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子学新探 |
释义 | 版权信息书 名: 朱子学新探 作 者:郭齐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561440773 开本: 32 定价: 50.00 元 内容简介中庸是古人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古人鉴于过与不及尤其是过头行为招致的失利,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保持恰如其分,才能获得成功。孔子将其概括为“中庸”,其核心是无过不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以来的中庸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庸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所谓中庸,指理及其发用的状态。中庸之“中”,既指理的本体的不偏不倚,又指理的发用的无过不及。中庸之“庸”,指理的常行不变的性质。就发用而言,中以正为前提而又高于正,衡量中的尺度随时问、地点、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中不是折衷,中有种种不同的程度,中兼指知行。中庸涵盖中和,是尧舜以来数千年圣圣相传的大法。它既揭示了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也同时揭示了整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致中和概括了儒家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全部内容,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内外交养,敬以贯之。 目录朱熹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朱熹的中庸境界 朱熹文学观剖析 论朱熹诗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 不可或缺的末学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性与天道:朱熹“理从天出”说辨析 朱熹“四书”次序考论 关于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 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 朱熹读书法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 --关于朱熹的两篇佚文 朱熹道谦交往考 朱熹学禅的引路人 --道谦生平考 朱熹学禅的引路人 --道谦生平补考 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 朱熹宗杲交往考 蜀中《易》学奇人--谯定 朱熹岳父刘勉之事迹考 朱熹父师胡宪行实考 朱熹讲友林用中行实考 张孝祥卒年确考 理学泰斗画坛宗师 --朱熹与祝次仲 朱熹人徽考 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 论宋淳熙、绍熙椠本《晦庵先生文集》 朱熹二帖考 朱熹诗作六篇辨伪 “拾遗”的朱熹诗文系伪作考 朱熹佚文录考 朱熹佚文疑伪考 宋淳熙本朱熹集异文辑录 朱熹答陈亮书补遗二则 《朱熹集》点校前言 说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 《明儒学案》点校说明 《宋元学案》点校说明 《宋元学案补遗》点校说明 《全宋文》与宋代思想家研究 中华书局本《二程集》标点商榷 《儒藏》编纂笔谈 “和合”析论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孝道 儒家“德治”思想论析 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鸟瞰 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的宋代文化研究 论宋代文化研究的战略发展 --关于宋代文化史料的资料化问题 1991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述评 1992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1993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综述 1994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概述 1995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简述 后记 …… 文摘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学说,最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今天所见“中庸”一语的最早出处。孔子直接言及中庸之处甚少,主要集中在《中庸》一书所引。但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语》、《易传》及其他孔子言论中。如论“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中行”、“允执其中”。又如,《易·乾·文言》:“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等等。根据孔子的论述,所谓中庸,意即适中、适度、中平、中常,其核心思想是“无过、不及”。在孔子那里,中庸不过是一种素朴的处世哲学,要求人们待人处事恰如其分,谦恭敦厚,保持低调,着重裁抑过头或偏激行为。《荀子·王制》说“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礼记·丧服四制》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贾谊《过秦论》说“材能不及中庸”,这些“中庸”基本上都接近孔子原意。虽然孔子把中庸的境界看得很高、很难,对其作用极为重视,但他最先提出来的、原始形态的中庸说,就是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的学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