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佐汉 |
释义 | 张佐汉,男,宁夏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一队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卒于2001年,享年91岁。张佐汉生在枸杞之乡,长在枸杞之乡,一生与枸杞结下了不解之缘。张佐汉爱枸杞,是用整个身心去爱,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喜欢枸杞这东西。”他一生执著枸杞,注重新品种栽培,呕心沥血,为发展枸杞传经送宝,不辞辛苦。枸杞也使张佐汉一生荣誉非凡。 张佐汉一生执著枸杞可从中宁枸杞的兴衰说起。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销路阻塞,客户断绝,价格下跌,中宁枸杞每斤两角钱都卖不出去。舟塔乡是中宁枸杞的主要产区,绝大多数农户都有枸杞园,卖不出去怎么办?茨农们拿枸杞喂猪。于是,大片茨园被挖,张佐汉劝说、阻拦,但不顶用。茨农们一年盼的就是枸杞红,果子卖不出去,变不成钱,还要贴本,咋养家糊口?大片枸杞园变成了粮食田,张佐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他的茨园不但一棵枸杞树没挖,还花钱从别人手里买了370根好品种的枸杞条子栽到了自己园子里。他没有说多余的话,心里的想法是:茨园挖完了,还叫啥枸杞之乡?现在毁光了,想再栽的时候,哪里去找这些好品种的茨苗? 土地承包时期,中宁枸杞又一次受到严峻的考验。由于周边市县乃至外省区枸杞产业的发展,原来中宁县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而且一些质量不好的外地枸杞冒充中宁枸杞充斥市场,败坏了中宁枸杞的名声,中宁枸杞的销售和出口量大幅度下降,价格严重下跌,加上当时西瓜能赚钱,不少茨农又挖掉枸杞改种西瓜。好在这次有一部分人听了张佐汉的劝告,一些好品种保留了下来,为后来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品种保证。 品种更新换代是中宁枸杞不断发展的关键。张佐汉为品种改良,做出了实质贡献。就他的大麻叶而言,栽种近半个世纪,在中宁枸杞产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占重要地位。说起大麻叶品种,还有一段故事。在邻村贾定国的茨园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枸杞,它结的是长圆果子,比一般枸杞要大,且颜色猩红发亮,比一般枸杞好看,张佐汉发现后摘一颗尝尝,肉厚味甜,比一般枸杞要甜得多。他很想种上这种枸杞并大面积发展,可是贾定国不肯传给别人。张佐汉多次去交涉,甚至恳求卖给自己点枸杞条子,均被拒绝。贾定国有个朋友叫郝双喜,知道这事后,就偷偷地从贾定国的茨园里挖走了两棵,培育了茨条,并把此事告诉了张佐汉。张佐汉立马备了酒菜宴请郝双喜,协商后从郝双喜那里买了一百多棵。张佐汉栽上这些茨条后精心管理、培育,逐步形成了大麻叶优良品种,并给亲戚、朋友送茨条扩大栽种面积。不久,大麻叶枸杞形成了气候,以其优良的品质受到茨农和客商们的喜爱。张佐汉的大麻叶枸杞发展了起来。 张佐汉从小长在茨园,14岁开始学习培育枸杞,16岁就拿起了剪子开始修剪。他虚心好学,不懂就问,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育苗、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他把修剪经验编成一首歌谣: 打横不打顺,膛里要抽空; 密处行疏间,稀处留油条; 短切着地枝,旧梢换新梢; 去掉针剌枝,勤剪保树形。 张佐汉从不保守自己的经验,只要有人上门求教,他都尽心尽力讲解,并且示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县上、乡村里召开的枸杞传经送宝会议上,他每次都认真讲述自己如何育苗、修剪、整形、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经验。张佐汉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所有栽种枸杞的乡村。不仅本县,一些外省区的人员也来求贤拜师。张佐汉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从不推诿。1956年,张佐汉两次到甘肃省靖远县五大坪农场帮助培育枸杞。农场育了几亩枸杞苗,因地干水少,苗出不来,张佐汉住了3个月,采用浇水催苗的办法,苗出来了。第二年,这个农场又派了20多个人,在张佐汉家里住了两个月,学技术、学经验。后来,张佐汉又帮助他们栽种枸杞1万亩,张佐汉还分别去定边、安边、榆林、新疆、黑龙江等地传经送宝。 后来,宁夏农科院的技术员秦国峰在舟塔乡上桥村一队蹲点,拜张佐汉为师,干中学,学中干,摸清了枸杞的品种和栽培技术。60年代,秦国峰请张佐汉到芦花台园林场去帮助栽植枸杞,5年时间共栽植3850亩,年产量4万余斤。秦国峰经常请教张佐汉,在他身边实践、研究,写了许多论文,出版了《枸杞》一书,不少内容是张佐汉的经验总结。 张佐汉一生执著种植枸杞,枸杞也使张佐汉声名远扬。1952年,宁夏省人民政府奖给他“爱国丰产”奖章一枚;1958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奖给他“农水牧先进生产者”奖章一枚;1981年,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发展经济先进工作者”奖状;1988年,自治区授予他“老有所为精英”奖;1999年,他在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榜上有名。从1984年以来,张佐汉先后荣获中宁县委、县政府,吴忠市委、市政府“枸杞生产”、“经济开发”、“两个文明”、“发展多种经营先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模范专业户”、“劳动模范”等多种奖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