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猪O型口蹄疫 |
释义 | 简介猪O型口蹄疫(FMD)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感染猪外,还可感染牛、羊等偶蹄动物。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之一,中国政府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不但引起幼畜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家畜及畜产品流通和贸易活动。 口蹄疫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家畜,危害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以传播迅速,感染率高而着称,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 专家们认为,中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共有猪约七亿头,牛、羊约三亿头,如何做好家畜传染病的防治,对保障中国牧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畜牧产品对外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经专家鉴定﹐他们研制成功的“抗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属中国首创。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不带任何感染毒﹐既不会引起感染﹐也无副作用﹐畜接受免疫后可对动物保护四至五个月﹐疫苗在摄氏八度下可保存一年﹐已达到高质量的畜用疫苗标准。 抗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现已获得国家科技发明成果专利证书,而且还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业生物工程产品安全性评估委员会颁发的可商业化生产的批文。 目前,课题组正向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申请一类新兽药证书,以使这种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能投放市场,尽快实现产业化。 大事记2010年2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金围地区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8382头,全部扑杀; 2010年3月4日,深圳市龙岗区发生猪O型口蹄疫情,感染猪只1108头,全部扑杀; 2010年3月14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1096头,全部扑杀; 2010年3月28日,江西省赣州市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3479头,全部扑杀; 2010年4月7日,甘肃省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831头,全部扑杀; 2010年4月13日,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白垛乡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41头,全部扑杀; 2010年4月17日,甘肃省天水市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403头,全部扑杀; 2010年4月20日,新疆喀什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771头,全部扑杀。 2010年4月23日,宁夏中卫市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778头,全部扑杀; 2010年5月17日,西藏日喀则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701头,全部扑杀。 2010年6月10日,新疆库尔勒市沙依东园艺场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1280,全部扑杀。 2010年6月22日,青海省门源县一养殖场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153,全部扑杀。 2010年7月27日,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乐乡城东村发生猪O型口蹄疫,感染猪只28,全部扑杀。 2010年8月31日,新疆库车县和青海祁连县各发生1起O型口蹄疫疫情。 2011年3月1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一团部分农户饲养的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58头猪发病,死亡25头。3月28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 2011年7月13日,贵州省毕节地区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龙峰村部分农户饲养的家畜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畜133头只,未出现死亡病例。7月21日,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疫情。 流行特点MYA98谱系病毒传染性强,宿主广泛,传播速度快。 主要临床症状发病猪口腔粘膜、舌面、鼻镜、蹄叉、蹄冠部及乳头形成水疱和溃疡(烂斑),幼畜病死率较高,主要表现心肌炎、虎斑心。 临床应用1、猪口蹄疫0型合成肽疫苗没有明显的免疫副反应。 临床上猪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全病毒疫苗中存在着异体蛋白,对致敏因子产生的变态反应所致。猪口蹄疫 0型合成肽疫苗的多肽抗原纯度高,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不存在异体蛋白,是一种单一的抗原,能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同时使用进口法国SEPPIC公司专为口蹄疫合成肽疫苗专用佐剂,从而能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 2、疫苗对断奶仔猪和妊娠母猪具有良好的的安全性。 临床上传统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后经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而合成肽疫苗不是灭活的口蹄疫全病毒,而是纯粹的化学合成肽,无任何遗传物质存在,不存在生物危害,基本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持续期长。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后用VP1-ELISA检测,21天80%的样品呈阳性,而且阳性值较高;二免后2周100%呈阳性,而且抗体水平普遍升高;二免后5周、9周、13周、17周抗体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阳性值范围内,直至猪出栏前抗体水平仍较高。由此说明,加强免疫后抗体有大幅度的提高,也证明其能有效增强免疫力和延长疫苗免疫期。这对我国目前防控猪口蹄疫采取一年春秋两次防疫方式的地区显得意义重大。 4、保存期内免疫效力稳定,接种剂量小。 在2℃—8℃保存12个月后,对猪按标准剂量进行免疫。28天后,用200MID强毒攻击,达到100%保护。合成肽疫苗是针对病毒最重要的抗原位点设计,其特异性强,能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其有效抗原非常稳定,在生产疫苗的过程中抗原能够准确定量,注射1毫升可以保证动物体产生坚强的保护力。 而灭活苗要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通常需要较大量的抗原,因此,为保证免疫效果而采用2-3毫升注射;其次,灭活苗随着时间的延长,抗原成分会不断被酶降解,免疫效力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也需要足够量的抗原,这就造成在增加注射剂量的同时,免疫副反应也相应的增大。 当然,任何好的疫苗如果不按照说明书正确的进行接种,也不会产生好的免疫效果。合成肽疫苗常采用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接种前防疫人员应以有序、安静的方式进行工作,对怀孕母猪和小母猪动作轻柔,尽量避免惊吓;注射时要保持针头指向后方,以保证避开耳道,尽量使针头与皮肤表面保持45°角,这样拔出针头时可阻止疫苗液顺着针孔流出;同时要根据猪的膘情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头,确保针头能穿过脂肪层进入肌肉组织。只有这样严格操作,接种后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免疫效果一、免疫效力高 国际兽疫局的规定,合格的猪口蹄疫疫苗应具有3个PD50/头份,而中国目前制备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每头份疫苗抗原含量大于3个PD50,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检验报告显示,目前我区使用的各批号的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原含量大于10PD50/头份,远超过国际标准。根据疫苗厂家效力实验表明,一次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的第6个月,依然能抵抗200MID/头OR/80MF8强毒的攻击,达到100%保护,在首免的28D后再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8个月的攻毒试验对猪群依然具有很强的保护,保护率达到100%。这也证明了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优于灭活疫苗。 二、免疫持续期长 猪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采用VP1-ELISA试验进行免疫持续期进行检测,21天70%以上的样品呈阳性,二免后2周100%呈阳性,而且抗体水平普遍很高;二免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直至猪只出栏,采血检测免疫抗体时,抗体阳性率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范围内。由此说明,加强免疫合成肽疫苗后免疫抗体阳性率较灭活疫苗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证明免疫持续期较灭活疫苗长。在我国采取一年春秋两次防疫方式前提下,对猪O型口蹄疫的防控显得意义重大。 三、疫苗制备抗原的广谱性 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设计的抗原序列覆盖了众多O型毒株的抗原位点序列,因此,抗原位点具有更宽的广谱性,可以有效抵抗多种流行O型毒株的侵袭。我国兽医工作者曾用猪O型口蹄疫流行毒OR/80MF8毒株、OGD/95MF8毒株和OS/99MF8毒株攻击用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免疫猪只,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对OGD/95MF8毒株和OS/99MF8毒株都有很好的保护性,保护率分别为100%(5/5)和80%(4/5),而且对OR/80MF8毒株具有抗同居感染的能力(5/5保护)。 四、免疫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存在相关性 虽然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一关系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试验证明,免疫灭活疫苗后,检测出免疫抗体并不一定存在保护力,检测不出免疫抗体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力,这是目前猪O型口蹄疫防控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不能对灭活疫苗免疫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口蹄疫的免疫机制中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造成的。通过相关疫苗厂家的免疫后的攻毒实验表明,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免疫抗体在≥25范围内,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因此可以通过抗体检测评价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五、疫苗免疫抗与感染抗体易鉴别 我国目前口蹄疫防控形势复杂,鉴别诊断免疫抗体与感染抗体(NS抗体)已成为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采用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防控口蹄疫过程中,由于疫苗采用VPl中的一段多肽作为抗原,不含NS蛋白,其产生的免疫抗体不会与NS蛋白产生的抗体相混淆,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对野毒感染产生的NS抗体不构成影响,采用口蹄疫NS(3ABC)ELISA试验即可将免疫抗体与感染抗体区分开来。 六、过敏反应低 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后经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有时还可引起怀孕母猪接种后流产、早产等情况出现,出现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是全病毒疫苗由于生产工艺及佐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疫苗中存在着细胞碎片、血清等异体蛋白,机体对其产生的变态反应所致。而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原不是采用灭活的口蹄疫全病毒,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剂灭活,而是使用纯度高的化学合成肽作为抗原,是一种单一的抗原,不存在细胞碎片、血清等异体蛋白,能有效避免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临床也证明了注射猪O型合成肽疫苗后的免疫猪较灭活疫苗免疫产生的过敏反应低。 七、疫苗质量稳定 灭活疫苗在制备的过程中,无法消除酶的影响,导致疫苗中的病毒逐渐裂解,免疫效力逐步降低,随疫苗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免疫原性大幅下降。而制备合成肽疫苗抗原的合成及细胞位点的结合均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数控技术,抗原含量精确而且稳定,消除了酶对疫苗的影响。根据疫苗厂家稳定性实验表明,在2℃~8℃条件下保存12个月后,按标准剂量对猪实施免疫,28D后,可以抵抗200MID强毒的攻击,保护率高达100%。从而表明猪O型合成肽疫苗较灭活疫苗质量稳定。 虽然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克服了灭活疫苗的一些缺陷,具有灭活疫苗不可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天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分子量小,无法获得足够的免疫原性,很难如蛋白质抗原那样诱导机体的多种免疫反应,且肽疫苗的半衰期短,同时缺乏足够多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刺激,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很难发挥协同作用。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蹄疫病毒特性、免疫应答机制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必将还会有所突破,更加完善,为我国口蹄疫的防制工作提供保障。 防控对策1、免疫预防是核心疫苗免疫一方面可以增强动物机体抵抗疫病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缓解疫病的流行和发生强度。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测试,目前中国政府招标采购的所有口蹄疫疫苗对MYA98谱系病毒均有保护。为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考虑到猪对口蹄疫疫苗的反应特性,建议在当前情况下,养殖场(户)对所有猪只加强免疫1次。育肥猪增加1次免疫,即30~35日龄初免,70~75日龄二免,90~100日龄三免,这样可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2、消灭传染源对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牲畜强制扑杀,并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对污染的猪舍、物品及环境彻底消毒,迅速消除传染源,这是关键。 3、严格控制疫源移动限制牲畜及其产品及其他染毒物的移动,切断传播途径,是避免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4、加强监测加强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减少疫病发生风险。 使用与注意事项1、主要成分与含量:本疫苗是O型口蹄疫猪源强毒细胞培养物经二乙烯亚胺(BEI)灭活,经特殊工艺浓缩,加精制白油和乳化剂配制而成的双相油乳剂。灭活前每头份疫苗的病毒滴度至少为1 07.5LD50或108.5TCID50/头份;每头份疫苗至少含6PD50。(LD50表示半数致死量,TCID50表示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为乳白色或淡红色略带粘滞性的乳状液,在2~8℃,有效期为1年。 2、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O型口蹄疫。注射后l5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3、用法与用量:耳根后深部肌肉注射。体重10~25千克猪,每头1毫升;体重25千克以上猪,每头2毫升。 4、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注射局部出现肿胀,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1~2天,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2)、过敏反应:少数猪因品种、个体状况差异,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焦躁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口角出现白沫,鼻腔出血等;甚至可能出现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怀孕母猪可能出现流产。 (3 )、其他:临出栏前免疫的猪,屠宰时可能发现注射部位吸收不良现象,应将其剔除。 相关事件1、商务部先后五次收储 阻止猪市下跌时间:2010年4-6月 事件概述:2-3月猪粮比价连续8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于第9周启动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响应机制、中央冻肉收储政策,稳定生猪市场价格。 4月13日,第1次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成交总量:17000吨。 4月20日,第2次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成交总量:37000吨。 5月20日,第3次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库点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河北、河南、四川、福建、吉林等12个地区。 6月2日,第4次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库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湖南、江苏、四川、河北、辽宁、黑龙江等14个地区。 6月30日,第5次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 分析师点评:2010年的收储较2009年晚启动4周,且先后收储5批次。但效果明显低于2009年的一次性收储。主要原因在于病猪扰市是导致市场下跌的主因之一,若疫病无法平抑,猪市很难上涨。同时玉米价格自3月份便开始大幅上涨,严重抵消了收储的正面影响。但先后5批次的收储阻止了猪市的进一步下跌、为6月中旬开始的猪价强劲回升打下了基础。 2、商务部多批次放储 稳定猪价时间:2010年9-12月 事件概述:9月15日,商务部表示将组织投放部分中央储备冻猪肉,以满足中秋、国庆“两节”消费需求,缓解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 11月10日,商务部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 12月20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再次投放部分中央储备冻猪肉,保障元旦期间节日市场供应。投放库点包括北京、天津、浙江等12个地区的26个承储冷库。 分析师点评:与上半年的收储相对应,下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商务部多批次投放储备肉,平抑价格,缓解通胀压力。从效果看,放储效果明显好于收储。国庆前的放储导致国庆期间猪价不仅没有涨还小幅的下跌。11月中旬的放储更是直接推动猪价连跌6周,12月份的放储对猪价影响最小,猪价继续上涨。由于猪市周期性明显,上半年淘汰的产能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恢复,影响到生猪供应至少需要一年,自8月份走出亏损进入盈利期至年底4个月便3次放储,而猪市仍处于周期的爬升期,若猪价继续上涨,可用稳定猪市的库存猪肉将越来越有限。 3、2010-2015年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5年内淘汰50%落后产能 时间:2010.1.11 事件概述:2010年1月11日商务部发布《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3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淘汰30%,到2015年淘汰50%。 分析师点评:由于养猪业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国生猪屠宰业也同样如此。生猪生产平均30%左右的死淘率滋生了大量私屠滥宰,构成了一个同样庞大的病死猪流通、屠宰、分销的链条。此纲要明确提出5年内将淘汰的主要就是这一链条中最为重要的手工、半机械化屠宰企业。因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体制现状,最终是否能达预期效果,尚不得知。但无疑会提升屠宰行业的集中度,提高猪肉安全,加强屠宰企业定价权。 4、国产圆环病毒疫苗上市2010年1月12日,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猪圆环病毒疫苗上市; 8月17日,南京农大姜平教授与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普莱柯联合研制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SH株)”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获农业部批准上市。; 9月26日,哈兽研刘长明研究员研发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LG株)”获得二类新兽药证书; 10月11日,上海海利生物药品公司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LG株)上市; 11月12日,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SH株)”(又名“圆克清”)上市。 分析师点评: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并称为猪病三座大山,近年来频频爆发。但由于科研及体制等原因,迟迟未能国产。进口疫苗占得先机。8月份国产猪圆环病毒疫苗研制成功,打破了进口疫苗垄断市场的格局。由于我国动物疫苗行业体制原因,疫苗招标制屡被广大养殖户所诟病。因此,国产圆环苗的上市切不可走这条老路,只要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疫苗产品,其商机无限。 5、高热疫情再次从南方星火燎原2010年气候异常,年初西南旱灾,年中南方遭遇连续强降雨,高温、高湿的天气持续,导致猪免疫力下降。4、5月份开始,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苏、江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高热病”。9月开始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出现高热。 分析师点评:2010年猪高热病流行特点是,南方暴雨与洪涝灾害的恶劣气候诱发,然后由南向北开始流行,后跨过华北直接向东北。所过之处依旧是两高两低:死亡率高、淘汰率高、产仔率低、成活率低。由于是在猪市进入亏损后发生高热病,猪场遭受的损失更大,导致存栏继续下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