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蓝家沟村
释义

蓝家沟村位于即墨城东5华里处,据有关记载,宋朝末期,蓝姓人家,由云南“昌阳”舁山人迁居本地,因当时建房坐落处在蓝家营西南方,东南西北四处各有一条水沟,故取名蓝家沟村,东临张家烟霞村,南临泉头村,西临十亩地村,北临宅子头村,现隶属经济开发区。

政区人口

村域全村辖区总面积38.5公顷,现大都为居民、工业、房地产开发用地及被国家征用土地,其中工业园用地13.2公顷,居民用地9.3公顷,公路用地7公顷,园区用地9公顷。村现有汽修、铸造、五金制品、绣品、制衣等多家企业。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83户,总人口977人。有蓝、李、邴、于、杨、金、胡、王、姜、刘、房、韩、丁、马、逄、董、张、尹、时、廉20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方面,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该村有耕地486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亩产80公斤,农业收入0.6万元,畜牧饲养收入0.2万元。1956年8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农户全部入社,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粮食亩产增加到180公斤。1960年,因自然灾害,产量下降。1969年,农业生产已走上正规化道路,粮食亩产达290公斤。1971年冬开始修建大平塘,到1974年春,大平塘胜利完工,可浇灌农田150亩。1975年村购进第一部195型12马力拖拉机。1976-1980年先后建成大口机井4眼,修灌溉渠道4条,可有效浇灌农田280亩。1975-1978年先后购进拖拉机5台,抽水机3台,农业生产总动力达180马力,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亩产达400公斤,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的3.8万元,增加到36万元。1982年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开始,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180亩,居民建房用地91.5亩,建工业园区占地140亩,省市村级路占地73亩,绿化占地16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逐渐萎缩,到1999年已基本没有农业用地,村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1964年,村成立第一个集体企业——铁业组,共有职工30人,年纯收入2万元。1973年村投资9000元,建厂房300平方米,投资26万元上设备,将铁业组迁往新址,同时更名为蓝家沟村锚链厂,职工增加到48人,年纯收入达40万元。到1982年,将锚链厂承包给蓝义祥,按利润的40%上交村委。

改革开放后,该村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自1992年开始,引进青岛艺华绣品、青岛赢乾宇铸造机械、华丽彩印、青岛亨通汽修、孝贤制衣、金鸿源灯具、纳多利皮革制品、青岛松岙五金制品、青岛东超五金制品、益健索具等10个企业。

第三产业方面,1964年该村陆续办起了豆腐坊、磨坊、铁业加工、小手工业,但发展缓慢。1982年后,村民各自办起了加工铁椅子、铁链子、豆腐坊等个体小副业,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到1986年随着市场发展需求,第三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主要有服装经营业户13户,从业人员28人,户均收入3万元;针织经营业户21户,从业人员56人,户均收入1.5万元;小百货经营户38户,从业人员70人,户均收入1.3万元;运输经营业户30户,从业人员30人,户均收入2-3万元。2001年,该村南北中心大街设立夜市,家庭妇女抓住良机,做起了夜市生意,现有夜市经营业户46户,从业人员76人。由于该村地处城区,交通便利,客运量日日增加,村民瞄准客运这一行业,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82辆,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到2003年全村共有经营业户180余户,从业人员360余人,户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商业、运输业已成为该村的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2003年村集体总收入达5970万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方面,1949年前,该村群众文化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数的6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1973年建起了第一所小学,有教室6间。1976年,根据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投资5000元又扩建教室20间,设5个级部。同年,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该村由蓝家沟、东障、十亩地、泉头、宅子头5个村投资建成城东小学。1988年初开始,适龄儿童全部转入城东小学就读。

医疗卫生方面,1949年,全村没有一处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有病无处治的现象非常普遍。1950年,人民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自1969年开始村办起了医疗室,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了提高。到1979年,有医护人员2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基本达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人民生活方面,1949年前,村民人均占有粮食7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80公斤,人均收入50元。1978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4945元,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结构,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到1979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1年,村民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到2002年,全村拥有机动车82辆,彩电210台,程控电话190部,电话普及率达80%以上。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庄建设没有合理规划。1992年硬化了进村路,随着村庄集体经济实力增强,1995-2002年先后投资120万元,修建改造5条街道,硬化道路2万平方米,砌建污水沟300米。投资2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投资60万元修建河坝。投资12万元安装了新变压器,整修配电室。全村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和水通、路通、讯通,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村民安居乐业。

社会福利

1992年,村集体开始出资9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从1993年开始对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现金及日用品。从1995年开始每年集体出资1万元为独生子女交纳保险金,直到14周岁。定期为老年人和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查体。每年出资15万元为村民发放面粉、大米、油等物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