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平桥石碑题刻 |
释义 | 在“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海安平桥上,保存着许多历代重修长桥的石刻碑记和各种题刻,上面详细记载着建成桥的历史和修葺等方面的史实。数百年来,它们给过往长桥的人们以有益的启迪和收获。 在安平桥起点桥头“水心亭”,许多石柱上刻有对联,全都以“水心”二字冠头,如:“水上无波愿大众回头抵岸,心中有佛为世人说法现身”等,充满了佛教色彩。值得重视的是,“澄渟院”石门上石匾3字及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署名沙门一音,是民国二十九年弘一法师的字迹,字体清逸,独具一格。 走过一段清康熙年间填筑桥头而成的小街,你可别漏掉一民居前有石坊残柱,上刻有“此生名不朽万古传芳”的字样,这应是古镇仅存的一石坊柱了,但具体年代不详。 现在人们习惯以“望高楼”为安平桥的正式起点,因为从这里起有了桥栏杆。这座“桥头堡”上有“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刻,是清代同治甲子仲冬重修时里人黄章烈题的。背面有“寰海镜清”4个大字石刻,为“閤镇公立”。 安平桥中心“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简直可称其为小“碑林”。著名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出典”就在于中亭佛殿的石柱楹联上。这也是清同治丙寅荔夏由董事黄恩承刻立的。而另一根桥亭石柱上刻的“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则反映出清代晋南一带地方戏曲繁盛的史实。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历次修桥的碑刻,共有十四方。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以后,每次大修桥均有树碑,就各碑文所叙,可见修桥的经费大多靠募捐和乐施而来,这充分说明民间对安平桥的重视。 清代乾隆年间的“重修安平桥记”碑文曰:“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之风俗厚”,热情赞颂了当地人民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品德。“万古流芳”大石碑为嘉庆十三年一月所立,这是刻有募捐人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便是:“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天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知府徐捐银五百大元……”,这位捐银修桥的台湾徐知府,即徐汝澜。据立在碑旁的另一方嘉庆二十一年刻立的“重修安平桥记”石碑(泉州府知府徐汝澜撰文)和《安海志》记载,徐汝澜曾任晋江知县,台湾知府和泉州知府。碑上那一行行捐资修桥的人名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官宦、商贾、和尚。 安平桥历来是晋江南安两县的交通要道。碑文也记载了二县共修长桥的史实。几年前国家大规模重修安平桥时,发现了一些古代掉落桥下的石桥栏构件主石桥梁等。其中有一块石桥栏望柱上刻有“浯洲屿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两行12个字。浯洲屿就是现在的金门岛,反映了自古金门与邻县的关糸十分密切。还有一块巨大的石桥梁上刻有“安平颜xx舍桥梁壹间”等字样。 今天,当人们来到安平桥游览,环顾桥上中亭的碑林题名及各种石刻,无不为泉州人民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而叹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