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量 |
释义 | 重量是物体受万有引力作用后力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单位是牛顿。 词语释义词目:重量 拼音:zhòng liàng基本解释 [weight]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所具有的向下的、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 重量是物体受万有引力作用后力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单位是牛顿。 在地球引力下,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产生的重量为9.8牛顿。 详细解释 1. 犹分量。 鲁迅《花边文学·读书忌》:“他的文笔,岂在中郎 之下呢?可是很有些地方是极有重量的。” 2. 由于地心吸引力作用,而使物体具有向下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因地心吸引力强弱,在地球上的纬度和高度大小各有不同,物体重量也微有差别,在两极比在赤道大,在高处比在低处小。同一地区,吸引力同,物体重量亦同。 物理概念基本介绍在物理学界过去有一种提法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称为“重量”。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除受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外,由于地球的自转,还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称为该物体的重量。习惯上人们认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就是它本身的重量。对重量的解释有许多说法,例如,重量就是重力;物体的重量就是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重量即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重量是物体静止时,拉紧竖直悬绳的力或压在水平支持物上的力。上述几种讲法,有的强调重量即重力,是矢量,它们的本质是引力。有的强调重力不是矢量,重量是重力的大小,是标量。还有的是以测量法则作为重量的定义。这些不同的定义只是解释的不同而已,谈不到对与错。 在地球引力下, 重量和质量是等值的, 但是度量单位不同。质量为1千克的物质受到外力9.8牛顿时所产生的重量称为1千克重。一般常用质量单位来代替重量,隐含乘以重力加速度。在中国旧时用斤、两作为重量单位。磅、盎司、克拉等也作为重量单位。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微克(ug)、毫克(mg)、克(g)、千克(kg)、吨(t)等。 术语现状重量这一概念的多重意义,给教学、科研以及国际交往,带来不便,由于质量、万有引力、重力(物体作用在支持物上的力,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义和称呼。直接利用这些概念足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重量概念已无实际意义。因此,国际计量大会建议在科学用语中,取消重量概念。考虑到日常生活中,重量实质上是质量的事实,决定把日常生活中的重量看作是质量的同义词或惯用语。 中国国务院在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基本物理量中只有质量,没有重量,并且慎重地注明:“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同一物体,用测力计测出的是物体的重量,用天平测出的是物体的质量,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下,两者测量的结果在数值上是相等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质量和重量是不加以区别的。 譬如,人们到市场上去买蔬菜、或买肉买鱼,总是说买多少斤或多少公斤,实质上是指的质量,习惯上就认为是重量。在1984年1月20日国家计量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注7中也说: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但是,质量和重量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物理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重量是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为了避免质量和重量的混淆,所以,在现在教科书中不再使用“重量”一词,可能这是原因之一。 1984年6月9日,国际计量局在180号文件中要求从1986年1月1日起大中小学教材一律按国务院命令,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这一概念也应当从86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 物理符号为:G 停用原因一、认为重量就是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一些东西,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或斤。这里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因为售货员使用的台秤或杆秤,跟天平一样都属于杠杆类量具,只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另外,我们买一些东西往往关心的也是所含物质的多少。也就是关心质量的大小,况且公斤和斤也都是质量的单位,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 二、把重量直接定义为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如美国《PSSC物理》一书中规定:“一个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重量。”在中国,没有把重量直接定义为万有引力,但把重量当作万有引力在应用,仍是十分普遍的。比如说重力(即重量)充当人造卫星的向心力,又比如说,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它在地球上重量的六分之一;上述各用语中讲到的重量,实际上都是万有引力。 三、认为“重量就是重力”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册P10指出:“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也常常叫做重量”。全日制十年制高中物理课P11也指出:“重力就是重量。” 重量的最初概念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感受,手提物体,手会感到沉重;绳子下端系一物体,细绳会被拉直;两头支起的水平簿板,中间放上物体会变弯,该板弯得越厉害,说明板上的物体越重。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向下的沉重作用叫重量,苏联物理学家C·哈依金的《力》中就是这样定义重量的:“物体作用于相对地球静止的悬点或台上的力,叫做物体的重量。”这种讲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按这种讲法,重量作为一种力,属于接触力,是弹性力。而重力则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沿地球纬度平面,指向地轴,充当物体随地球自转所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属于非接触力,是场力。由此可见,重量和重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物体是受力者,而重量是作用在支持物上,物体是施力者。 重力是恒力,而重量是变力。在地球表面附近我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所受的重力G=mg是恒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还是作加速、减速运动,它所受到的重力之值是不变的,然而物体的重量是可以改变的,是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的变力。当物体向上或向下作加速运动时,物体的重量就会出现增大或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物体的“超重”或“失重”。当物体以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之值向下自由落下时,物体就会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重量为零。而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不会为零的。 总之,重量是弹性力,是物体所施的力的大小,是变力,可以为零,而重力是场力,是物体所受的力,是恒力(近似的),不能为零。重量和重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性质完全不同的力,由此可见,不能认为“重量就是重力。” 韩瀚创作诗歌诗歌原文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出处:《清明》1979年第2期 诗歌鉴赏这首诗很短,读后却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确是一首有“重量”的诗作。 诗贵精炼。这首短诗,极为浓缩,只有五行,二十七个字,可思想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歌唱了与“四人帮”作坚决斗争而英勇牺牲的张志新烈士。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几千字也难以写完。当时确也出现了不少诗歌,而此诗却独辟蹊径,另立新意,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开头两句,出语不凡:“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带血的头颅”,这是充溢着悲壮之情、使人颤栗的词语。它使人不由想起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凶残,想起张志新烈士自觉献身的英雄气概。“生命的天平”是衡量人的生命价值的天平,它将衡量出一个人的死,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如今,“带血的头颅”一放在天平上,就“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可见“带血的头颅”何等重,“苟活者”何等轻。强烈的反差,充分显示出张志新烈士与“苟活者”之间的生命价值的巨大差距。诗使用了“她把……”的句式,表现了“她”的主动,突出了烈士为真理而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诗既歌颂了伟大的张志新,也鞭挞了软弱的苟活者。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苟活者”既是指那些贪生怕死之徒,也包括了许多缺乏认识、不敢斗争的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了诗人在内,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深切体会此诗振聋发聩的意义。 诗贵创新。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那颗“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称斤论两,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生命的天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苟活者”一起放在天平的别一端,但诗却恰恰这样写了,因而给人一种新鲜感。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包含着情思而又高于生活真实的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鲜明的憎爱。 乍一看来,诗人的想象悖于常理,其实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来自于生活:为正义而牺牲者抛头颅、洒热血,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是十分崇敬和景仰的,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的心理确实存在着一架“生命的天平”,这架“天平”能够衡量历史上的“是”与“非”,伟大和卑鄙。 此诗通过这个巧妙的构思,将“虚”与“实”结合起来,从人们的意念中提炼出具体的形象,创造出精警而新奇的诗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