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伯苓故居 |
释义 | 简介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是南开中学、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故人功绩著名文学家老舍、戏剧家曹禺在美国合写过一首诗,其中写道: “知道有中国的, 便知道有个南开。 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谁人不知, 南开有个张校长?!” 这个张校长就是张伯苓。他是南开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当年,有人称他为“孔后办学第一人”。 家中开馆1876年,张伯苓出生在天津宜兴阜,其父张云藻,不以科举功名为重,酷爱音乐,尤擅长琵琶,天津人称之为“琵琶张”。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时值朝鲜东学党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失败的教训让他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年乃延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张伯苓在严馆执教时期除教授学生学习英文、数学和理化外,并提倡体育。1901年,天津邑绅王奎章也聘请张伯苓教其于侄,是谓“王馆”。张伯苓在严、王两馆,循环往复,诲人不倦。两馆教法大体相同,只是附读学生逐年增多,设备及教法都还不完备。 创办南开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游遍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公”“能”做校训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 领导体育事业在南开老一辈校友的回忆录中对与张校长有着这样的记录,“高大挺拔的身材和刚毅洪亮的天津腔。”南开学校创办后,他强调:“南开生的体质,决不能像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于是体育教育便在南开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在张伯苓的大力倡导下,体育之风吹遍了南开园,优秀的运动选手和实力雄厚的运动代表队也不断涌现。从董守义到郭毓彬,从中北足球队到南开五虎,都是曾经在天津、华北及全国各地甚至远东比赛中威震一时的骁将猛士。 积沙成塔,积羽沉舟。张伯苓的努力在当时的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被推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领导人物。体育专家、曾任职于南开的郝更生指出:“中国近五十年来的体育史,和张先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数十年来,先生提倡体育的热忱,始终不懈,其精神感召和领导作用,对我国体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体育能有今日的基础,先生之功甚大。” 一生布衣蔬食老舍和曹禺称赞他“不吸烟,也不喝酒,一辈子也不摸麻将和牌九”,始终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他深知俭可养廉,婚后曾对夫人说:“教育清苦事业,所入无多,当量入以为出,家中事悉以累汝。”所以一切家务均由夫人亲自料理,而从无仆役。 张伯苓从办学之日起,个人一无所有,但为了南开的发展,他不顾一切,甚至不怕赤字,不怕超支。有人说:“在南开的身边,有历史悠久的北大,有经济充裕的清华,南开是个私立学校,两者皆无。然而,南开有一位清廉刚介的张校长,他能用很少的钱,办很多的事。”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病逝,留在他身上的,只有几元准备乘电车的零用钱。至死,张伯苓一贫如洗,但在后继者的心目中他却是最富有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