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拔萃男书院 |
释义 | 拔萃男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成立于1869年,设有中学部以及小学部(2004年建成,全称为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地址位于九龙何文田亚皆老街,是一所全日制只收男生的学校。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成绩骄人,是一所传统名校。 简介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9年,旧名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港岛般咸道(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926年迁至九龙亚皆老街现址。迁校初期,曾短暂借用今旺角警署之地(1927年)。由于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加上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故此被香港市民视为传统名校之一。创校至今,历任九位校长。 拔萃男书院创立初期为私校。1878年开始,接受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School of Grant-in-aid Scheme)。回归后,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定,为减少所受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校名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港府1878年《辕门报》﹙Government Gazette﹚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十九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今日已难确考。191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30年代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社堂1922年,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比赛。所有的学生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校长1949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Henry Sykes)深受爱戴,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60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现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奖学金的设置。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 第一建校期1860年,维多利亚教区(Diocese of Victoria)施美夫会督夫人(Lady L. Smith)与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隶属于圣公会的女子学校――“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由罗便臣总督夫人(Lady Robinson)担任赞助人。根据法规,创校宗旨在“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会于般咸道购入一块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学、寄宿及校内一切活动都在这座校舍进行。 不久,该校引致社会非议,陷入了经济困境。视学官欧德理博士(Dr. E. J. Eitel)于致辅政司史钊活(Frederick Stewart)函中如是说:“1865年,当发现几乎每个在那里学过英文的女学生离校后都成为涉外婚妇,这所学校只好被迫暂停。”学校未几重开,更名为“教区女子学校”(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经济环境丝毫未有改善。非仅如此,当时的华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区第二任会督柯尔福(Bishop R. Alford)要求直接掌管该校。这标志着“第一建校期”的终结。 第二建校期十九世纪1869年1月30日,柯尔福会督发出一份呼吁函,不久获得一笔丰厚的捐款。当年9月,“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创立。新校招生的对象包括了英裔、华裔、欧亚混血儿以及其他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新校不仅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条件,更旨在以英国国教教义为本,引导他们建立基督诚信和勤俭生活的观念。 1870年7月,英军学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W. M. B. Arthur)获委任为校长,雅瑟夫人担任女舍监(Matron)。1878年,该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划入津贴学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请辞后,校董会决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决定遭到更改,该校计划转型为一所男校,不复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助理校长俾士(G. H. Piercy)成为新校长。俾士注重学业成绩,该校学生在剑桥及牛津本地升学试(Cambridge and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中表现优异。 1891年,该校更名为“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庆。1892年,所有在读女生转入庄士东女士(Ms. Johnstone)创立的菲莉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协恩中学前身),拔萃书室成为一所男校。1899年,拔萃女书室于般含道玫瑰村(Rose Villas)开幕,荷嘉女士(Ms. R. Hawker)担任首席教师。 二十世纪前期1902年,拔萃书室易名为“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继任者费瑟士东牧师(Rev. W. T. Featherstone)引入学生长(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讲日(Speech Day)等制度。费氏还计划将校舍由般含道迁往旺角的一处山头。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军征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协助完成了最后工段。1930年,费瑟士东牧师因故辞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拔萃男书院显示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团”在当时校长舒展牧师(Rev. C. B. R. Sargent)的俞允下成立。团员奔走港九,为国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长葛宾(G. A. Goodban)委任一日籍台湾学生为首席学生长,甚至导致集体罢课。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葛宾及大部分教职员皆遭遣往集中营,校舍改为日军医院之用。 战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终结。同年11月,占据校舍的最后一批日军被俘。校舍在英军视察、清理后,由资深教师杨俊成(J. L. Youngsaye)于1946年3月21日负责接收。校长之职先后由张奥伟(O. V. Cheung)与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宾休假完毕,由英国返港。随后的圣诞假期中,学校开始大幅度维修。1949年,设立俾士挑战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长命名。1950年代初,学校计划增建体育馆、美术室、科学翼等设施。 1955年,葛宾先生宣布离职,施玉麒牧师(Canon G. S. Zimmern)接任校长。作为首位担任校长的本地校友,施牧师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牧师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 1961年,在职教师郭慎墀(Mr. S. J. Lowcock)担任校长,学校进入田径运动兴盛期。郭氏重组行政机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师。1969年,拔萃小学(Diocesan Preparatory School)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请辞,资深教师黎泽伦继任,是该校之首位华人校长。该校于体育、音乐、朗诵、辩论、戏剧等比赛中屡获殊荣,课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语言实验室、示范室得以设立,全校实施电脑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张灼祥接任校长。 2011年9月1日,校监徐赞生主教在学生开学礼早会上宣布,现任校长张灼祥将于下学年提早退休,结束其十二年(2000 - 2012)的校长任期。 校园刊物拔萃男书院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名为《集思》(英文名称为《Steps》,意指阶梯,取名自校园来往太子道的长楼梯),由校内一个全由学生担任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并于每年6月尾出版。校方每年亦会出版一本写满校务资料的《学校行事录》(School Calendar)供学生使用,由同是由学生主理的印务部门(Publication Department)负责。另外,自从2000年校长由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张灼祥先生上任,校方大力推动学校的写作文化,鼓励同学多写作,因而该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学生文集,分别名为《击壤》和《Inspiration》,至今已经出版了9集共18本文集。学校的领袖生和学生议会每年也不定期的出版校报,其中领袖生出版的名为《粹闻》(英文版名为《Not Rigmarole》),而学生议会出版的则名为《鼎新》。 历任校长校长 英文姓名 任期 1. 雅瑟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1870 - 1878 2. 俾士 George H. PIERCY 1878 - 1918 3. 费瑟士东 Rev. William T. FEATHERSTONE 1918 - 1931 派纳 Henry du Toit PYNER 1931 - 1932,代理 4. 舒展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 SARGENT 1932 - 1938 5. 葛宾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38 - 1941 沦陷时期 1941 - 1945 张奥伟 Oswald Victor CHEUNG 1946,代理 孟克士 Benjamin John MONKS 1946,代理 5. 葛宾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46 - 1955 孟克士 Benjamin John MONKS 1955,代理 6. 施玉麒 Rev. George Samuel ZIMMERN 7. 郭慎墀 Sidney James LOWCOCK 1961 - 1983 8. 黎泽伦 Jacland LAI 1983 - 2000 9. 张灼祥 Terence CHANG 2000 - 2012 著名校友政界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883年9月入学,短暂就读) 施炳光(Andrew Zimmern)︰清廷驻朝鲜钦差协理 罗旭和(Robert Kotewall):香港第一位华人官守太平绅士、香港实业家 胡兴德:香港政府视学官 苏耀祖︰前运输署署长、前市政总署署长、前文康广播司 杨启彦:前库务司、前运输司、前九广铁路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梁展文:前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屋宇署署长 鲍文(H. T. Barma):前运输司 郭惠阶:前工务司 田北俊: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前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前自由党主席 罗智光: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常任秘书长 梁宝荣: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陈维安:教育局副局长 汤显明:廉政专员 范鸿龄: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前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中六至中七就读) 叶维义:行政会议成员、惠理基金创办人之一、新昌营造集团执行主席 何志平:前民政事务局局长、前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眼科)讲座教授 法律界施玉麒(George Zimmern):资深大律师、圣约翰座堂牧师、拔萃男书院第六任校长 谭雅士︰香港早期律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裁判司、保良局主席、港大校董 关祖尧:香港著名法官,御用大律师、前行政局首席议员 施文(Archibald Zimmern)︰香港最高法院原讼庭按察司 张奥伟: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前立法局议员、前行政局议员 简悦强:香港资深大律师,东亚银行前主席、前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议员 列显伦(Henry Litton):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 彭键基:香港高等法院原讼庭法官、前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 罗正威(Robert G. Kotewall):香港资深大律师 冯华健:香港资深大律师、前律政专员、前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 何猷广:美国执业律师、何东爵士曾孙 翟绍唐:香港资深大律师、投诉警方独立监察委员会(警监会)主席 莫树联: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邓尔邦:香港大律师、前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 工商界陈启明(George Tyson):香港华商总会主席,香港大有银行总裁(20世纪初) 侯维廉(William Howard):登巴洋行及和记黄埔总裁(20世纪初) 黄靖猷:香港金城银行总经理(20世纪初) 施灿光(Adolph Zimmern)︰又名施遇文,香港联合交易所前主席 黄金福:香港九龙仓总经理(20世纪初) 施玉荣(Francis Zimmern)︰香港联合交易所前主席 林建名:商人,丽新集团董事 张宇人:立法会议员(饮食界)、自由党副主席 田北辰:前九铁公司主席,制衣商人、新民党副主席 何柱国:商人,星岛新闻集团主席 洪丕正:渣打银行(香港)行政总裁 霍建宁: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何定国:香港富豪何英杰后代;加拿大温哥华华人企业家 方志伟:香港总商会总裁,前保安局副局长 许浩明:前港交所副主席及董事学会主席 王守业:大新金融集团主席 许坤华:香港企业家,十友控股创办人之一 李卓民:前甘泉航空主席 教育界陈荣捷:著名哲学家 陈培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家 郭慎墀(James Lowcock):拔萃男书院第七任校长、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副赞助人、香港学界体育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谭尚渭:前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卢景文:香港演艺学院校长、香港理工学院副院长、香港艺术中心教授,被誉为“香港歌剧之父” 黄兆杰: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冯以浤: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校史编纂者 黎泽伦:拔萃男书院第八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始者之一暨荣誉院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执行委员、廉政公署顾问委员 夏永豪:圣保罗书院第10任校长、前立法局议员 张明瑞: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荣誉教授、有“世界人工细胞之父”之称,因研究“人工血液”而获得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郑耀宗:香港大学前任校长 廖柏伟: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 张灼祥:现任拔萃男书院校长(第九任),作家 钟庭耀:香港大学民意研究部主任 崔康常:恒生管理学院校长 黎文狄(Eric Wilfred Ryder):台湾著名电视/广告导演,作曲人,香港商壹传媒动画有限公司 美术总监, 意念关连有限公司 总裁,数位内容学院 业师 / 顾问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庆恩:音乐家,香港大学音乐系主任 陈双幸: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副教授 陈炜舜:文史研究者,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副教授 梁伟贤:前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 陈衍昌 : 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宗教界莫礼士(Rev. Basil Moraes)︰筲箕湾圣马可学校牧师 佘氏(Rev. Guy Shea)︰圣约翰大教堂牧师 奇勒里(Rev. Denman Crary),旺角基督显现堂牧师 汤显森︰圣约瑟堂主任牧师 范晋豪︰圣多马堂主任牧师 医学界关景良︰孙中山学友、养和医院创办人 李树芬:著名外科医生、同盟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卫生部长兼临时总统府医事顾问、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执业医师 李心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现任院长 黎青龙: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 李登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 建筑界修斐(Frederick Southey):建筑师,九广铁路港段及毕架山隧道设计师 冼佐之(George A.V. Hall):香港早期知名设计建筑师 叶葆定:知名工程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学院名誉教授 谭天放:工程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环广场设计者 体育界许威廉(William Hill):运动员,曾参加1964年东京奥运会 余锦基:商人,前公益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前香港足球总会主席 高威林:香港田径总会主席 蓝三(Roy Lamsam):板球运动员,“香港女飞鱼”伍劭斌之弟 邓汉升:田径运动员,男子110米栏及400米栏香港纪录保持者,首位获得玫瑰碗最佳男运动员的转校生(1994-95年转校入拔萃). 陈俊乐:足球运动员,英格兰冠军联赛球队彼德堡青年军成员 传媒界沈鉴治:经济学家、导演,前《信报》总编辑 陈达维:记者,编辑,评论员,前《南华早报》外事组及中国组编辑主任,在促成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刘家杰:香港著名英语教师,前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报道员,现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尊子:著名政治漫画家 廖忠平:头条日报采访主任,前香港无线及亚洲电视著名粤语新闻主播、港铁公司公关及东方日报社长 李臻 :香港now新闻台首席主播 黄永 :香港商业电台策划总监及商业一台台长,原名黄伯康 吕秉权:香港有线新闻中国组记者 泰山:原名曾匡民,商业电台DJ 方东升: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 苏敬恒:前香港无线新闻港闻组,中国组高级记者,现转职香港电台 吕荣淳:前香港有线新闻主播 彭超慈:香港无线新闻记者 Dr. Tim:原名张惠贤,商台《杏林茶》节目主持 李国能(唱片骑师):前香港新城电台DJ,现任潮音乐A & R Manager 陶俊民:前香港无线新闻财经主播,现为有线新闻财经组高级记者 文娱界林子祥:歌手、演员 邓梓峰:电视节目司仪 罗启锐:著名导演及编剧,作品包括《岁月神偷》、《七小福》和《秋天的童话》等 王贤志:电视节目司仪,现从商。 林慕德:作曲家 杜汶泽:原名吴卓彰,演员 李传韵:小提琴家 伍乐城:香港著名音乐监制,作曲人 于逸尧:作曲人、编曲人 Vivek Mahbubani︰栋笃笑艺人 文峰:美国好莱坞亚裔男演员 李霖恩:无线电视男艺员 黄家正:2009年第46届金马奖获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及最佳音效的电影《音乐人生》中的主题人物 陈宇琛:无线电视男艺员 胡鸿钧:超级巨声2亚军 黄庆尧 : 亚洲星光大道2第6名、最佳舞台魅力大奖得主 雷柏熹:音乐监制、作曲人、编曲人 刘健:青年作家、十二万分之七的心事作者 梁靖琛:青年作家、十二万分之七的心事作者 黄桦: 著名补习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