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红侧沟茧蜂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红侧沟茧蜂

拉丁学名: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g)

纲:昆虫纲

目:膜翅目

科:茧蜂科

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

寄主昆虫:棉铃虫、黄地老虎、小地老虎、银纹夜蛾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态特征

成虫:黑褐色.长3.50-4.20毫米。触角丝状,18节,深黑,长4.20-5毫米。中胸背板无盾级沟,侧板有斜纵沟。前翅其有3个肘室,第二室略小,三角形、径脉第一段与肘间横脉等长。后足径距短,约为第一跗节长度的1/3。茧浅绿色,较光滑,发亮,略似麦粒状,长5.2-6.0毫米。

生物学特性

(1)历期:平均温度在23.20℃时,卵至幼虫期的平均历期9.11天;蛹期7.24天;全世代共16.35天。在24-25℃时,卵至幼虫期7天,蛹期5.90天,全世代12.90天。在27.60-28.40℃时,卵至幼虫期6天;蛹期4.20天;全世代10.20天。在同一温度下,雌蜂历期比雄蜂短。

(2)年生活史:中红侧沟茧蜂在河北省保定地区,一年大致可发生7-8代。与棉铃虫发生相吻合,即每代棉铃虫发生期可发生2代蜂。越冬代一般于4月中、下旬羽化,第一、二代发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此时以麦田内的棉铃虫、粘虫和小地老虎为寄主。以后各代主要以棉田棉铃虫等为寄主。第三、四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第五、六代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七、八代发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此间第七代中的一部分幼虫形成越冬茧进入滞育,一部分幼虫仍结绿茧照常羽化产生第八代,该代幼虫完全产生越冬茧,滞育并越冬。中红侧沟茧蜂是以预蛹虫态在褐茧内以滞育状态越冬。

(3)繁殖与寿命:新羽化雌蜂经补充营养后与早期羽化的雄蜂进行交配。两性均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后,雌蜂发现适宜寄主后,即可在寄主身体前部产卵。对寄主龄期有一定选择性,以二龄期寄生率为最高。一头雌蜂平均可产子代蜂30头左右,最多40头以上。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0-27℃。对干燥的气候适应能力较强。

(4)寄生:已知在棉田内寄生棉铃虫、黄地老虎、小地老虎、银纹夜蛾。寄主受寄生后,短时间表现滞呆,此后继续爬行取食,4-5天后停食少动,体色变淡,体表干燥而无光泽,中部暗黑色,在强光下,可见寄蜂幼虫已移动到寄主中部。6-7天后寄蜂幼虫移至寄主第四、五对腹足之间,随后寄蜂幼虫从腹侧气门线处钻出体外,在附近结茧化蛹。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上午10时以前。

地理分布

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山西、陕西、江苏、新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2: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