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释义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是北宋时期张先写的,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描述了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

作品名称: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唐宋词鉴赏辞典》

文学体裁:词

作者:张先

原文

浣溪沙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作者

张先

(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赏析

这首《浣溪沙》为闺怨词。

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近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平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词牌名

浣溪沙

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由来

〔题考〕【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