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峄山镇 |
释义 | 峄山镇位于邹城市城南约11.5公里,峄山脚下,地势东高西洼,镇驻地在两下店北村。因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峄山座落在境内,故名峄山镇。 中文名称:峄山镇 行政区类别:镇 下辖地区:辖7个管区,50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两下店北村 电话区号:0537 邮政区码:273500 面积:106平方公里 人口:5.2万 著名景点:邾国故城、野店遗址等 机场:济宁曲阜机场 火车站:邹城站 车牌代码:鲁H 自然资源峄山镇位于邹城市城南10公里处,面积为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辖7个管区,50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邾国故城、野店遗址等名胜古迹,并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资源、旅游优势:镇内104国道、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南北;花岗岩、石灰岩、红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还有被誉为“岱南奇观”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峄山,景区内道观众多。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之美誉。 峄山镇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气温年均14℃,最高气温值39℃,持续7—10天。最低气温值—19℃,无霜期220余天,作物生长期25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因受峄山的影响,峄山之阳春早,霜晚,小麦早熟一周左右,作物生长可延长半月之久。 境内地势东部和南部高,西部洼,东部和南部属山脉丘陵区。峄山屹立境内东部,海拔582.8米,包括大小山头10余座。凫山山系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贯穿境内南部,均属花岗片麻岩,占总面积的35.2%。 主要河流有6条,总长31.3公里,均发源于峄山山麓,为季节性间歇河。除大庄河流入西苇水库外,其余均汇入白马河。地表水主要来自雨水。近年来降雨量有所减少,即使下雨,也多化为径流流失了。地下水主要是峄山断层的石灰岩水和砂岩水,一般水位较浅,水质良好,水源丰富。 历史沿革该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属邾国,她是古代东方的诸侯国。在侯国林立的时代,她以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著称于世,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战国中期邾穆公改“邾”为“邹”,是为显示功德而改。直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0年)属颜庄社。清末称之峄山区,沿袭至民国初年,尔后改为第四区。1945年邹县第一次解放为峄山区,改为第二区。1952年下设12个小乡。1958年撤区成立峄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峄山区公所,1987年撤区为峄山乡,1989年11月18日改为峄山镇。 行政区划辖:崔桥村、东庄村、巩庄二村、西参村、两下店南村、吕台村、高皇村、大庄一村、下山村、两下店北村、大庄三村、上山村、刘营村、苗庄村、巩庄四村、南龙河村、涝滩村、峄山村、照山村、郭参村、东颜村、李庄村、巩庄三村、稻洼村、存里村、大故村、唐店村、野店村、西巩庄村、中参村、大庄二村、纪王东、纪王西村、石马村、大庄四村、大庄五村、金张庄村、大庄六村、留驾庄村、沈庄村、巩庄一村、小故村、丁岭村、大庄七村、贾洼村、店子村、纪王前村、北龙河村、蔡庄村、黄村 农业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经济作物区,该镇成规模的发展纪王红根蒜苗、存里毛芋头、大故、东颜山药、沈庄早熟梅豆等特色蔬菜;先后启动峄东双万亩枣林带、唐王山流域综合治理、104国道两侧绿色通道、凫山山系万亩核桃园、世行项目开发五大规划建设工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畜牧业以规模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重点发展了店南肉鸭、高皇、留驾庄波尔山羊、苗庄蛋鸡、巩三瘦肉型猪、上山黄牛、北龙肉食兔等养殖专业村。畜牧业总产值达5245万元。农业生产进一步优化。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东部丘陵地新植优质枣树2000亩,西部凫山山系新植大樱桃、葡萄、核桃种植面积3000亩,发展用材林1000亩;沿京福高速峄山连接线、104国道两侧发展陆地瓜菜6000亩。完成了大樱桃、葡萄、桃等3种经济林果的无公害认证,建设了小麦育种基地。畜牧业在稳定猪、鸡生产的基础上,实行规模化养殖,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形成了肉鸡、瘦肉型猪、黄牛、波尔山羊等15个养殖专业村,养殖专业户达2600户。对接世行三期项目开发,加大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深翻整地6000亩,修生产路20条,计3.6公里,修桥涵38座,打挖大口井、机井、拦水坝20处,搬运土石方100多万立方,有效地改善了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特色产业该镇根据区域特点和地域特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三线三片”让人看到这个镇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三线”即沿104国道两侧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成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沿香石公路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力争面积发展到20000亩;沿邹王公路的高标准干鲜果品基地。“三片”即峄山景区周边的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区”,配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发展早熟苹果、地堰大枣、梨、桃、等无公害观光林果业,使之成为邹城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区;京沪铁路以西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对接实施的“世行三期”项目建设,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凫山山系的“高效林果示范区”,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完成核桃、葡萄、大樱桃种植面积5000亩,力争把“邹峄红”系列产品成功注册农业无公害产品20多种,全力打造品牌林果业。 工业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683户,注册资金2800多万元。该镇花岗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建有花岗石生产加工企业(点)3个,石灰石开采加工企业(点)8处,年生产加工花岗岩、石灰石石子30万方,实现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同时凭借峄山风景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了周围村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收入2400多万元。同时凭借峄山风景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了周围村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民营经济取得新进展。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年共落实引进项目10个,引资额1.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00万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350万美元。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实现利税1491万元;民营经济总产值3.75亿元,利税3550万元;外经外贸实现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100户,民营企业达到55家;邹城市垃圾处理厂、万达煤机、峄山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搞好定向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全年共输出劳动力9325人,完成国外劳动力输出20人,实现劳务收入7500万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党委政府结合实际,采取参加经贸洽谈会、亲情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镇内外企业和个人来峄山投资兴业。近年来,共落实引进项目40多个,引资额达11000多万元。 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小城镇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7500平方米,融资1830多万元,建桥梁7座,铺涵管28处,完成了全镇16.5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建设,并不断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绿化、美化、净化管理,现已初步成为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的邹南旅游型卫星城镇,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载体。小城镇建设上档升级,势在必得。投资10万元对小城镇规划区进行了详细测绘、请省城镇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投资200万元,实施镇驻地“五化”(亮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安装路灯180盏,制作高标准旅游、计生宣传牌240副;投资120多万元,对镇文化中心进行改建;投资140万元对镇卫生院病房楼进行改建;投资260多万元的镇敬老院年内可投入使用,投资60万元修通硬化了镇驻地—镇中心小学—万达煤机制造厂道路,投资110万元打通硬化2条镇驻地—京福高速连接线道路,“三纵三横”的小城镇道路建设全部完工。镇驻地增加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栽植苗木2万余株(棵)。使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个舒适、优雅、生态的“新农村”被104国道、京福高速、登山游玩的过往行人尽收眼底。 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计划生育取得新进展,连年被邹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人口责任目标一等奖;二是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多次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中小学配备了微机,装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程控电话入户率达40%;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了全民性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创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文明示范街和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妯娌、好婆婆”等活动。 新农村发展一是提高农民素质。以创建“星级文明户”和开展科普推广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21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二是提高农民收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7个、“一村一品”特色村21个,输出劳动力10000多人。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世行三期项目开发、涝滩流域和高明山流域综合整治、店子河道治理等工程,深翻整地3000多亩,维修生产路46条、96公里,打挖大口井、机井、拦水坝20余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000多亩。四是整治村容村貌。有6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工作已完成,32个村正在进行村庄规划;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全镇已有611户建成沼气池并用上了沼气。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方针,镇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六统一”的工作标准,狠抓“一池三改”工程建设,拨出30万元用于建沼气池户补助,全镇已有460户通上了沼气。完成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工程。投资160万元对全镇各村主要街道进行改造,投资300多万元完善镇村敬老院建设,其中贾洼村建起了全市首家村级老年公寓。计划生育工作狠抓了队伍、阵地、制度建设,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连续第十四年获得邹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加大措施,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投入危改资金36万元,改造两下店中心小学危房1200平方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卫生医疗水平,全镇有4.5万名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4%,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五五”普法活动,认真落实信访问责制,积极推广民主管理和政务公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改革,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出了宽松和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名胜古迹野店遗址遗址位于峄山镇野店村南,系山东省史前考古文化遗址,属山东省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兼有周至汉代遗存。遗址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古文化堆积厚0.5米至1.6米。1971年至1972年,由山东省博物馆和邹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双叠层,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00余座、灰坑17个、房址6座、陶窑2座;龙山文化的房址l座、灰坑6个。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经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4640年至6170年之间,约略延续了1500年左右。 野店遗址的古文化层分为4层,内含大量陶片、木炭、红烧土。房址有方形,圆形,均有半地穴式建筑。部分区域墓葬密集,多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分有葬具的原始大、中型木椁墓和无葬具的小型墓,以女性单人墓葬为主,合葬墓仅占10%。儿童墓采用瓮棺葬的形式。随葬品多寡不一:大、中型墓随葬品,大都在50件至80件;小型墓仅l、2件,存有按贫富分区埋葬的情况,标志着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其生活用具为陶器,品类繁多、制作精细,采用镂孔、刻花、拧花等工艺。彩陶器用白、赭、红、黑等色,组成网状、星形、圆圈和植物纹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生产用具是磨制精细、洁度较高的石器。装饰品多是玉簪、玉环、玉璜等玉器。 野店遗址所表现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该遗址早期尚处在母系氏族末期;中期时父系氏族制因素开始突出,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父系氏族已基本形成和确立。1977年12月,野店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邹县野店》向国内外发行。 斗鸡台遗址遗址位于峄山镇下山村南2公里处,南部紧靠峄山,为周代遗址。因传说此处是当年邾国王亲国戚斗鸡取乐之地,故称“斗鸡台”。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遗址原面积较大,后因山水将遗址从中部冲开,形成东、西2个台子。据1980年测量,总面积1.6万平方米,今为原面积的三分之一。遗址表面暴露遗物较多,断崖上可见古文化厚度l至4米,并可划分明显层次。采集标本有陶鬲、豆、罐、盆的口沿及残石器等。陶器多夹砂灰陶、饰绳纹、较粗糙,多属西周至战国时器皿。1985年,斗鸡台遗址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邾国故都位于纪王城村,金代称之“纪王庄”,明代称之为“纪子城”,俗称“纪王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邾国都城。据《史记?楚世家》载:邾国于楚顺襄五十八年(前281年)为楚所灭。邾文公建国都于峄山之阳。此处河流纵横,山势险峻,易于防守,经几代国君扩建,成为一座壮观的新都城。邾国故城宫殿遗址位今峄山街东齐氏林前。俗称“紫禁城”。故城西南隅见台址,高八尺,方圆里许,俗称皇台。城北里许金水溪上有凫雁坡,峄山北麓有斗鸡台,东西仓,“皆邾故事”。 邾文公是邾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国君,其执政以德著称。邾国相传29世,共334年。此地自春秋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齐年间,邹县治迁至钢山之阳,故城逐年荒废,渐成村落。今城垣、宫殿台基尚依稀可辩,地下埋藏了大批珍贵文物。当地农民耕作时曾出土秦陶量、五株范等文物,现分别陈列在省、市博物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