山隆起带,沿隆起带两侧,分布着九组较大的山群,犬牙交错的山峰数以千计,其中500米以上的30座。境内河流呈放射状分流四方,分别汇入潍河、沭河、傅疃河、潮白河四大水系,多系季节性河,有灌溉之利,无舟楫之便。县内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周期性变化明显,四季分明。中部隆起带对黄海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北来冷空气的入侵均有屏障作用,故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形成“山前桃花山后雪”的不同气候区域。全境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自然灾害以旱为重,另有风、雹、洪水等。自然资源颇丰。有耕地4万公顷,宜林山滩6.67万公顷,可利用的水资源1.37亿立方米。矿藏广泛出露,品种较多,已探明的矿藏有20余种、60余个矿点。树木品种繁多,其中,有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树20余种。林间、河甸草地面积广阔,可利用面积达5.33万公顷。有野生动物几十种、野生药材460余种,可食用菌类植物十余种。五莲山多,山秀石奇,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五莲、九仙、卧象三山毗连,各具丰采,仪态万千。苏轼曾有语赞三山:“奇秀不减雁荡。”1988年,三山被确定为省级旅游开发区。 五莲人民富有光荣的斗争传统。五莲人民以农为本,种植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一直是县内国民经济构成的主体。1949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7.6%。解放前,最好年景,粮食每公顷产量也不过1500千克。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获得解放。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县人民向穷山恶水开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机械化及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4.28倍,每一农业人口占有粮食是1949年的2.94倍。境内宜林山滩及柞岚面积广阔,当地人民群众亦有植树栽果和放蚕的传统习惯,并以此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产板栗、柞茧及柞茧丝,自清末民初即大宗运往外埠。抗日战争前夕,境内林木覆盖率为28%,后在战乱中遭破坏。1979年,全县有果园5467公顷,其他林木2.92万公顷。柞茧总产60.35万千克,跨入年产万担县行列。林业生产持续发展,果业生产直线上升。1988年,果园面积居全省首位,果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二。全县林木覆盖率36.3%,曾先后两次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县”称号,成为闻名全省内外的林果之乡。 五莲的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仅有为数极少的手工作坊。1958年开始较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有12个工业门类。1978年后,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在继续发展国营和县属集体企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乡(镇)村企业,形成了以国营和县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攻方向的工业格局。1988年有以机械、食品、建材、纺织、化工、采矿为主的24个工业门类,2929家企业,130余种主要产品。有26种产品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有30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49年至1988年,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 平均每年递增20.2%。到1986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88年,上升到66.9%。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0654万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61.3%、19.3%和19.4%。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五莲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几十年努力,交通邮电事业面貌一新。1988年,公路总长3400余千米,已形成国道、省道与县乡路、连村路、进山营林路皆相连接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邮路总长1986千米,村村通邮、通电话,电报收发和电话实现了程控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逐步发展。1978年以后,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振兴景象。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485所,小学484所,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职业学校60多所,电视大学及卫星电视师专教学班7个。各类学校教职工5000人,在校学生7万余人。另外,各乡镇、村还普遍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五莲县荣获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 1988年,县及乡镇均设有文化馆(站) 、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共有电影院5座,县书店及乡镇图书文具店14处,另有数以百计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图书室及电影俱乐部遍及农村厂矿;有专业科技研究所及科技学会、研究会9个,农村厂矿科技协会、研究会600多个,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7775人。有卫生专业机构6个,县乡两级医院18所,农村厂矿卫生室及私人诊所668处,医务人员2048人,病床703张。县乡村及厂矿三级文化、科技和医疗卫生网络均已形成。 新编《五莲县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9版基本信息《五莲县志》五莲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单亦灵 主编 刘彦萍 钊守亮 汤志明 副主编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年12月 3000册 1168千字 948页 158元 ISBN 978-7-5098-0511-4 主要内容五莲县建于1947年5月, 由原日照、莒县、诸城三县的边缘山区组划而成,以境内五莲山而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5′—119°32′,北纬35°32′—35°59′。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距青岛市160公里,北隔潍坊市110公里,南至日照港55公里,隶属日照市。境内东西最大横距51.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6.5公里,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2005年,全县辖9镇3乡,621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734个自然村,509121人,其中满、彝、蒙古等23个少数民族293人。 地形多样,气候温和。 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崂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泰沂山余脉延伸至境内,构成由东至西穿越全境的马蹄铁型隆起带,中部低山隆起,河水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沿隆起带两侧,分布着九组较大的山群,海拔100米以上的山103座,500米以上的24座,平均海拔175米。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50%、35.8%、14.2%。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2.9℃,无霜期205天以上,年均降雨量767.1毫米。自然植被保持完好,林木覆盖率达40.6%;空气、生活饮用水质量优良。1995年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4年荣获“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矿产丰富, 生态优良。 全县土地总面积14.43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1.51亩。耕地5.13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3%。 水库总容量19770万立方米, 地下可利用水0.47亿立方米。已发现矿产37种,其中,红柱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硫铁矿居全省第一位。全县林地面积87.9万亩,树种88科、286种和变种。野生动物多达数百种。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逐渐转变为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 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亿元,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7亿元,五年间年均增幅达21.8%,比全市高3个百分点,县内财政收入达1.4亿元,年均增长29.3%,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2005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52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1亿元、34.39亿元、19.03亿元。 山区农业较快发展。 1989年至2005年,全县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基本持平;全县水利灌溉总面积达到54.49万亩,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6%;农业运输、农田灌溉、粮食播收、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9.7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达到11.94万台,全年完成机收面积11.8万亩,机播面积32.3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4.13万亩,实现了水产养殖名优化、生态化、高效化。 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全县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二轮承包经营,到企业产权股份制改革,不断创新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截至1997年,全县乡镇以上工业达到126处,其中县属企业34处,全县大中型企业27处,其中大型企业8处。乡镇及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5亿元, 其中县属工业17.7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8.8倍和7.4倍。形成以开发和深加工当地资源为主体包括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电力、食品、工艺美术等10大支柱行业、24个部门的地方工业体系。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发出“工业强县”的号召,制定“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和骨干带动的战略决策,提出“宁可少活三五年,也要工业上台阶”、“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的口号。2003年,出台《关于工业“二次创业”的意见》,加快了全县工业化进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招商引资膨胀企业规模,实现全县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至200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909家,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是1989年的31倍。五征集团年销售收入50.38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机械制造企业。县内工业主导产品有农用运输车、 纱、 布、花岗石板材、 水泥、黄金、雷管、特曲酒、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石材加工企业达到1000多家,年加工板材2000万平方米,街头镇被誉为“江北石材第一镇”。全县累计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其中省级新产品32项, 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项。2005年,全县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达到307项,实现投资16.2亿元,是1990年的64.8倍。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五莲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开放县,处于山东半岛“一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牢固树立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理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至2005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289个,总投资额119.8亿元,到位资金6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49.5万美元。成功争引台湾佳展塑胶、 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独资建设的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美国斯比凯可公司并购金粟公司等一批较大项目,其中丹纳赫工具(山东)有限公司总投资额为1.54亿元, 斯比凯可(山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高新科技企业”,填补县内空白。2005年全县共引进项目940个,投资总额63亿元,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6万美元。2002年在潮河镇创建日照市大型加工贸易区,后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山东五莲工业园区,迅速成为五莲工业和经济的重要隆起带。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国际经济化战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促进机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外经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89年至2005年, 全县完成自营进出口3.95亿美元, 其中出口3.22亿美元,进口7258万美元,完成加工贸易出口7622万美元。 生态建设成果斐然。经过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治山造林,五莲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从1999年起,旅游业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生态建县”的战略,对旅游业实行重点培植。2003年以来,全县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 开发建设五莲山、九仙山、大青山、李崮寨4大景区,开发一批像龙潭大峡谷、野生杜鹃大花园、“水帘烟雨”等高档旅游景点,使五莲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岛城市群“后花园”和全省著名旅游区,其中五莲山旅游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生态旅游业带动全县相关产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1989年至2005年,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文体机构逐步建立,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新闻、图书、电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文体设施不断改善,县博物馆、广电大楼、体育场等相继建成;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 文体人才大批涌现。全县在市级以上文艺比赛中共获得269个奖项。其中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93(部)件。盲童王宾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我的梦”专场演出,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至2005年,先后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56名,以刘世香为代表的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牌16枚。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截至2005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达8980元, 为1989年的5.15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00元, 是1989年的5.88倍。 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034元,为1989年的3.9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2005年,全县参加各类保险的人数达27.22万人,其中,社会养老参保人数16.65万人。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24.6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8.46平方米。全县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8台、 彩电103台、电冰箱26台、摩托车70台、影碟机38台、电风扇185台、大型家具87件、自行车123辆。农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费用由1989年的27元增加到228元, 是1989年的8.4倍。城乡居民储蓄不断攀升, 1991年至1996年, 全县储蓄余额每年平均增长30.6%, 2000年储蓄余额为153287万元;2005年储蓄余额上升至317351万元,为1989年的14.56倍。 精神文明成效显著。县委、县政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五莲县分别于1991年、1995年、2001年争创了第一、第三、第五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2002年10月,五莲县国税局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到2003年,全县有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8个,市级文明单位43个,县级文明单位289个。 2000年以来,五莲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全国国防工程军民共管先进单位、全省实施名牌战略质量兴市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4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五莲的各项事业已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