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腊平 |
释义 | 赵腊平,新闻记者,时政评论员,文学爱好者。湖南省邵东县人,1964年1月出生。笔名“小屋清风”。因家乡有条邵水,素有“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之美,故亦用笔名“邵水清”。 1986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来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编辑学及新闻学。尔后,在北京大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学院就读,主攻矿产资源战略。 先后在地质矿产部下属的地质出版社、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属的中国改革报社、民政部下属的公益时报社供职,当过编辑、记者,担任过副刊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执行总编辑等职。现居北京,在某报任副总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所撰文字多为时政评论、经济观察、资源战略思考;偶有诗歌、随笔、游记等作品问世。著作主要有:《聚焦中国矿业》、《投资股票技巧》、《漫话珠宝首饰》、《缔造珠宝首饰强国》等。 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把自己的思考凝结成思想,就要敢于忍受寂寞,忍受怀疑甚至打压。还要谨记,思想叩门的时候往往声音很轻,需要时刻做好迎接的准备。 一、赵腊平与他的《聚焦中国矿业》 原地质矿产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 林家能 赵腊平同志的深度报道作品选《聚焦中国矿业》即将出版,他请我为其新书做序,我欣然应允。 尽管我认识赵腊平同志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屡屡从报端看到他采写的矿业新闻,感觉他采写的新闻有点与众不同,视角独到,文笔犀利,知微见著,富有深度,对很多问题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较少华丽词藻,很是耐读。 后来听他自己介绍,他并非新闻科班出身,在大学主修的是经济管理,毕业后分配到地质出版社从事经济图书编辑工作。按他自己的话说,搞新闻报道与作编辑虽有相近处,但毕竟不同,自己只能算是“半路出家”。但凭着热爱,靠着勤奋,借着悟性,这个“半路出家”的新闻工作者硬是在新闻领域闯出了些名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报界,从副刊部一个小编辑做起,要闻部编辑、副刊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一直干到副总编辑,他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闻爱好者到行业资深记者和报纸管理者的奋斗历程。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众所周知,新闻行业是个政策性很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个号称“笔杆子”云集的地方,要求从业者具有厚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还是个艰苦且充满风险的行业,要求从业者不畏艰难险阻,敢打敢拼。历经十余年的洗礼,由“半路出家”到“熟能生巧”,赵腊平同志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不言而喻的。 有位诗人曾写过这么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从业新闻之后,赵腊平同志奋力弥补自己因“半路出家”而形成的某些新闻理论的缺陷,除如饥似渴地自学中西方新闻理论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到高校去进修,并登门向新华社、中新社等新闻界的老前辈虚心求教。同时,勤于笔耕始终伴随着他在新闻业务上的成长步伐,即使后来到了副总编辑的岗位,他也从来没有放弃亲自采写的任何机遇。 赵腊平同志曾先后在地质矿产部下属的地质出版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改革报》及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时报》工作过,这些从业经历无疑扩大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阅历,使他有可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来俯瞰矿业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 事实上,他进入国土资源新闻领域恰值我国矿业领域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亲历了矿业改革开放的成功和困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欢欣和阵痛……他以一个记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真实记述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矿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关注中国普通矿业职工的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再现矿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沧桑巨变: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到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选择;从矿业政策出台的背景,到普通矿工的反应;从矿业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再到普通矿工家庭的油米柴盐;从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到中国矿业的话语权;从地勘单位的改革实践到整个中国地勘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他的笔触很广,而且大多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话题。 事实上,从2004年调入他现在供职的报社迄今,赵腊平同志采写的有关矿业的深度报道,如《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矿产资源战略》、《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矿业热点》、《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深圳地质东山再起》、《山西煤炭新政》等长篇通讯便源源不断见诸报端,其敏锐的新闻触角频频跃然纸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不少作品为权威媒体及门户网站转播转载,成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矿业问题日益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敏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心怀忧患意识的新闻工作者,赵腊平同志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矿业政策,掌握世界矿业的风云变幻,在报道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注意处理正面宣传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不盲目跟风,从舆论导向上引导我国矿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身体力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 在新闻写作方式上,赵腊平同志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应当认真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包括西方新闻学中一切有用的东西,但是不必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应当鼓励在掌握新闻采写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主张新闻写作手法和风格多元化,不搞千篇一律,提倡向“新生代”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学习,创新新闻写作(这在他写的前言中可窥一斑)。可贵的是,他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凭心而论,现在会写文章的人不少,有的人把写文章当作通向仕途“敲门砖”,有的人写书则以“创收”为目的,更有人写书是为了身名鹊起,但赵腊平同志把这些看得很淡。年纪轻轻,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很不容易的。 众所周知,信息的多角度性特点,决定着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在相同新闻信息的报道中,不同传媒、不同的记者报道出来的往往会大相径庭:有的味如嚼蜡,成了过眼烟云;有的则韵味无穷,成为艺术精品。这本名为《聚焦中国矿业》的矿业深度报道选,是赵腊平同志近几年从事矿业新闻特别是深度报道的一个精品汇编,共收录了他的作品70余篇,扬扬30多万字,读之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主题深刻,内涵丰富,视野广阔,真情浓郁,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阅读新闻佳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学习和借鉴,从中吸收营养,帮助自己更好地采写新闻。优秀的新闻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从模仿到创新、从继承到超越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赵腊平同志的作品选中有不少深度报道的精品之作。许多看似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经作者认真解读,潜心挖掘,很快就发现了其闪光点,找到了受众的兴奋点。这是深度报道的魅力,也是作者吸取中西方各种深度报道理论中的精华,并成功运用于矿业新闻实践的范例。对于初学深度报道的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这种尝试无疑更具有借鉴与指导的作用。从这个层面上看,赵腊平同志的这本深度报道作品选不仅有较强的可读性、资料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然,新闻界的高手如林,赵腊平同志的这本新书也肯定不是写得最好的,他的书中肯定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纰漏甚至错误,然而,他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那份“位卑不敢忘报国”的社会责任感是难能可贵的,很值得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效仿。 赵腊平同志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作为他的“忘年交”,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保持他盎然的激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来。 是为序。 二、说说赵腊平的组诗《海南纪行》 臧志奇 缘于对海南有一些直接的感官上的映象,我便对赵腊平先生的《海南纪行》细细地看了,以便唤起一些记忆,同时再跟着此纪行的文笔期待呼吸一下经过椰子树梳理过的海风吹过来的气息。这是最为初步的想法,但随着一篇篇的阅读,我觉得透出这些随意而平和的字,就像是我自己又一次在这些风景中漫步,而且边上有一位很合适自己的旅友,不经意地娓叙一些让我会心的心得,这非常有别于导游喋喋不休的知识性的或者故事性的讲解,而且也有别于一个极为热心的朋友恨不能所看到的东西都指给我看,让我只能如他的照相机一般随着他的视线而去咔嚓咔嚓地眨眼。也就是说,我个人非常喜欢腊平先生这一组随意而平和的旅行文字。 纪行之一:《万泉河漂流》,缘于一首关于万泉河的歌在儿时的记忆中有了深刻的映象,而来到这里飘流,漂流的快乐自不待言说,“任清凉而温暖的河水/从头到脚直到脚/浇到沉闷多时的内心/一任郁闷长成快乐的蓝天 ”,这种快乐的本原在那里呢?“很想再成为一个无所顾忌的孩子/成为心灵可以自由翱翔的飞天/灵感轻装上阵的时侯/世界便都是鲜花绿荫”,这基本就是答案,不是硬找来的,不是硬给我们的。所以开头提到的儿时就记忆了有关这里的一首歌的闲笔,则显然非常的巧妙。 纪行之二:《热带植物园》,“这里是一本书/ 走进其中 休闲散步/一本有关热带植物的百科全书/ 会让你便不忍释卷”,给我们一个总体感觉就可以了,因为读者是随着文字来“休闲散步”的。既是散步,就要穿过一些空间,接下来我们穿过的是“浓淡相宜的中国画”和“一幅幅艳丽的西洋风景”,还是总体感觉基础上的模糊分类。就这么走着,“看到那些叫得上抑或/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花卉/你也许会突然省悟其实/芸芸众生茫茫人海/无论是春风一路/还是寄居一偶怀才难遇/为什么不把自己当成/这园中的没有名字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支花/某片树叶上的一颗露珠/甚至于某个角落的一掬泥土”。瞧吧,这就是“休闲散步”的好处,散步散出“平等心待一切物”的佛家境界来了,或者说散出庄子的“齐物”境界了。 纪行之三:《蜈支洲岛》,这么一个海南岛之外的一个小岛,地理位置上的孤单,当然也让诗人有所感慨,虽字里行间未着一字由此及彼地点到台湾岛这个让我们国人觉得心理位置上很孤单的岛屿,但读过之后,那份情感会很自然地由此及彼的,我的跟贴小诗《雨花石一般精美的小岛》记录的就是阅读腊平先生这首诗的心情。一首诗的阅后,让人欲罢不能,非再落指敲下一些感受不可,那被阅的这首诗就无疑应当是一首动人的好诗。 纪行之四:《博螯论坛会址》,这是一个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地方,“一个开会的地方/你说它能不能算作风景”,可是通过简单的自然环境的环顾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论坛很是诱人/让地球上不同的肤色/ 不同种族以及/不同的信仰和语言/在此水乳交融/ 繁殖出一行茁壮的树苗/ 它的名字叫发展与和平”。而且,由此还看到了我们祖国的胸怀,“来了就是客人/哪怕对这片土地/你也曾心存芥蒂甚至敌意/闻过这里的风/踩过这里的沙滩/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盛情/你才会读懂/读懂这个国家血液里/流淌的宽厚和激情/ 这个民族崛起的梦”。 纪行之五:《天涯海角》,这是一个谁都知道的词语,缘于这个词所起的地名,这个地方,又引起了多少人对这个地方的感慨,而腊平先生对这个地方却以一颗“平常心”去谈一些看法,“为何要挣脱那/千古难眠/充满温情的一颗凡心/有谁/能抵挡那/滚滚而来的一世红尘”,在这样一个地方,以这样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一些事,这种不经意间的散步所得,真的就很接近大味至淡,而让人们由此看开了很多的事情。 纪行之六:《琼岛》,应当是这组纪行诗的总结了,即便是总结,那也是“休闲散步”式的谈话,“如果你厌倦了积雪/厌倦了凛冽的北风/以及路边大树上/那些枯燥乏味的枝条/那么请你到琼岛来”,然后随意地指点着那些“绿草、海水、沙滩/和数也数不清楚的热带植物”,并没有刻意地去描写它们,而且还是告诉我们一个总体的印象,它们“有如姑娘的衣裳/一年四际翻来覆去/不变的却是娇嫩的容颜”,这就是“琼岛”。不过这么随意地指点了一下那些美妙的风景之后,腊平先生好象仿佛微笑着对我们不经意地补充了一句,“旅游的意义在于/你厌倦了你家乡的山水/抑或城市的风景/远处总是一片希望/没有涉足的陌生地方/总是一种诱惑//抵到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本/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正是别人的故地/而别人眼里的风景/正是你离别的家园”。这些友好而善良的提醒的表达方式,虽然显然还是那么的自然与随和,但又是多么的深刻啊和富有生活的启示啊。 随着赏阅纪行到尾篇,我觉得腊平先生的旅行激情与平和心境在文字上穿插的很好,一些不经意间的体会是那么的自然而且透彻。所以我说,腊平先生的《海南纪行》有此所得不虚此行。而且我们随着这些文字的“休闲散步”,同样有此所获也不虚此阅。 2008.11.24日午间 (原文发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文学评论”栏目 ) 三、仗剑万里英雄 ------读赵腊平先生的诗作《天涯海角》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作家 臧志奇 “天涯海角”那个地方,俺不敢去,太远,俺怕掉下去。掉到哪里去呢,当然是掉到天与海以外的未知的地方去,所以俺亲自害怕。 当然这是玩笑话。俺们大中国的在海之南的海南岛之南的那里,有一个地方,就名之曰“天涯海角”,立在那里面朝大海,定然是要有些个天高地远不一般般的感受,若是仕途落泊而发配到这一带,那也真个比时下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的官员们所自我描述的“边缘化”一词那样包含着更多的太多太多的辛酸了吧,若是俺在古代被发配到这里,俺一定会亲自唏嘘的,好生可怜。 这样一个地方,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当然就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胜景了。但是胜景归胜景,并不妨碍文人墨客在此抚今追昔发生诸多相关的感叹。在俺的映象当中,与“天涯海角”那个地方有关的诗文俺还是看过一些的,但都记不太确切了,好象一般都不外乎由感叹沦落之苦而感叹世间不公,或者把自己的孤寂感觉发挥到极致而希望在此洁身自好、独处一生,等等。此正如腊平先生《海南纪行》组诗中的一首《天涯海角》小诗的前两节所述: 站在高高的花岗岩上 你尽可以大声发问 为什么人生的际遇 会有如此的不同 有时候竟然会天壤之别 其实铜镜中的历史 就像这大海的波涛 一页一页翻过去的 无非就是得意抑或 流放到这荒无人烟 天涯海角 无人问津 腊平先生这里好象用的是长焦的照相镜头一样,一下子把眼前的景物调整到“铜镜中的历史”里去了,递给那位“站在高高的花岗岩上/你尽可以大声发问”的人,让他看到“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页一页翻过去的/无非就是得意抑或/流放到这芒无人烟/天涯海角,无人问津”,所以,俺们要对那位“大声发问”的人说一声:你所感叹的“为什么人生的际遇/会有如此的不同/有时竟然会有天壤之别”,这话问的对,但这很正常,哈哈,用俺的话来理解腊平先生的潜台词呢,即是“古往今来无非如此嘛,有甚为什么不为什么的”。——这是宏观地回溯历史的探究结果。 而接下来,俺们看看腊平先生这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看法是什么: 有了仕途 才有落寞 因了情意 故有断肠 除非你心灰意冷 除非你万念俱尽 为何要挣脱那 千古难眠 充满温情的一颗凡心 有谁又能抵挡那 滚滚而来的一世红尘 意思应当是很清楚的,即人们“为何要挣脱那/千古难眠/充满温暖的一颗凡心”?此语虽然没有经过特别的艺术化处理而貌似极为不经意地随口而来的话语,却应当说是道透了人间以腾达和沦落为代表的万象之根源。看到这里,俺就要亲自对那声“大声发问”的人插话了:你虽然“站在高高的花岗岩石上”,那只不过是物象之高,你还没有跳开自己看自己嘛,下来下来,把那块“高高的花岗岩石”让出来让俺立上去看看。 俺这亲自立上去一看呢,哇,刘江先生对腊平先生此诗的编后即题小诗,一语道破天机嘛:“海角有青天,何叹仕途落寞?天涯思扶波,仗剑万里英雄!”,青天之下的平常心,无处不在,即便发配到那里,又能怎的,依然不改英雄本色也。如果让俺画蛇添足般地再说一句呢,则是“凡心甚温暖,处处皆依然”。 唉,真个是:“腊平先生抛美玉,俺们随后拣诗句,诗文内涵闪火花,何用捻断数根须”! 2008.11.17日午间 四、 心怀一份不变的理想 ------公益时报原执行总编辑赵腊平谈公益事业 《 公益时报》记者 蔡 卓 我骨子里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报人,属于文人类型的人,作为报社的老总,“做好报道”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进入《公益时报》之前,我在《中国改革报》任总编室主任,那是个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个机构很健全的地方,总编室就有40多个人。后来朋友介绍我到《公益时报》,和刘京社长几次谈话之后,在办报的思路上,我们达成了某种共识。刘京对我的知识面比较广,尤其对我是学经济的比较看好。而我也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锻炼自己,丰富自己,这是我来到公益时报的初衷。 对于报纸的方向和读者群,我曾仔细琢磨过。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还不是很发达,决定了《公益时报》这样的报纸定位很难,是一个很需要探索和大胆尝试的报纸。它可以走《南方周末》的路线,也可以紧贴机构做成民间类的大众媒体。其实它还可以走另外一条新的路子——那就是以轻松、愉快、大方、活泼的方式来报道公益,这也是我对《公益时报》自始至终的期望。从刚刚认识这张报纸一直到现在离开了多年,这种理念从没改变过。可惜在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下,我没有机会进行这种尝试和摸索。 我认为,《公益时报》不应该太沉重和严肃,也不需要太学究气,它应是一张面带微笑贴近大众、适合普通人阅读的报纸,能让读者在茶余饭后非常开心地阅读。记者编辑们做这张报纸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开那些敏感的政治和沉重的话题,以一种很轻松很美好的心境把公益当成一种娱乐来描述,来报道,积极地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弘扬人性善良的方面,让公益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尚,潜移默化地把公益的概念传递开来,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润物细无声地去感化别人。当大家都觉得公益是件很快乐很好玩的事情的时候,那么《公益时报》就算成功了。 我也一直以为,应当把《公益时报》办成一张富人看的报纸,而不应该单纯地考虑某些专家或学者的偏好。它应当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把社会责任感灌输给富人,让他们意识到富裕了之后理应多给穷人一些帮助和支持。中国有强大的政府公益,但是民间的草根的公益却太薄弱,应该让企业多加入进来,包括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当然,愿望总归是美好的,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我们国家,当某个富人为公益捐了钱,媒体一经披露之后,方方面面就会争着去“宰”他;另外,政策也不宽松,富人为公益捐了钱,也没有多少免税。而在这方面,国外的富人更受法律的保护。 如果说遗憾的话,我在《公益时报》工作的时间很短,经历也很肤浅,对这个报纸才刚刚理清了个头绪。但这是我编辑生涯中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不仅让我懂得了如何去运作一张报纸。也让我结识了很多领导,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很多很有才华的编辑和记者。 另外,这段经历尤其是后阶段的一些社会调研和采访,让我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改变。我曾有幸和民政系统的同志一起参观敬老院、福利院,那里的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艰难,我了解到这个社会还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需要温暖和关爱,需要我们搀扶。记得有一次,我跟随贵州铜仁地区民政部门的同志去看望街道里的一个孤寡老人,还没进他的屋子,先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味道,家里四壁如洗。他病了,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躺在一张破床上,盖着一床到处是窟窿的烂被子。。。。。。那时我意识到,我们社会上很多的“送温暖”只是送送就了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走了后,不知道还有多少漫长的孤独、寂寞、饥饿和病痛在等着他。当时我不知道说什么,就把身上带的200块钱全掏给老人家了。 中国很多人有钱了,可以花天酒地,可还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公益时报》可以为穷人和富人搭一座桥梁,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富人了解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的现状。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厢情愿,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能干些什么,然后弄清楚老百姓是怎么想的,富人是怎么想的,在这几者中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实现崇高的理想和心愿。当然,报纸自身也要生存,也需要钱,但“功夫在诗外”。这也是我在位期间未能完成的愿望。这两年你们做的“慈善家排行榜”等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是经营的方向,是诗外的功夫。类似的活动可以更多地开展下去。 最后我想说,《公益时报》成立五年了,刘京社长和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怀着非常善良的愿望在努力着,付出了很多,走得也很艰难。中国需要这样一张报纸,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心怀一份不变的理想和执著,事业总有一天会成功。在公益时报》五周岁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她幸福、快乐、青春永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