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小鲵 |
释义 | 中国小鲵身长100毫米至150毫米,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状,淡黄色,缀有黑色星点。属两栖动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靠肺和湿润的皮肤交换空气呼吸,离开水面陆栖时不敢离水源太远,以苔藓或节肢动物幼虫为食。 中文学名:中国小鲵 界:动物界 纲:两栖动纲 亚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 基本情况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Guenther, 1889) 中国小鲵身长100毫米至150毫米,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状,淡黄色,缀有黑色星点。属两栖动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靠肺和湿润的皮肤交换空气呼吸,离开水面陆栖时不敢离水源太远,以苔藓或节肢动物幼虫为食。 据了解,1889年,一外国人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这种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上世纪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崇安、浙江温岭和湖南祁阳发现过“中国小鲵”,尔后便销声匿迹。由于濒临灭绝,1986年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国家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事实上,这种有3亿年历史、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时代,当年曾与恐龙“称兄道弟”的古老物种,历尽沧桑劫难能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2005年05月02日,在湖南省安仁县豪山乡发现了很多。 2007年12月9日,中国小鲵在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内的原始次森林一小溪岩缝中被发现。 2008年在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一个溶洞,当地村民发现过中国小鲵。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小鲵的判定有很多争议,最近发现一个新的说法,感觉这个说法比较切确,大家看看: 介绍瘰螈属(Paramesotriton):有尾目蝾螈科的1属。体长100~155毫 米。头部扁平,犁骨齿列“Ω”形。躯干圆柱状,四肢细弱而长。尾侧扁。皮肤粗糙。头侧有腺质棱脊,背正中有脊棱,背面瘰粒分散均匀,沿体两侧的略大而明显。腹面橘红色斑显著。中国现有3种:中国瘰螈,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尾斑瘰螈,分布于贵州东部,广西瘰螈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属动物栖息在植被茂密、环境潮湿的山区急流的回水荡内及其附近。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溪旁杂草丛中以及被腐叶遮盖的潮湿土穴、石缝内。以鞘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等多种昆虫为食。 中国瘰螈体色棕黑,背脊浅棕红色,腹面色深有橘红色斑,尾腹面橘红,雄螈尾侧无斑。尾斑瘰螈背面有3条土黄色纵纹,腹面色浅有深斑;雄螈尾侧有几个镶黑边的紫红斑;指、趾侧缘膜宽扁;4月产卵于溪流内,贴附在石缝间,有卵63~72粒。卵呈椭圆形。广西瘰螈体背面及两侧全为黑褐色;背嵴强烈隆起;尾扁薄而高;前肢短,前伸指端达眼眶后缘;生活于平缓流溪内,偶发出“哇、哇”叫声,曾发现胃内有蛾类、捕食蚯蚓等。 说法上述说法相当不确切,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是A.Gunth er依据A.E.Pratt在中国湖北宜昌采到的两号标本,于1889年描述的种。在描述中其他的姑且不论,有关体色的描述为“皮肤平滑;颈褶不显著。背面几为均一的角黑色,腹面浅褐色,散以暗斑。”在赵老师在英国不列颠自然博物馆看到的标本的描述也为“皮肤平滑”,瘰螈属背上的瘰粒就说明其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国小鲵,而且体色明显的谬误,也说明了瘰螈之于中国小鲵的明显区别。 现在网上发布的什么中国小鲵的照片啊,新闻啊,基本上都是无斑肥螈和东方蝾螈,而很多新闻基本上根本就没有经过真正的专家的鉴定,就盲目的发出来,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的中国小鲵很多,中国小鲵不需要保护的根源。 中国小鲵是中国特有种,特有种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独属于我国的宝贵财富,遑论其种群数量的多寡,都是应该保护的。 识别特征全长83~155 mm,尾短于头体长。背面为均匀一致的角黑色;腹面浅褐色,散以深色 斑。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眼背侧位,瞳孔圆形;鼻孔略近吻端,鼻间距略大于或等于眼间距;无唇褶,有喉褶;犁骨齿列呈"V"形,内外枝交角略超出内鼻孔前缘,内枝在后端靠近但不相连接。躯干粗短而略呈圆柱形,体侧肋沟10~12。四肢较长,贴体相向时指趾相遇,四指五趾,较平扁,游离无蹼,掌跖指趾均无角质鞘。尾基部略圆,往后侧扁,末端刀片状。 分布我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 湖南。 习性栖息于丘陵或低山。非繁殖季节营陆栖生活,平时多隐藏于潮湿疏松泥土、腐叶层或石块下方,常可从耕地下或腐枝烂叶中挖出。阴雨天或傍晚到地表活动,摄食蚯蚓、昆虫或其它节肢动物及其幼虫。在浙江萧山于11月底到翌年2月中旬产卵,在浙江义乌于1月初开始产卵,可延续到2、3月。产卵于水深几十厘米、多杂草的小水塘中,卵胶囊长150~170 mm,中部直径23~27 mm,成对卵胶囊以基端的柄粘附于水草或水下石块上,每条卵胶囊含卵33~66粒,卵径2.5~3 mm。孵化期40天左右,幼体有互相吞食现象。 估计数量Günther(1889年)依据Pratt在湖北宜昌采到的2号标本描记中国小鲵后,迄今未在湖北发现更多标本。Pope(1931年)报道在福建崇安采到一批幼体及8只刚完成变态的成体。张作干(1933年)报道在浙江温岭采到10尾成体及一批幼体。近年,蔡春抹(1985年)在浙江义乌采到27尾成体与一批幼体及在镇海采到一对卵胶囊;唐国起与张鸾笙等(1987年,1991年)在浙江萧山采到20余尾成体与一批幼体。总的看来,数量都不大。 致危因素及现状中国小鲵 自1889年根据宜昌标本描记中国小鲵以来,湖北省再未见有报道。虽然本世纪30年代把福建崇安与浙江温岭标本暂时定为中国小鲵,但仍有不同意见,如蔡春抹(1985年)曾将浙江义乌与镇海标本订为义乌小鲵。因此,中国小鲵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数量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即以现有资料来看,本种数量仍属稀有,加以近年人类活动扩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本种的栖息环境日渐缩小,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在也有人把它当做宠物在花鸟市场贩卖。 采取的保护措施①开展调查研究,弄清中国小鲵的分布范围、数量及其生物学与生态学,以为制订保护措施的依据。 ②建议湖北、浙江与福建三省将中国小鲵列为该省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3:发现有人在贩卖小鲵应报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