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黄镇
释义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张黄镇

①张黄镇:位于钦州市东南部,濒临粤港澳,素有合浦中区、浦北南大门之称,是国家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②张黄镇:地处鱼台、微山、任城三县区交界处,东濒微山湖,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人口3.2万,辖28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济宁鹿洼煤矿和临沂军城煤矿坐落境内。

一、基本简介

张黄镇位于钦州市东南部,南濒北部湾,东临粤港澳,地处华中、华南与东盟的出海要道,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和《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定位的区域中小城市,国家级重点建制镇,北部湾经济区四级城市建设区,北部湾加工制造业重点配套产业基地,钦州市具有县区功能的两个综合型重点镇之一,浦北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11年末全镇总人口12万,通行钦廉粤语、廉州话、客家话。

二、地理交通

张黄镇南跟泉水镇相连,东与安石镇交界,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龙门镇、白石水镇为邻,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张黄江冲积平原、盘地遍布全镇,多小丘陵,土壤为红壤、细沙土和黑土,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西北部是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东北部有合浦水库(越州天湖旅游景区)。

张黄镇交通条件非常优越,是国道209线、省道217线、浦北至铁山港二级公路的交汇点,规划在建的还有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钦州港至张黄、灵山武利至张黄、博白东平至张黄、张黄至合浦曲樟(铁路货运站)等二级公路,周边城镇三级水泥公路贯穿全镇,境内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张黄城区距浦北县城40公里、合浦县城50公里、北海市区78公里、钦州市区125公里、灵山县城68公里、防城港175公里、南宁市230公里,距合浦至湛江高速公路入口40公里,距北海福成机场65公里,距铁山港60公里,东南距湛江港198公里。张黄汽车站每天有班车到北海、合浦、浦北、钦州、防城港、湛江、灵山、南宁、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珠海、玉林、贵港、柳州等地。

三、发展定位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当地政府确定了张黄城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张黄镇以工业发展为主,带动商贸和服务业发展,集工农贸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工业强镇。”争取到2020年城区规划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全镇人口达到15—2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0万人以上(含东方农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省级A类产业园区张黄工业园区启动于2006年5月,园区交通方便利;距 浦北县工业集中区示意图铁山港60公里,距钦州港120公里、北海港90公里,距沿海高速十字路出口35公里。张黄工业园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位于张黄镇东南向,产业布局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物流中心区。张黄工业园区自启动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通过加强土地资本运作,加大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快园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园区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标准厂房已动工建设,首期已交付使用,后期的工程在建设中。

张黄工业园区在巩固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近年来不断进造纸、冶金、电子、轻工食品、高新技术、物流交通、纺织服装等产业,正迈向北部湾加工制造业的重点配套产业基地。张黄工业园“五金城”项目,占地32公顷,总投资38400万元。主要生产家电、机械的部件,配件、五金零件的一条龙生产线。

中共钦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晓钦曾莅临张黄镇调研时指出,必须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给张黄镇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张黄镇地处玉林通往北海交通要道的优势、与合浦相邻的地域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引进各方外商,继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争取多引进相关产业、大型实力企业落户张黄,加快推进张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点镇重点发展、率先发展。

四、历史沿革

张黄镇一直称“镇”,未设过乡,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廉州湾和张黄江的旅客住宿餐饮,此后各地商人迁入,集市渐大,因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故此得名。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合浦郡治由徐闻(今广东海康)迁至合浦县张黄南部的旧州(今属泉水镇),辖境粤西、钦廉、玉林、海南岛。至南朝初期,张黄历属广州地。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设越州郡,立于张黄东南20公里的仰天窝,刺史为陈霸先叔伯陈伯绍。越州郡管辖东至茂名、南至今徐闻、西至灵山、北至容县之广大地域20个郡县,并一度兼理海南岛,时与广州建同为省级建制。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改越州为禄州,城治从仰天窝迁往合浦郡治原址(今泉水镇旧州村)。

唐朝贞观八年(634年),改越州为廉州,因东有大廉山,故名。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治所海门镇(今廉州镇),后又复设廉州。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廉州改为廉州路,隶属于湖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属广东布政司。十四年(1381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成化七年(1471年)撤销石康县并入合浦县。明朝合浦县下设典史署及高仰、永平、珠场三巡检司,全县编户30里,今张黄镇属高仰巡检司蓬莱乡。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隶属广东行省。道光八年(1828年),合浦县分为十六团四十八局,张黄镇属联安团,管辖安石、马兰。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防城县,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期间在张黄镇建立上八团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合浦县属廉钦道廉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驻廉州镇。清朝合浦县依循明制,高仰巡检司驻张黄镇,管辖大乡十四个。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直属钦廉军政分府,同年改为钦廉绥靖处,三年撤绥靖处,复置钦廉道,九年撤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合浦县有十六个区五十二个局(乡),张黄镇属联安区。十八年(公元1929年),张黄镇被划为张黄东镇、张黄西镇两大镇。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合浦县先后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二年,张黄镇属合浦县第三十四区。三十二年,合浦县第四区署驻张黄镇,管辖常乐、安石、龙门、白石水、北塞(通)、旧州、石埇七个乡。

建国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改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张黄镇属合浦县第十四区,同年12月在张黄镇设立“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政府”。1952年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张黄镇属浦北县第四区,与钦廉四属同划入广西省代管。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1958年撤销合浦专区,浦北县、北海市并归合浦县,并入湛江专区。1958年11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人民公社,合浦县东方红公社驻张黄镇,管辖张黄、白石水、大成、泉水、国营东方农场。1961年改设区、社建制,合浦县张黄区管辖张黄、白石水、泉水、江平、安石、石埇、大成。1965年7月,把合浦县北部复设浦北县,张黄镇隶属于浦北县,与钦廉四属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

张黄镇现辖2个居委会、1个工管委,下辖23个村委会、470个村民小组,鸡冠村、阳春村、新桥村、山冲村、元坝村、江背村、邓平村、大村村、六罗村、大坡村、普林村、福山村、江平村、马屋村、长岭村、木根村、大平村、合山村、米埠村、学堂村、洋水村、十字村、罗家村。

五、自然资源

张黄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香蕉、甘橙、荔枝、龙眼、酸梅、黄榄、干葛、淮山、剑麻、花生、木薯、豆类、番茄、红薯、橡胶、竹子等,有“竹子之乡”美称,竹编产品质量坚韧,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猪、美国皇鸽、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相当发达。境内广泛分布花岗岩和水晶石,储量丰富,质量一级。

六、经济社会

张黄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约15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财政收入近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张黄工业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现有约50家,已经形成造纸制糖、食品加工、烟花炮竹、剑麻和竹编等传统支柱产业。

张黄镇城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自来水厂、医院、供电站、汽车站、酒店宾馆、超市及四大市场、信息网络中心、交警中队、电信邮政、百货商场、银行、省辖单位东方农场等,生活、生产、消费、休闲、通信、交通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程控移动电话和宽带网络覆盖全镇各村。城镇开发建设较早较快,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是1984年广西第一批建制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文教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张黄文化中心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张黄镇还是浦北县唯一历次入选广西市容“南珠杯”竞赛活动C类城市乡镇类优秀奖的城镇。

张黄镇有中学四所,县属重点高级中学张黄中学,县南部中心初中张黄镇中,东方农场直属的东方中学,镇村联办的大平中学;全日制小学30多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000多人,在校中小学生2万人。张黄医院是县南部一所综合性地段医院,国家一级甲等医院;东方医院直属广西农垦局东方农场,设施完善。有添宝、城南、东方、文化等现代居民住宅小区,县第一个广场——宽阔雄伟的世聪广场,县第一个标准足球场——张黄镇中足球场,广西乡镇最大的百货超市——百汇购物中心,钦州市乡镇最高层建筑——张黄酒店,东方大道、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张黄二桥、张黄中桥、张黄镇行政信息中心(政府)办公大楼、新世纪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以及在建的锦江公馆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一批先进的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城区整体布局。

七、东方农场

张黄镇是广西军区原生产师的驻地。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指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生产师,师部设在张黄镇,以橡胶种植为主业,按正规部队编制,共设六个团、五个独立营,其中一团在龙州,二团在东兴,三团在合浦,四团在浦北,五团在博白,六团在陆川。在师、团一级有现役军人任职,到营一级则全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1971年8月,来自全区大小城市1.4万余名中学毕业生,参加了广西军区生产师的建设。1974年,由于体制变化,撤消了广西军区生产师军垦农场建制,建立广西农垦局国营农场建制,场部依旧设在张黄至今,改称广西农垦局国营东方农场,所编人员则落地生根,成为张黄镇的新移民。

八、重大事件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叛乱。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反汉,攻掠合浦等城。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发兵合浦,山海开道,西进平乱,途径今张黄镇长岭村周边,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所以后世给他立祠。1958年因建合浦水库,千年汉城古镇沉于水底,仅剩三帝庙存在,至今香火旺盛。

南朝南越王陈伯绍启立越州郡。时任广州刺史佐将的陈伯绍,因讨伐刘嗣祖有功,即被封为龙骧将军,宋泰始四年(468年)领兵再讨刘恩道晋升西江督护、东莞太守,随之又被派往交州平乱。陈军船行南流江,来到“夷獠丛居,寇盗不宾”的合浦北界安营扎寨。伯绍某日外出探察,忽现青牛两头消失于草丛,即派人遍寻不见其踪,惊呼“此地当有奇祥”,而立志置郡越州。宋泰始七年,划广州、交州九郡归越州属。后南齐越州领郡增至二十个,属县五十五个,辖域与两汉合浦郡相当。元徽二年(474年),任命陈伯绍为越州郡最高行政长官、交越军区总司令,兴建州城,“威服俚獠”,增加编户。陈伯绍即以此城与广州、交州平起平坐,绥靖地方,开荒垦田而使风土变、人口增。陈霸先追封他为“南越王”,百姓建庙敬奉他为神明。张黄镇有纪念陈伯绍的大王庙存在。

明朝中叶闽粤汉民迁徙廉郡开基。明代两粤狼烟四起,史载永乐皇帝始,广西贼流劫廉州府各地,到崇祯十七年“山贼劫石康圩”,百年不得安生。其中尤以成化朝匪情最恶劣,致使廉州府石康、合浦二县地域数百里无人烟。是时广西大藤峡瑶族、八寨僮人反叛,破廉州、陷石康、犯灵山,石康县令罗绅被杀,罗鉴战死。罗绅被害后,石康县民“家祭巷哭,如丧考妣”,立祠庙长祀。天启年初,廉州府建顺塔于石康,显然与罗绅之死有关。廉州知府刘恒临危受命,与高雷联军,一举驱逐多股盗贼。尽管日后略有余匪犯境,但匪情已不足为患。时人议论道:“冥顽昔为饥寒迫,礼义今由富足生。”所以成化七年(1471),京师裁撤石康县入合浦县,广东布政司榜召闽客入廉,重建秩序,复兴经济。粤闽庶士移民张黄,极擅工商农事,不出年月,否极泰来。随之,人口大增,百业兴旺,市井繁荣,奠定往后数百年基业,深深地影响了张黄镇。

清朝两广天地会起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左江镇总兵进剿龙门时被杀。广东合浦方晚、广西博白刘八等起事,占据石康,进逼张黄,官军围剿。翌年四月,合浦方晚、博白刘八由石康围攻合浦县城,后又围攻钦州城八天八夜。五月,署廉州知府李山荣因合浦、灵山被围时不亲自前往救援而被撤职查办。十月,护理海口营参将黄天广在合浦常乐打败方晚,杀死60人,生擒3名,受伤致死百余名。咸丰元年(1851年)6月, 天地会方晚、刘八中清军反间计,复攻张黄,自相残杀,清军乘机围捕,方晚在石康多蕉被擒,刘八在大曲岭被擒,余部2000余人投奔太平军。

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在张黄农校召开。1938年8月12日,日军首次侵占北海涠洲岛,北海成为前线地带,钦廉地区东部屏障被破坏。10月21日,广州沦陷。年底,国民党合浦县党部、政府、军队和其他社会团体、救国团体迁往张黄镇,廉州中学、合浦一中迁往县北部山区小江。中共钦廉党组织转入六万山、白石水、小董、十万山等地活动。1938年11月,国民党革命军一七五师政治部主任林增华与中共建立了合浦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何世权(李英敏)任总队政治部主任,在合浦县廉州、公馆、白沙、闸口、西场、龙门、寨圩等地均建立抗先支队,开展抗日宣传、军事训练、防奸防谍、查缉日货等工作。1939年5月,中共钦廉党组织与抗敌后援会和抗先总队等抗日团体联合倡议,由驻军一七五师政治部主办,在张黄农校召开了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到会各界代表100多人,中共钦廉党组织负责人张进煊、何世权、张世聪、朱澜清等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军民合力惩办贪污、严惩走私、防奸和“保卫大北海”等有利于团结抗战的决议,标志着钦廉青年抗日群众运动掀起了新高潮。时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四路军副总司令、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香翰屏先生发回七绝诗歌 《为合浦健儿请缨杀敌壮行二首》:“三廉英杰数刘冯,保卫家邦建伟功。桑样奇男欣董武,此行端不愧英雄。”(其一)“请缨杀敌保乡邦,卫国干城器难量。杯酒壮行歌易水,瞩望岂止是廉阳。”(其二)

广东省合浦县立第一职业学校。合浦农校全称“广东省合浦县立第一职业学校”,俗称“张黄农校”,生源以合浦县为主,含灵山、钦州、防城以及廉江等地。1933年2月由香翰屏将军发起募捐,召集旅穗钦廉籍军政商界人士及地方乡贤出资,划拨合浦县和北海区部份税捐,合浦县长廖国器负责具体筹备工作,傍址清光绪年间的上八团学堂,于同年8月正式建校。为解决长期经费问题,张黄农校兼营农场,范围北抵卖笋破岭和社学岭、东南至营盘岭及周边田园、西隔张黄江。农校首任校长蔡李楠,初设农科、工科,填补合浦职业教育空白,后来造就了众多农工人才。1958年夏,张黄农校迁钦州,原址并入合浦县立第四中学(今张黄中学)。

九、张黄名人

晚晴两广将领宋安枢。 宋安枢(1854~1938),字星恒,合浦江城(今浦北)人,晚清将领。光绪七年(1882),考取廉州府学生员;十一年,补增为廉州府广生员;十六年,报捐广东省贡生。二十四年,为报捐同知,创办进诚书院(今浦北中学)。二十七年,在广东省账捐局报捐蓝翎,赏换花翎。同年,参加阻击太平军,因功保任知府。二十八年,为振新八营统领,出兵廉州府各地剿匪,在张黄镇创立廉州府上八团学堂(今张黄镇中心小学),得升道员留任,加二品顶戴。三十年七月,改任管带广东续备军第十营钦(州)防(城)帮统、廉(州)防(城)续备营统领。三十一年四月,奉朝廷令,参加镇压孙中山、黄兴组织的钦州三那(那彭那丽那思)抗捐暴动。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保奉为“清字勇号”,穿黄马褂,吏部议叙加一级记录。三十三年,接任廉防分统,不久卸任,奉请从优议叙。宣统元年九月,北上进京面圣,奉旨发往广西以道员叙用。翌年二月,分统广西泗、镇、邕各营,三月统领广西中部各营,驻防平乐府、梧州府。同年十月,拥护武昌起义,响应广西独立。民国元年(1912),出任田南道尹兼新军第四统领,晋衔陆军少将,仍驻平乐府、梧州府,延达左右江地区,管治广西水陆交通防务。民国四年,退役归隐。著有《盾鼻录》。

粤军爱国儒将香翰屏。香翰屏(1890~1978),别名桂祯,字墨林,合浦(今浦北)石埇客家人,中将加上将衔。民国元年(1912),就读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加入国民党。五年任广东海防司令部文职,八年转学广东护国军第五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到阳江护国军充下级军官。不久,编入孙中山建国粤军邓仲元第一师,在陈铭枢、陈济棠第四团任连长、副营长、少校副官、中校营长等职。十五年,第一师扩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称第十一师,任第三十二团团长。期间,率部讨伐陈炯明、邓本殷的东征和南征战役,奉命参加汤坑之役。十七年,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次年,实施编遣,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旋又扩编,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六十二师师长。期间,在蒋桂战争中大败侵粤桂军。二十年起,历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广东省会公安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广东中区绥靖委员、南路军第二纵队司令、惠州河源警备司令。期间,胡汉民被囚于南京,宁粤分裂,蒋介石密电请香任第八路军总指挥职,被其公开驳回。又,在陈济棠与朱德的保境安民秘约下,让江西红军借过粤境。二十三年,以国难日及,因不满陈济棠施政,倾向陈铭枢闽变,辞职乡居。二十五年,两广事变后,出任广东绥靖副主任、第四路军副总司令,率粤军高级将领北上各省宣示广东归附中央之诚。抗战军兴,受命为第三战区中央军第九集团军代总司令、副总司令,参加淞沪会战,率部转战淞沪苏浙各地。旋回粤仍任第四路军副总司令职,兼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训导粤省抗日民团。二十八年,第四路军撤销,调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战区挺进纵队东江指挥所主任,与张发奎、余汉谋、蒋光鼐、蔡廷锴等通电全国声讨汉奸汪精卫。二十九年,改任闽粤赣边区上将总司令,支援粤北会战,坚守岭东一带,迂回击垮大批日军,保住广东半壁江山免于战火。战后复员,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受命为广州行辕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三十五年,因不愿介入内战,获准退役。三十六年,续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三十七年,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任广州红十字会会长。1949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同年夏御任本兼各职,移居香港,专事书艺。应张发奎邀,参加香港崇正总会理事。1978年8月在港病逝。以一介书生之身,力行军旅三十年,关怀地方文教,奖掖有志青年。妻曾素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嫡亲;儿香灼玑,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前主席,两岸四地著名教育家、建筑师、书法家。著有《香翰屏将军草书初集》。

著名作家、革命家李英敏。李英敏 (1916~2006),笔名李毅生,原名何世权。京族。北海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历任中共合浦地下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及特派员,六万山粤桂边地区抗日游击队指挥员、政委,海南琼崖纵队、区党委宣传部长,《海南党报》主编,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北京中央电影局支部书记、局长,文化部社文局第一副局长,国家群众艺术馆馆长,中宣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联第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影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集《南国红豆集》、《李英敏电影剧本选》,短篇小说集《海里的月亮》、《椰风蕉雨》,散文报告文学集《五月的鲜花》,综合选集《李英敏作品选》,报告文学《奋战二十三年海南岛》,长中篇小说《敌后女交通员》等。电影文学剧本《南岛风云》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短篇小说《夜走红泥岭》、报告文学《五指山上飘红云》等四篇均获1979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民委优秀作品奖,长篇纪实文学《椰岛英风》获1987年广西铜鼓奖,《群众文化论文集》获文化部群众文化学会荣誉奖,论文集《群众文化大好春光》获1984年文化部特别荣誉奖。

钦廉革命烈士张世聪。张世聪(1909~1945),字学明,合浦(今浦北)大成人,中共钦廉四属早期负责人之一,白石水武装起义革命主要领导者。其父早逝,由母抚养成人。民国十七年秋(1928),进广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今廉州中学)读书。二十四年九月,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文史系。大学期间,任广州合浦学会理事,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经历了荔湾惨案。二十五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二十六年秋,弃学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二十七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八月,回合浦与朱兰清、许家骅等人建立中共白石水党支部。是年十月,从廉州、北海抽调知识青年二十多人,组建合浦县白石水区委,任统战委员、党支部书记,与何世权(李英敏)从事革命活动,以小学校长、白石水乡长的公开身份,宣传抗日,发展党员,参与地方建设。二十八年,在国共两党召开的张黄镇“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公开发表演讲。二十九年夏,日军占领钦防、邕横,逼近灵山,合浦由前线转为敌后,遂领导组织两千多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任白石水武装大队大队长。三十年十一月,部队解散,到遂溪县教书,继续组织游击队在雷州半岛一带抗日,身负重伤。三十四年春,返合浦任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兼政委、钦廉四属党组织联络员兼军事特派员,兼领二支队、合浦大队及南路总指挥。是年五月六日清晨,在浦北大窝山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1950年公布牺牲消息,1954年在张黄镇建烈士墓,1984年扩建烈士陵园,2003年改建世聪广场,用以纪念白石水革命英灵。

抗战烈士陈前。陈前(1905~1942),原名陈致中,系张黄街人。祖籍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因祖辈经商,迁居张黄开设当铺。1925年,他偕同妻子到广州谋生,得到同乡陈铭枢的支持。1931年,他毅然送妻回乡后投身当时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的陈铭枢部下,尔后,跟随十九路军调往京沪。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时,在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陈前和战友们跟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十九路军奉命调往福建“剿共”,他却留在上海做地方工作,与中共地下人员取得联系,并积极参与地下党活动。1936年,他被送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六团参谋股长、副营长、副团长。1942年5月12日,在河北易县钟家店西北山顶的战斗中牺牲。

南路合浦县委书记张进煊。张进煊(1908~1968),合浦白沙人,中共钦廉四属早期负责人之一,合浦县委前书记。民国十三年(1924),读广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今廉州中学)。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行政专业。1934年毕业后,到广东农林局新造糖厂任技术助理。1936年,参加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任《时事周刊》编辑,通过广州合浦学会从事地下活动。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合浦五中开展革命。同年10月,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19382月,回廉州中学任教,领导建立合浦党组织,任县特支书记、工委书记、中心县委常委,相继发展成立廉州、北海、白沙、西场等支部。1939年5月,奉命重建合浦县委并任书记,领导建立白石水农村根据地,发展党员和组织武装。1940年夏,调南路特委委员兼茂名县工委书记。1941年冬,到湛江赤坎特委培训干部。1943年春,因病返乡。1945年2月,带病参加钦廉四属武装起义,任合浦大队副大队长、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等职。1946年8月,到越南任广南华侨中学校长。1948年夏,第三次出任合浦县委书记,领导军民,迎接解放。次年6月,病重休养。1950年1月,任合浦县征粮总队政委,大力组织支前工作,不久因病离职。1958年,被划为“地方主义头子”,开除党籍和公职。1961年7月,恢复公职,任合浦县皮肤病防治站副站长。1968年2月,含冤逝世。1979年4月,获钦州地委平反,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是年9月,合浦县委为其举行追悼大会,重立墓碑。

著名剧作家龚知敏。龚知敏,笔名老弓,浦北张黄人,汉族,1948年生,合浦廉州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侦察排长、新闻干事,《解放军文艺》见习编辑,武汉军区文化部干事,广州军区文化部干事、《战士文艺》主编,广州军区体工大队副政委、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主任。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血光·族魂·人马恋》,话剧剧本《无花果》,电视剧本集《绿风·情结·燕子窝》等。小说《人马恋》获1981年广东小说一等奖,电视剧《无花果》、《故乡的独弦琴》、《绿风》、《情结》等获中南、西南和全国骏马奖奖项,话剧《无花果》获全军优秀奖。另外,担任责任编辑、文学统筹、监制的电视剧计250部集。

北部湾老作家黄家玲。黄家玲,浦北张黄人,汉族,1941年8月生,国家二级作家。1979年首批加入广西作家协会,1991年加入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历任浦北中学语文教师、县教学研究室主任、县文联主席、县文化局局长、钦州市文联副主席。在《人民日报》、《诗刊》等期刊发表诗文100余万字。出版有诗集《海笋》、《笔的神话》和散文集《忆是金》,先后主编过《蕉香》文学双月刊、《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浦北卷》、《浦北县文史资料》、《浦北文化报》、《浦北县文化志》等。曾于北京获1995年“中国文艺界名人作品展示会”金鼎奖,被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授予铜质镀金奖牌,有多首新诗被美国格尔菲斯文化出版公司收入《世界华文诗歌选集》。1991年8月,钦州市文联在全国先进文化单位浦北县文化馆举行北部湾地区史无前例的个人作品研讨会——黄家玲作品研讨会。

广西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经济处原处长陈朝明,浦北张黄人,高级经济师,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客属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钦防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广西商会副会长包三原,浦北张黄人,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西十个县驻广东深圳同乡会顾问,深圳市富恒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聚威咨询集团创始人之一、董事副总裁,广西富腾房地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十、张黄旅游

张黄客家傩舞(跳岭头)。跳岭头是“傩戏”的一种,由古老的中原祭祀仪式演变而来,客家人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活动从中秋节到农历九月中旬在各村轮流举行。表演者一般为本村的乡贤或道士,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以开擅、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师、舞五雷、五雷灭妖、庆丰收等内容为主,还伴着琴鼓笛等乐器。戏中人物栩栩传神,时而诙谐有趣,时而神秘诡异,其客家话幽默说词经常会引发观众一阵阵笑声,其阴森森的气氛充斥整个山坡有时不禁让人有种凉飕飕的感觉,观众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时不时窃窃私语,谈论着戏中角色。“跳岭头”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上午结束的那场表演,当地叫做“赶老虎”,应该是驱邪避灾的意思。每到岭头节,公路就成了圩市,两旁摊点密密麻麻,琳琅满目,衣食住行玩,应有尽有。到了晚上,放露天电影、粤剧演出。岭头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连海鲜都摆上了,再拿出珍藏的美酒,款待客人。一般家庭会摆三两桌,宽裕点的甚至摆上十桌,宜多不宜少,不能怠慢,以免尴尬。

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五皇山,原名叫“五皇岭”,五皇山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钦州市浦北县龙门、北通、白石水、大成、张黄五镇境内,距离张黄20多公里。五皇山在张黄一地,百姓称作“单竹尖”,又分下单竹、中单竹、上单竹,下单竹即是在山脚到丛林覆盖之地,中单竹即为出了丛林到草坪接石山一带(海拔大致与对面的通天岭对等),上单竹就是五皇山主峰。五皇山自然风景区是由高山草坪、高山茶园、高山梯田、溪流瀑布、亚热带季雨林、花岗岩奇石等自然景观和傩舞(跳岭头)人文景观等构成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具有“山高林茂、草绿石奇、谷幽水秀、雾浓云美、民俗奇异”的特点,是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越州天湖旅游景区。越州天湖据张黄镇20公里左右,主体景区在张黄镇境内,地处合浦水库区,南北走向,纵距最长达52公里。湖区面积79平方公里,库容12亿立方米以上,湖内有小岛百余座。这里的湖水清澈,烟波浩渺,远近山色碧黛,环湖荔枝、芒果园已成规模。内有仙鹤岛、东坡渡、伏波滩、望夫岭、清浊湖、对歌坡、三帝庙等自然景点。仙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还有天湖大渡槽和香翰屏将军故居等人文景观。香翰屏故居建筑艺术中西合璧,亭台楼阁依山傍水而建,据故居2公里即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越州古城。

清朝年间,圩镇南大门建有一座贞节牌坊,高十多米,气势宏伟,下面有三个拱门,中间能过汽车,抗战时期已拆毁。此时,所剩的只有几座古庙祠堂,如大王庙、妈祖庙(天后宫)、文武庙、观音堂、三官堂及土地祠、百家祠。可惜这些古建筑在解放前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已拆毁或损坏,尚存的是上八团学堂,由清朝道台大人宋安枢创办,其时是合浦县北部最高学府。学堂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支柱全部用一丈多长的花岗石凿成,有圆的、有方的,而每对石柱都刻有对联(凹字),字体刚劲秀丽,可惜年久失修,已经面目全非。2005年,张黄老城区改造时拆除上八团学堂、合浦农校遗址。

张黄老街骑楼区。老街风貌多以民国特色建筑为主,二层骑楼楼挨楼,迄今还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老街上八团学堂遗址旁,是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爱国名将香翰屏创办),但已被拆除。从其大理石、花岗岩及不少广州来源的建筑材料来看,已明证了当时这所农校为钦廉地区所作出了的历史贡献及一定的宏伟规模,门口左侧立有一块“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遗址”碑记。张黄小吃有炸肉粉、冷粉、毛蟹粥、甜笋、黄榄、瓜皮、花籺、饭包籺、水籺、发籺、凉粉籺、槐花籺等等,形成品牌的是张黄月饼。解放路(当地称“死食街”)是张黄小吃的主要聚集地,每入夜,食客便纷涌而来,好不热闹,店铺经常通宵达旦经营。

2 山东省鱼台县张黄镇

基本概况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民营经济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财政总收入实现了连续四年翻番,连续三年跨入了全市经济强乡镇行列。

经济产业

盛产麦稻蔬、鱼虾藕,温棚养鸭规模大,蛋鸭存养量200万只,年产鲜蛋6亿枚,鸭皮(老鸭子)4000吨,被誉为“中国蛋鸭之乡”。松花蛋加工厂56家,投资600万元,年加工能力3亿枚。规模最大的微山湖禽蛋加工厂,生产无铅松花蛋、“红心”咸鸭蛋,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村村通上了平整宽敞的柏油路,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人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池三改”工程正在进行建设。以商贸式小康村龙潭新村为切入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了10个样板点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稳妥推进。

社会事业

在全县率先实行了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正规化管理轨道,连续10年在全县获得一等奖。切实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几年来共拨付50多万元,扩修和新建敬老院房舍24间,新入院老人56位,民政救济效果显著。投资55万元,新建房屋15间,购置了一批新型仪器,切实改善了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初级卫生保健基本达标。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认真落实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压煤搬迁和门市房拆迁工作稳妥进行、圆满结束,无一起越级访和集体访的发生,“平安张黄”创建效果明显。去年,张黄公安分局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先进单位。

区域现状

目前,该镇村村通上了柏油路,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人人参加了新农合,“一池三改”工程全面完成,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上、和谐共进,先后被省授予“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平安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和“信访先进单位”,被市授予“经济强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等数十种荣誉称号。

张黄镇下辖村

李早村 殷王村 朱庄村 南陈村

车楼村 小吴村 军城村 袁洼村

阚家村 张黄村 陈店村 刘楼村

解家村 大陈村 鉴家村 杨庙村

梁岗村 大翟村 赵庙村 大安村

东张村 强家村 龙潭村 南林村

迟别村 王庄村 张集村 杨楼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9743

男 15300

女 14443

家庭户户数 755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8840

家庭户男 14526

家庭户女 14314

0-14岁(总) 7362

0-14岁男 3966

0-14岁女 3396

15-64岁(总) 20150

15-64岁男 10349

15-64岁女 9801

65岁及以上(总) 2231

65岁及以上男 985

65岁及以上女 12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46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