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下
释义

地名由来

旧时南京的别称,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人又筑白下城,故名。

历史沿革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

六朝

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南京(当时名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祯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而言。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这时的“白下”,不仅指白下县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县地域。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白下区大中桥)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废。此时,“白下”之名系指整个南京地区而言。

古白下桥即今大中桥,桥畔有白下寺,后称普济禅院。清朝时,曾于遗址上掘得旧匾额,上书“白下寺”,并有“谏议大夫寇准立”字样。桥旁又有白下亭,唐代为送往迎来,饮饯别之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在金陵时,写诗云:“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离金陵西去后,写有献从叔当涂宰李阳冰诗云:“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亦曾自半山园来此,写有歌咏白下桥风光的诗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明朝末年,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抗清兵败,在江西婺源被俘,解来南京,在白下桥畔就义。后人因改白下桥为大忠桥。年远日久,衍变为大中桥。还有一种说法:原有大桥、中桥各一,后两桥并为一桥,因称之为大中桥。

民国

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开辟城市干道,将横贯白下区东西的中正街拓宽,沿用古名“白下“,改名为白下路。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南京市第二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第二区人民政府改名为南京市白下区人民委员会。自此,原第二区定名为白下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