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蕲州 |
释义 | 《蕲州志》中记载,“蕲州”这个名字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从北周到清初,蕲州一直作为州、路、府、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管辖和部分管辖过蕲春、黄梅、广济、蕲水、罗田五个县。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这座长江之滨的州城日渐繁华,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被明世宗朱高炽的第6个儿子荆宪王朱瞻岗看中,他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蕲州。 简介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左控匡庐,右接洞庭”,在历史上是军家必争之地。而蕲州的自然风光,尤其迷人。东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气势磅礴;西南的凤凰山山势轩昂,如一只凤凰展翅欲飞,雄伟壮观。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到凤凰山游历,至今凤凰山下还有一个名叫白甫冲的地方,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为此,清朝有个名叫程道中的蕲州文人还写了一首诗: 凤凰台下路,一径绕孤城。 李杜曾至此,青山纪为名。 根据记载,明代的蕲州城城墙长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门,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个,城里有99口水井,99座寺庙道观,99座牌坊。荆王府迁入后,蕲州城里更是“城中奕奕王孙地”,“台殿平陵半天起”。 至今还有一些地名可以见证得到,比如:阅马场(古代官府练兵阅马的操场),官井(官府用的一口井),官塘(官府用的池塘),鼓楼洞(蕲州城边放大鼓的地方),西门街(通往蕲州城西城门的一条街),东门口(蕲州城东城门的出口),一关,枣子林,竹林湖(湖边蕲竹成林),元丰里,四牌楼,雄武门,易家弄.......多不胜数。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年的蕲州城到底是怎样一副繁华景象,后人已无法知道了。 沿革南梁置,北齐改罗州,北周复,治所在齐昌(598年,隋改蕲春,今蕲州镇西北,南宋移今蕲州镇)。隋大业三年,改州为蕲春郡。唐武德四年(621),改“蕲春郡”为蕲州。贞观元年(627),属淮南道。天宝元年(公元724年) 改蕲州为蕲春郡,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复为州,唐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元改为路,明初改为府,洪武九年 (1376年)改为州。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蕲春以东地区。清不辖县,1912年废,改为蕲春县。 旅游风景蕲州位于蕲春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历为郡、路、府、州、署、县治,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蕲州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风景名胜繁多,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蕲州古城: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规模庞大。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座,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有李时珍故里蕲州明代古城屏风。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 李时珍陵园: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 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 玄妙观:李时珍当年为民治病的诊所,原址在蕲州城内麒麟 山,修建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荆靖王朱祈镐迁建于蕲州城外,文革中被毁。今重建的玄妙观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王任重同志亲笔题写了“玄妙观”三个大字。 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处,位于蕲州雨湖之滨,只要打开沿湖一面窗户,即可看到雨湖风光。李时珍避开闹市,隐居草庐,致力编纂,在此著成《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所馆诗集》等。 雨湖:历为游览胜地,水面二千多庙,无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历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赞誉。湖边有名人教授馆、药都宾馆。雨湖盛产武昌鱼、鲫鱼等,雨湖鲫鱼以肉质鲜嫩著名。 金陵书院: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 “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现改为道观。 四祖正觉禅寺:位于蕲州凤凰山麓,又名“凤山寺”,禅宗四祖道信于隋唐时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正殿之外有转轮藏阁、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筑,规模较为宏大,为“十方丛林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与光绪年间又重修,为蕲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位于蕲州城北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结草为庵;1471年,在蕲州建王府的荆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进四重,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寺庙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制成,技艺精湛,无比壮观。“文革”时,昭化寺毁坏严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正殿进行了重修,先后建起了三圣殿、观音殿、斋堂、住宿楼和大雄宝殿。现在,昭化寺终日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与邻近的李时珍陵园、中药材市场、博士街和玄妙观联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群。 赤龙湖华中影视城: 赤龙湖华中影视城坐落于湖北省蕲春县的千年古城蕲州,位于赤龙湖畔。影视城现已建成有:荆王府、蕲州李府、北京李府、蕲州城门、蕲州码头、李氏医馆、明代戏园、明代客栈、湖边寒舍、明代集市、商铺、观音小庙、蒙古包、明代府衙、阳明书院等。已完成的建筑群既能为影视拍摄提供各类配套服务,如专业制景、车辆设备租赁、服装道具租赁等,又有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城内还开设了茶馆,药膳,骑马,射箭等多种项目。无论是来影视城感受影视艺术的气息,还是来休闲观光,影视城典雅古朴的明清建筑和美丽的赤龙湖自然风景都会使您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蕲春四宝简介湖北省蕲春县(旧称蕲州府、蕲阳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灵秀所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不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还有蕲竹、蕲艾、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著。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探研蕲春四宝的由来、渊源及现状,以了解李时珍对地方特有物种的研究和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蕲竹蕲竹,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学名为Bambusa mnltiplex(Lour.)R aeus.exj.A.etj.H.schnlt,其竹或细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泽晶莹,竹节稀疏,篾质柔软,用途广泛,是全世界1200余种竹子中的良品之一。《山海经》载:“番冢之山,嚣水之上,多桃枝,今蕲人批取……”,《顾命》指出:“桃枝竹,皮滑而黄,可以为席,即今之蕲竹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笛竹一节尺余,出吴楚(蕲州有楚尾吴头之称)”。另外晋代戴凯之《竹谱》、元代李衡《竹谱祥录》、《辞海》(1989)及湖广、湖北、蕲州等地方志均有记载。蕲竹的主要功用有二种,一是其竹制品,二是其药用价值。 蕲艾蕲艾为菊科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cv.qiai 及其近缘种。蕲艾与其它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1.8~2.5米,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深郁,叶厚纸质,被密厚长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其形和质均属上品。 艾,又名冰台、灸草,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本草纲目》释: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以乂,而名“艾”;《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名“灸草”。 蕲艾比一般更香,人药治病疗效更好。 蕲艾茎直生,叶北白色,柔厚而有茸毛,它多生长在田埂地边或山坡,*水向阳。 蕲龟蕲龟,因背腹上下生长有绿毛,毛中有金丝状金线而得名,俗称绿毛龟。《本草纲目》载:“蕲龟,即绿毛龟,释名绿衣使者……毛长四五寸,毛中有金线,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铢钱者为真。他龟久养亦生毛,但大而无金线,底色黄黑为异尔。” 蕲龟的绿毛为蕲龟基枝藻寄生、生长所致,由于藻类的生长,影响所寄生的龟活动摄食能力,使龟瘦弱,“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由于野生蕲龟极少,视为珍品,现用人工接种等方式进行饲养。 蕲蛇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其鼻(吻鳞和鼻间鳞)尖尖上翘,称“尖吻蝮”、“翘鼻头”;背有二十四个方形花斑,称“棋盘蛇”;背部棕黑色,头侧土黄色,腹部乳白色,并有黑色念珠斑,称“白花蛇”;又善扑火,叫“火蛇”,“扑火猛”;平日数天盘居一地,终日不动,叫“懒蛇”;又因毒性猛烈,据传被咬后走五步,即倒下死亡,俗称“五步蛇”、“五步龙”、“五步倒”;其尾有一“佛指甲”,据传迂险时可用其破腹自杀,“死而眼不陷”,《尔雅》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 蕲蛇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它全身黑质白花,又名白花蛇。蕲蛇头扁,呈蛇头扁,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稍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叫"角质钩",破腹自杀。蕲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是现今出口的珍贵药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