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川布堆画 |
释义 | 延川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堪称陕西一绝。 内容介绍布堆画是中国西部陕北延川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 布堆画与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国原始劳动形态——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型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中的针线活。陕北黄土高原山高沟深,自然条件艰苦,整日劳作在外的汉子们的衣服磨损较快;顽皮的孩子爬坡上树,常常是补了这儿又是那儿。所以,心灵手巧的婆姨们在补钉处层层堆摞、厚厚缝衲,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规则的图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另外,婆姨们在缝制新衣的时候有意在衣服上缝缀一些动物、花草图案,以此传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们所创作的布堆画作品大都以传统文化、民间传说为题材,常见的有麒麟送子、门神、照雀老汉、龙王爷、灶君等等;而以刘洁琼、高丽萍、郭如林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展示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我相信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迈进,延川布堆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仍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下去,同时也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朋友喜欢、关注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以冯山云为代表的延川布堆画创作群,多年来,深入农村,对布堆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向前大大迈出了一步。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间布堆画艺术家。如以高凤莲、刘红兰、王芝兰为代表的老一代作者,其中高凤莲又是全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布堆画作品大多数以传统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常见的有《门神》、《照雀老汉》、《龙王爷》、《灶君》等等,而以刘洁琼、高丽萍、郭如林、袁随花、刘小娟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展示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延川布堆画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合肥、上海等地展出后,特别是1995年中国美术馆同全国推出延川布堆画后,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成立国内和世界各地专家和美术馆收藏的珍品。《黄河》、《烈日》、《辉煌的岁月》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和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等有关单位、美术界人士和国际友人收藏。布堆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陕北高原上一支艳丽的奇葩。 主要特征延川布堆画,它是延川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是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布堆画的造型基础是民间剪纸,它的制作材料经过作者自行印染的各种土织粗布,由于材料不同,它比剪纸的造型更加概括简练,更加夸张活跃,其外边轮廊如陕北出土的汉画像石一样洗练,一样大气磅礴,它的色彩基础是民间刺绣,但比刺绣色彩更加强烈鲜明。由于布帖、粗狂纯朴、厚实如浮雕感觉,使它具有造型简练概括、粗狂纯朴、厚实如浮雕的独特风格。 主要价值学术价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秧歌、民歌、农民画、剪纸、道情、刺绣等几十种,甚至东北二人台也占有一席地位,而陕北布堆画一大批艺术家,得到全国专家和世界友人的认可,但终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延川布堆画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陕北地区布堆一的弘扬。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民间美术中实属罕见。 发掘、抢救和保护延川布堆画,不仅对丰富多彩完善中国民间美术,乃至对世界美术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实用价值:延川布堆画是陕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美术。发掘、抢救、保护延川布堆画,对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渊源布堆画,又称拨花、撂花、布贴画,流传历史悠悠,是延川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妇女们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化而来,小孩子在会爬或初学走路阶段,裤子的膝盖,衫子的肘头最易磨破,需打补丁。一些心灵手巧,爱好美观整洁的妇女,对补洞生出一种新思路,即据洞口大小将补丁剪成适宜装饰的各种图形,选择宜于搭配的各色布,缝缀上去,获得一举两得之效。这种做法,不断自发传播,并由此得到启发,扩大了应用范围,逐渐应用于衣肩、衣兜、披肩、鞋头、裤脚,形成了一种装饰新招数,于是不再局限于补破洞,而且图案花样也变名。巧妇们不仅给孩子做老虎帽、狮子鞋,而且选用各种吉祥喜庆图案,给新婚男女做布堆画枕头顶,有《鱼戏莲》、《石榴结子》、《胖娃娃》等,蕴藏着恩爱和睦、生育称心之意;也有做成《孙悟空》、《小老虎》、《小狗》、当作礼物送人,表示友谊和庆贺。这就是最初朦胧的布堆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妇女对美的认识领域进一步拓宽,竭力构思他们崇尚生殖繁衍、神灵保佑、吉祥如意的图画,揭示人类产生、生存以及发展变化的奥秘。20世纪80年代初,冯山云率先搜集、整理研究民间广为流传的布堆画艺术,在此基础上立求创新,使这朵生根民间、隐居野外的珍异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1992年,延川镇成立民间艺术开发研究中心。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县布堆画协会。协会坚持每年举办4至5期布堆画创作培训班,不断培养扶植艺术新人。此后镇文化站干部成为协会的台柱子,负责艺术指导。至1995年,会员增至40余人,创作出布堆画作品500余幅,并予以分类建档。2001年9月至12月,全国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和陕北艺术家冯山云先生前往小程采风。发现此处民间艺术的非风之处,继而转入考古、搜集、研究、指导培训,为时达3个月之久。期间,选出28位民间艺术家。随后,延川黄河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协会经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在延川县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创建了小程民间艺术村。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又创建了碾畔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涌现出了高凤莲、刘洁琼、郭如林、刘小娟、袁随花等一大批布堆画艺术家。 相关物品布堆画的制作原料主要用农妇纺织的土布,色彩有红、黄、蓝、黑、白。一般下脚料也可用,色彩和形状可因造型不同而确定。其基本的制作工序是构思意境、绘出图样或剪出样品,然后依样配料配色,逐次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在底布上,多数还要缝合,最后清样整理,则为成品。小型作品可单独制作,大型图景则分工合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