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襄子
释义

赵襄子(?-前425),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简介

赵襄子(~公元前475年),即赵毋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生年不详,卒于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引赵襄子的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一中爵位和尊称。由于他们当时晋出公的大臣,其爵位不能称公也不能称侯或者伯。后来的三家分晋通过向周威烈王讨封才可成公。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即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

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 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 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

晋定公 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谋取代国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 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门阀。

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 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

崛起之路

晋定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赵襄子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毋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知伯瑶取而代之。智瑶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知、韩、魏、赵四卿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晋卿。权力的膨胀,助长了知伯削弱韩、魏、赵三家势力,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他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韩、魏、赵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知伯意在强大自己,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委曲求全如数交出。而年轻气盛的赵襄子却不愿俯首帖耳任知氏摆布。加之他往日与知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知伯的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知伯见韩、魏两家拱手献他,而赵氏竟敢抗命,勃然大怒,遂自己亲做主帅,挟韩、魏出兵攻赵。

其实赵襄子与知伯早有宿怨。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瑶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毋恤率先领军攻城,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截了当地将赵毋恤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毋恤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毋恤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毋恤的脸上。毋恤的部下都要求他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毋恤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由是襄子恨透了知伯。眼下知伯又因挟地未成而战,欲灭赵氏,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晋阳之战

知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知伯借山洪来

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知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知氏,共分其地。最后,知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知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参见晋阳之战)。

心胸宽广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

宗法观念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相关事件及逸闻

豫让刺赵襄子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

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

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赵襄子学御

《韩非子》卷七中讲了一个赵襄子学御的故事: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的的大夫。有一回,他向当时晋国

有名的驭手王良学习驾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渐渐掌握了驾车技术,便迫不及待地要与王良进行比赛。

他俩连续进行了三场比赛。赵襄子一心要赢王良,每次比赛都更换马匹,可是结果每次还是都落在了王良的后面。比赛结束后,赵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我向你学驾车技术,可从比赛情况来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都传授给我呀!”

王良连忙说:“哪里是这样呢!我的技术确实是毫无保留地全部都奉献给了您,或是您不能恰当地运用它。驾车,最重要的是使马的身体安稳地套在车内,御手用心地去指挥和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这样才能跑得快走得远。可是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一心要超过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惟恐被我撵上。驾车比赛,总是有前有后的。您却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您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就是您落后的根本原因啊!”赵襄子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不由地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赵襄子在与王良比赛驾车的过程中,接连换了三次马,很显然,他在客观条件上超过了王良,可是仍然落在后面。王良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原因,他指出:“您把先后看得太重了。”应该说,这个分析是十分中肯的。

从这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抱着虚荣心,一心只想抢前占先、出人头地,是不可能全神贯注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浮躁作风,胜则骄傲,败则气馁。靠小聪明也能掌握一些本领,但往往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潜能全部发挥出来。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事业上做出显著的成绩,在工作上走在前面的人,大都是那些不图虚名、不图眼前利益、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人。

有些成功者看似一举成名,其实,哪里有那么简单?只不过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外人不知道罢了。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只知努力、不计结果的人。他们更注重做每一件事的过程和细节。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劳动,最终恰恰不容易得到好结果。这大约就是从赵襄子学御中得到的启示。

民间传说

从邢台市顺邢左公路西行四十余里,就到了邢台县的太子井村。为什么叫太子井呢?《邢台县志》说:“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猎于此,掘井得水。”

太子井村的河滩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铺的井台,条石砌的井帮,井深五丈有余。民间传说,这就是赵襄子当时留下的井。赵襄子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太子,封地在邢。一年夏天,他带人马来此处打猎,人困马乏,但这里荒山秃岭,异常干旱,到处找不到一点水,赵襄子只好对天长叹。正好这时西北天空乌云滚滚而来,电闪雷鸣下了一阵暴雨。人马饱饮一番,齐颂太子有灵。这时有人祈求太子为民赐水,他便向河滩射了一箭,说箭落处即有水。当地民众集资挖井,耗粮数千担,历时几年,经过千辛万苦,才掘成了这眼“淋漓日夜,获水数十担”的“太子井”。

这个故事是民间流传,正史不载,确否无可考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区用水的困难和人民对水的渴望。可是,千百年来太子井一带的干旱缺水问题,并没有解决。《邢台县志》记裁这里“独灌苦溉之资,日绝井养之利。”“视涓滴之水,不啻仙掌之露。”只有在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组织起来,修渠挖塘,低水高调,才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一部分农田也得到灌溉。这正是:堪笑太子成追忆,而今愚公方展眉!

开放分类:
战国历史人物赵国晋国
“赵襄子”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7次
最近更新:2012-04-21
创建者:vkle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caowei6580 

周子仪 

UFO保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