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闫加磊 |
释义 | 闫加磊,男,2009年毕业于江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研究生学位,在佛学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 闫加磊 中文名 闫加磊 毕业院校 江南大学 民族 汉 学历 研究生 出生年月 1986 02 10 职业 公务员个人简历 1986年出生于称为“江北明珠”的微山湖畔,2005年考取有着悠久历史的徐州师范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于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考取江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2011年获得研究生学位。 《金刚经》感悟 初学释教的人都认为,佛教是最出世的,因为道家虽然革命,但还保留了“道”,保留了自己。但到了释教这里,这个自己也被革掉了。不仅是世界万物,而且他把自己也看成是空虚和虚无的。“不也,不可以一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即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那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是看空一切的,“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谈空说有,亦即空与有、自性与空性、无常与有常、无我与有我等关系,成为佛教哲学探讨、论辩的中心问题。在佛教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空”成为佛教徒从种种束缚、烦恼、痛苦乃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导观念。佛教因倡导以观照空理、证悟空性而趋入涅盘之门,号称“空门”。诸佛被尊为“空王”。众生归命佛法,归依佛教,谓为遁入“空门”。入佛门出家者,被称为“空门子”。它不仅看空自己,它还把一切的佛法,一切人间活动也都看成是空无的。“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复次,须菩提,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佛法,是一个宗教的教义,或者说它是一个宗教的根本,可是佛教就把它看成是空虚和虚无的。但是“空”并不是目空一切,它只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和思路。一切佛法都是以“有情”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着眼,就不能了解佛法真意。何谓“有情”?“情”,古人解作情爱或情识。有情爱或有情识的,即有精神活动者,与世俗所说的动物相近。那么世间万物或一切法律,无一不与“有情”相关。但是人生是充满种种缺陷和苦难的。佛法把这苦难分成三类:生老病死等对于身心的苦;爱憎别离等对于社会的苦;所求不得等对自然的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出现了医药、卫生、体育、优生等学术事业。但是“有情个体”的个性不同,兴趣、知识、爱憎、怨恨等是不同的,那么这些就没有办法去解决了。于是佛教就应运而生。佛教创立者释迦摩尼,是中印度的迦毗罗国的王子,少年时代享受人间五欲。在他29岁到野外去散步时,顺便看到了田间的农民,和农作的情形,不觉得引起了无限感慨,不忍贫农的饥渴劳疾,有不得不继续工作,不忍众生的相互残杀,不忍老死的逼迫,自悯悯人,于是不再忍受宫廷的享乐,就出家了。所以为了解决“有情” 带来的痛苦,就必须从思想上出发。一般的宗教认为:“人的缺陷罪恶是无法补救的,唯有依赖神,以虔诚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赐,才有希望。所以一般的宗教在有情的精神以外,还加了个神,那么这就变成幻想和无力了。佛教则不然,它是无神论者。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佛教皈依向上,即凭有情自己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切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皈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为依据。皈依佛与皈依僧,佛与僧即人类切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觉者;皈依对觉者的敬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类的圆成。佛法与一般的法不同,它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 那么这最高的理想就是:涅盘。也就是解脱,解脱奴囚束缚的生活。而这些束缚并不是别人加给我的,而是自己找的,所以解脱不打容易,非得进行人格修养,而佛教的修养可分为三类: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有情的修养。所以佛教讲求普度众生,世间任何生灵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胎生,如人、牛、羊等;卵生,如鸡、鸭、雀、鸽等;湿生,如虫、鱼、虾等;化生,如人等,都平等对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