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正元 |
释义 | 个人简介周正元,号雪生(客家人,祖籍广东五华,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孙),中国著名指画大师,一九四二年生于中国成都.幼习书画,一九五七年(十五岁)拜中国著名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为师,系先生开门大弟子.主工书画艺术、兼好多种艺术门类.尤长指头书画.作品曾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好评;被港、澳、台、英、美、日、马、新等海内外名流珍藏.一九九八年应邀制作手指书画专题片、向海内外作文化交流;在全球数十家电视台播放;二00一年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作六次以上播放.被评论为:"大胆泼墨、勇于染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为指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可喜的贡献!"1994年3月任四川西蜀艺术社社长,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指墨艺术中心主任。2006年12月,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后主编的首套首册画集《2006年中国画名家年鉴》周正元卷于2007年2月正式出版。2010年1月应邀赴马来西亚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更以现场示范指画令马来西亚艺术界大开眼界。 艺术成就1998年应邀制作手指书画专题片《指画-周正元的绝艺》向海内外作文化交流;在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播放;2001年起,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作六次以上播放。被评论为:“大胆泼墨、勇于染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为指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可喜的贡献!”2006年12月,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后主编的首套首册画集《2006年中国画名家年鉴》周正元卷于2007年2月正式出版。2010年1月应邀赴马来西亚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更以现场示范指画令马来西亚艺术界大开眼界。 名家点评致道者忘心 周本信 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在本民族生生不息地衍繁发展着,这种传承是在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等精神层面上的传承,又关涉到人的操行、品格、气质、悟性等诸多方面。佛家的《禅海蠡测》上说:“正法衰微,乾坤几息,不有津梁,罔克攸济,金针密固,庸所安乎?”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也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历史证明,中国的艺术教育,几千年来大多是奉行师徒授受的方式.师教又分入室和私淑两种形式.到了二十世纪之初出现民办的 美术专科学校和艺术社团,以至后来发展到公办的艺术院校.然而私相授受并未终止绝迹,仍以一种传统教育方式与公办院校相并存.两种教学方式对比优劣并非三言五语所能阐述清楚的.我个人则认为:仅就对民族文化基础的教育和对传统的深入继承的层面来说,师徒之间的授受教育更能体现其优越性——在于不受非艺术本质的社会主流意识的强制干扰.对艺术本体的学习也更相对地集中、单纯的多.受教者心无旁骛则利于专心精进. 当然投师须投名师.更重要的是要投“明师”师不明,则终受其累。所以荀子说:“学莫变乎近其人”,我友周正元少年时即有幸拜在当代中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门下,受到儒学、“老”、“庄”、戏剧、绘画、书法等国学的全面教育.数十年兢兢业业立雪程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驰骋纵横、不限一格、触机而发,顺乎自然的笔墨中都能看出画幅是作者的灵感的升华,是精神情绪的再现.传出了乃师的任笔挥写、意到笔随的精髓.陈子庄先生是当代屈指可数的能够蔑视压制个性的专制主义、尊重个性的文人画大师,笔墨技法完全融汇到意象造型之中去,他的山水花鸟画,是凭借着花叶草虫、山川丘壑以出神入化的笔墨散僧入圣、纯任本心地去传达其独立不羁的人格、旷达的心胸、学者特有的恬淡出尘意蕴.正元兄正是传承了陈子庄先生的情态闲适自如的逸格.这种逸格是历代文人画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宋代的黄复休指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称之曰逸格. ”这是正元兄领悟自然和师授在不经意间所达到的同相性隐喻的自我艺术体现.决非当今那些庸俗、功利、沐猴冠带之辈所可梦见的.古人说:“嗜欲深而天机浅”恒此理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我赴重庆参加重庆市文化局主办的《石壶(陈子庄)艺术研讨会》结识陈子庄先生开门大弟子周正元兄,正元兄与我同姓又同庚.他的那种巴蜀爽朗秉直的个性以及对乃师崇敬爱戴的深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与我声气相投,遂引为知己。十数年来互通音讯.正元兄“穷亦乐、通亦乐”专注艺事,近正元兄已客居深圳,庄子说“天道运而无所积”,“致道者忘心矣”.愿正元兄如李白诗中所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戊子新春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默龛 周本信:安徽淮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安徽淮北市政协常委.中国著名画家 情牵巴蜀几重山 王德民 提到四川不得不想到巴蜀,不得不想到蜀汉,我是极其推崇汉代的.有汉一代,统括四野,威威乎,如马狂奔,蒸蒸乎,如日中天,烈烈乎,如将挥戈.创造出的辉煌,留给后人的丰碑,直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看大汉、汉人、汉赋、汉乐府、汉隶、汉碑、汉陶、汉印、汉画像……这些自俱内涵,自成体系的文化精粹;是汉代的骄傲,汉民族的骄傲,汉文化的骄傲.只要有了一个“汉”字,便有了气势,有了威严,有了风雨苍桑,有了历史的积淀.汉文化只有用气宇轩昂,用波澜壮阔,用“威加海内”,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才显得恰如其分,我一想到汉文化的光辉灿烂,就油然而升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周正元先生就是巴蜀汉文化孕育出的大艺术家,他从小热爱艺术,义无反顾地于清贫中忙碌了近五十个春秋,这期间他出入山林,奔波于乡野,寒风刺骨,他踏冰行之,烈火灼人,他挥汗对之,得观一山一景,便废寝忘食,得一佳构,便乐而忘忧,他热爱画笔,献身艺术,冬去寒来,艰辛倍尝.垂垂已五十余载,在寂寞的岁月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艺术之花,是那么的璀璨,那么的丰硕,那么的夺目,怎能不令人肃然而后生敬意呢? 欣赏周正元先生的绘画,其归类,尚在绩学神秀一类中,一则养正扶正的人格心性,二则博学多才,精于文史戏剧,古典建筑,借助其深厚的学养,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画风采流入画中.三则他的花鸟画,上溯明代的陈淳、徐谓的泼墨大写意画风,兼融石涛、李复堂、蒲华、虚谷绘画之长,使其花鸟画意气风发,淋漓酣畅,生机一片.四则追随恩师陈子庄先生杖履多年,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 在山水画方面,他奔放不拘的人生态度,恣情任性的性格,奔涌如泻的才情,长风振林的气势.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作品《天水阔高远》及《巴蜀江帆》列嶂深壑、发曳凌厉,江湾平波,风帆许行,白水与碧山相映,不丽而妍,潇然出尘,令人千里神驰.山水画作品《峨眉山月》峻岭雄伟,草木葱郁,满纸墨华韶韵,于苍茫中见娟妍,于填塞中出灵光.山水画作品《泛舟》危崖丛林,村舍隐匿,豁外远处,山溪人家,境似窄而意愈旷.山水作品《剑门小景》巨岭横开,似断犹连,烟岗浮动,山腰藏阁,境界益见寥廓,笔墨纵横,气韵天成,《锦水人家》苍峦涧流,密林蓊翳,远峰插笏,却是狩猎的好地方,笔墨浩瀚浑沌,更显得境深而意幽.《崇山未渺茫》高岭荒丘,古树参天,平波浮槎,楼阁欹设,用指雄杰荒率,气韵却奕奕生发的高古之致.腕下如无至情真力,则决难达到如此之境地. 周正元先生的近期作品,施指运墨,刚健婀娜,无不清而不轻,厚而不滞,华而不浮,妍而不艳,寓静于动,寓动于静,运指如草如篆,如疾如缓,举重若轻,点染圆厚,笔笔不求趣而趣在,处处不着意而意出,一股浩渺灵动之气,闲和肃穆之韵,迥沉纤素,视若随意涂写,实则心性铸成.但不求工而无不工,洋洋溢溢,使人不觉陶然而醉. 纵览周正元先生的作品,犹如聆赏一部旖旎的交响乐,使人云霞荡胸,更觉江山多娇,悠然神往而难以忘怀.周正元先生有如此成就,谁知他费尽多少心血,用败多少画笔,况且以指代笔,工其笔墨而代其笔墨之功,使意与境指与墨,浑然一体,但见一片造化之机趣,真可谓巧夺天工了. 王德民于仰山堂灯下 岁次戊子杏月草成 王德民:安徽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安徽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常委. 作品浏览艺术活动摘自2010年1月3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指墨画家周正元抵马交流 以指作画令人大开眼界 (芙蓉2日讯) 中国指墨画家今日抵马进行交流,除了与国内书画家互换意见及心得,也现场示范以指作画,令人大开眼界. 交流活动是在1388芙蓉乡村俱乐部进行,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副会长林荣光、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森美兰会长符永杰、森州艺术协会会长邱文成及森州著名书画家拿督陆景隆等. 陆景隆说,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即画家以手指代替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番特殊趣味和技巧,而马中艺术交流将对提升个人艺术品质起到很大作用. 周正元说,大马令他感受到无比的亲切及热情,本地华人的成就也让他感到非常光荣,“人类虽然渺小,但我们能够通过艺术,让心灵进入最高境界.” 他现场示范以指作画,只见他熟练地以指蘸墨,用妙手画出象征坚韧不拔的梅花,令在场者大开眼界之余,也深感佩服. 媒体资料2002年4月26日《四川日报》 指墨轩的画家 从古到今,东大街都素以商业发达著称,街面上的商铺连成了一片。而下东大街上一家“指墨轩”的画室却成为商海中一处少有的文化亮点,门前悬挂的“四川西蜀艺术社”更让人瞩目。画室的主人,也是艺术社的社长周正元已届花甲之年,他十五岁便拜国画大师陈子庄为师,为陈老的开门弟子,工山水、人物等国画,更擅长于手指头书画艺术,故将自己的画室起名为“指墨轩”。 周老师谈吐爽朗,他说,是他父亲先来东大街落户,然后又接来祖辈,算起来四代人在此已居住了80多年。由于是文化人的缘故,他对东大街的历史和轶闻知之甚多,但近来已无暇接待各方媒体的采访。 周正元的祖籍是广东五华县的客家人,系周氏仁德公的后裔。据说韩素英原也姓周,于1916年的中秋节这天出生于东大街,故起名周月宾,也是广东客家人仁德公之后,算起来应该是周系甚至同辈。看来,东大街也是出文人的地方。 周正元的“指墨轩”在东大街上已有些年头了,专门冠以“指墨”的画室在全国各地恐怕也属凤毛麟角。随着东大街的拆迁,“指墨轩”又会移向何处?周正元一家正忙于整理,对此也无定见。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才能人杰。”看来,这位老画家想到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如何改变,他的着眼点是,为了绘画艺术的更高追求,应该有一方更好的水土。 当老面孔的东大街消失之后,人们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在这里还曾经有过一家挺有名的画室:“指墨轩”。 (除署名外文图均为陈道洋) 2008年1月17号《深圳商报》 “指画”回深寻根源 中国文化产业网 时间: 2008-01-17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胡云涌 【字体:大中小】 一口浓重的四川话,一双粗糙、沁满墨色的大手,昨日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指画”家周正元说他是地道的广东人,原籍五华县,祖上在清朝时移民四川。如今他拿着爷爷留下来的家谱,寻到了深圳,寻到了在深圳的周姓后人。尽管已不会讲粤语,也不习惯快节奏的生活,可周正元还是决定留下来,留在深圳,除了归根,周正元还想寻找另一个根源——“指画”。 传统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运用,在纸绢上绘出浓淡墨色,渲染各种色彩。“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它是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上水墨或颜料在纸绢上作画,是一种介于行为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边缘艺术。“指画”起源于唐代,真正开宗立派则是清代画家高其佩,近代画家潘天寿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指画”艺术。相传高其佩专事“指画”逾五十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高其佩“指画”数十幅。17岁时,高其佩随叔父游宦广东,跟一位广东籍画师习得“指画”,再加以传承,广东可以说是“指画”的发祥地。周正元说他回深圳定居就是想寻回“指画”的那一点根脉。 周正元是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第一个学生,陈子庄先生擅画传统中国画,同时也精于“指画”,在陈子庄先生的众多学生中,只有周正元至今还一直坚持画“指画”。“十指连心,本于自然。”“指画”能更直接地展现一种心灵迹象。画“指画”难度大,首先笔墨要达到一定的造诣,而周正元的“指画”即有笔墨的味道,又有指头的感觉。 “指画”一般是在熟宣纸或绢上画,因为在熟宣纸和绢上画容易控制墨色,而周正元却喜欢在生宣纸上画,他觉得在生宣纸上画“指画”更能增添表现力,化不利为有利,化缺点为优点,化困难为简易。周正元画“指画”已有五十多年,至今保存下来的却只有五六十幅,因为只要稍有不满意,周正元就会把画撕毁。来到深圳后,周正元决定闭门数月,再新创作一批“指画”,然后在深圳办一个全国最大的“指画”展。小螳螂、大山水、墨菊……这些岭南景物在周正元的指尖栩栩如生。 2010年9月6日《成都商报》 指尖一点红梅生 巨幅指画现蓉城 2010年09月06日05:09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字号:T|T 周正元在家中展示作品 师从陈子庄,用指作画,磨剑两年半,一幅高3.7米,长17米巨型指画在周正元手上创作完成,目前正希望找一个场地展示。 昨日,记者在周正元家中见到了一幅巨大的指画,一棵硕大的梅树生在于宣纸之上,枝干旁逸斜出,花朵争奇斗艳。周正元告诉记者,他从2008年正月开始创作这幅梅花,直到上个月才基本完成,这么大尺幅的指画是相当罕见的。 师从陈子庄 研习手指画 周正元是客家人,1942年生于成都,自幼喜欢画画,周正元谈起自己的老师无限感慨:“我1957年拜国画大师陈子庄为师学习指画,老师当时才40多岁,当时我每天从东门走到西门去学画,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说都说不完。” 顾名思义,指画就是以手指代笔,蘸墨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在历史上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涛、洪世清用指作画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就在上个月,一场名为“丹青墨妙”的中国书画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其中就展出了潘天寿的一幅指画《美人蕉》。据现场负责人介绍,潘天寿的指画存世的不足10张,《美人蕉》可谓是稀世珍品。 周正元告诉记者,指画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特殊性,创作巨幅作品很难一气呵成:“指画必须有笔画的基础和功底,难就难在手指不能像画笔一样蓄水。”周正元一边解释,一边向记者演示如何用手指作画,记者看到其手指在蘸墨之后便在指尖形成了水滴,极易在宣纸上形成多余的晕染。 耗时两年半 完成巨幅指画 周正元向记者展示了他历时两年半所创作的巨幅指画,他和儿子将客厅的茶几、沙发都搬到一角,才在客厅的地上展示了巨幅指画的一小部分,一株硕大的梅树展现眼前,红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幅画高3.7米,长17米,用10多幅小画拼接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画,现在我们看到的只相当于整幅画的七分之一,光是梅花可能就画了上万朵。” 周正元说2008年南方雪灾对他的触动很大:“当时在深圳看到新闻报道,高压电线、房屋都被大雪压垮了。以前都说瑞雪兆丰年,谁能想到雪也能造成这样的灾难。我又想到诗人杨维桢的诗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于是就有了创作这幅画的灵感,希望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于是周正元回到成都开始创作这幅梅花。“我从2008年的正月开始画,那个时候正冷,手都龟裂了,碰到墨水就很痛。由于尺幅很大,根本就不能在桌上画,就把宣纸铺在地上,我就蹲在地上画,每天都要蹲在地上画满8个小时。这么大的尺幅,一开始总是失败,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把主体画好。”回忆起创作过程,周正元道出其中的艰辛,他笑言要是身体不好都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工作。 周正元透露计划办一次展览,他笑言:“不过到哪里去找一个场地能够完整地展示这幅画还真是个问题。” 作品润格指画作品:每平方尺10万RMB,笔画作品:每平方尺5万RMB 周正元指画故事师从陈子庄,用指作画,磨剑两年半,一幅高3.7米,长17米巨型指画在周正元手上创作完成,目前正希望找一个场地展示。 昨日,记者在周正元家中见到了一幅巨大的指画,一棵硕大的梅树生在于宣纸之上,枝干旁逸斜出,花朵争奇斗艳。周正元告诉记者,他从2008年正月开始创作这幅梅花,直到上个月才基本完成,这么大尺幅的指画是相当罕见的。 师从陈子庄 研习手指画 周正元是客家人,1942年生于成都,自幼喜欢画画,周正元谈起自己的老师无限感慨:“我1957年拜国画大师陈子庄为师学习指画,老师当时才40多岁,当时我每天从东门走到西门去学画,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说都说不完。” 顾名思义,指画就是以手指代笔,蘸墨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在历史上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涛、洪世清用指作画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就在上个月,一场名为“丹青墨妙”的中国书画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其中就展出了潘天寿的一幅指画《美人蕉》。据现场负责人介绍,潘天寿的指画存世的不足10张,《美人蕉》可谓是稀世珍品。 周正元告诉记者,指画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特殊性,创作巨幅作品很难一气呵成:“指画必须有笔画的基础和功底,难就难在手指不能像画笔一样蓄水。”周正元一边解释,一边向记者演示如何用手指作画,记者看到其手指在蘸墨之后便在指尖形成了水滴,极易在宣纸上形成多余的晕染。 耗时两年半 完成巨幅指画 周正元向记者展示了他历时两年半所创作的巨幅指画,他和儿子将客厅的茶几、沙发都搬到一角,才在客厅的地上展示了巨幅指画的一小部分,一株硕大的梅树展现眼前,红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幅画高3.7米,长17米,用10多幅小画拼接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画,现在我们看到的只相当于整幅画的七分之一,光是梅花可能就画了上万朵。” 周正元说2008年南方雪灾对他的触动很大:“当时在深圳看到新闻报道,高压电线、房屋都被大雪压垮了。以前都说瑞雪兆丰年,谁能想到雪也能造成这样的灾难。我又想到诗人杨维桢的诗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于是就有了创作这幅画的灵感,希望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于是周正元回到成都开始创作这幅梅花。“我从2008年的正月开始画,那个时候正冷,手都龟裂了,碰到墨水就很痛。由于尺幅很大,根本就不能在桌上画,就把宣纸铺在地上,我就蹲在地上画,每天都要蹲在地上画满8个小时。这么大的尺幅,一开始总是失败,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把主体画好。”回忆起创作过程,周正元道出其中的艰辛,他笑言要是身体不好都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