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川县中学 |
释义 | 延川县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陕西省重点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2065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42个,学生2850人。有教职工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120人,中级职称40人,高级职称16人,省级先进德育工作者2人,市级劳动模范1人,省、市级教学能手15人,各级骨干教师42名。几十年来,延川县中学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著名作家路遥、浏阳河、厚夫、 诗人曹谷溪及被誉为“中华毕加索”的艺术家冯山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学博士后贺东祥等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美好的中学时代。 延川县简介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全县东西长74.25公里, 南北宽51.5公里,距延安市80公里。境内主要交通干线有210国道、205、201省道和永延线,210国道、205省道和渭清线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 全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总人口18.5万人,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延川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拨850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0.6℃,年日照时数2558小时,无霜期185天,常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石油可开采量212万吨、煤炭3000万吨、沙子1.5亿立方米,盐资源初步探明储量153亿吨。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4.83万亩,林草覆盖率38%。 延川历史悠久,于隋开皇三年设县制,距今1400多年,以县城脚下河流古名“吐延水”得名。延川是中华民族始祖伏仪的故里,黄河流经县境68公里,浑然天成“S”型大转弯,启发伏仪发明了太极八卦图及其阴阳学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境内黄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河大峡谷县境段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峡谷漂流被评为中国最佳漂流圣地,乾坤湾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来延川观光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到黄河自然风光的雄壮奇观,而且可以了解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起源,寻根问祖,感悟历史。 延川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是中国国际枣产业化发展高层论坛会确定的“全国优质红枣主产县”,也是延安市唯一具有发展红枣传统并形成一定规模效益的县份。红枣是延川古老的经济林之一,有悠久的枣树栽培历史。清道光十一年(延川县志)载:"红枣各地多有,不如东乡。沿黄河一带百里成林,肉厚核小,与灵宝枣符,成装贩运,赐以美食。"延川红枣驰名全省,畅销国内外,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味佳、色好、含糖高著称,是上乘的滋补佳品。1982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访华时品尝延川狗头枣后,赞不绝口,并为朝鲜引种300余株。延川红枣品质优良,有条、团枣两大类47个品种,其中狗头枣、团圆枣、骏枣、条枣、大木枣5个品种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认证,“延川红枣”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确认。 延川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陕北唯一的文状元李郃、清代女诗人李娓娓都出在延川,近代以路遥为代表的延川作家群享誉中国文坛;剪纸、布堆画、大秧歌、说书、道情等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涌现出了民间艺术大师高凤莲、冯山云等文艺人才。延川教育优势突出,崇文重教氛围浓厚,属省级教育强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大力实施科技教育奠基、红枣产业富民、石化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四大战略,着力打造红枣富县、教育强县、文化大县、旅游名县,全力构建富裕延川、和谐延川、魅力延川,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实现县属生产总值1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以红枣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发展迅速。红枣每年以3万亩速度递增,目前红枣面积达到38.7万亩,年产量5万吨。为增强红枣防灾抗灾能力,全县累计建成红枣烤房2536座。苹果面积发展到13.6万亩,蔬菜大棚累计发展到1942座,发展养殖专业村97个,养殖专业户227户,成为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原油产能稳定在10万吨以上,建成了明珠石油化工助剂厂和圣泉工贸公司油田压裂化工材料加工厂,新建成的马家河以红枣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成为立足延川、带动周边、辐射秦晋的红枣深加工基地,目前已入驻企业2户,全县发展红枣加工企业18个,年加工能力2.5万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止2009年,全县累计发展中小企业216户、个体经营户3489户。全县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6亿元,实现增加值6.5亿元,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份额已经占到了近50%。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暖、气等,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00公里,行政村通车率98%,县乡道路实现了黑色化。完成市政建设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县城架通了5座跨河大桥,实施了集中供暖,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引黄济延”工程被列为全市重点项目,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54%。全县自然村通电率100%,电视覆盖率93.5%,8.35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计划生育率98.4%,人口自增率1.97‰,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文化事业传承优势,文艺人才不断涌现,作品推陈出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陕北道情戏《九月枣儿红》,在省市县成功演出二十余场次,博得广泛赞誉。崇文重教,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7年延川作为陕西代表之一接受并顺利通过国家的“两基”验收,2008年实现了“双高普九”,2010年5月,“省级教育强县”通过省上专家组验收。 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欣欣向荣的新延川正昂扬地“走进新时代”。 办学理念创建一流名校, 铸造一流名师, 培养一流名生 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学校筹资二千多万元,重点实施了“七大校建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师住宅分四个区域,拥有住宅楼两栋,窑洞145孔,教师住宅均为单门独院或单元套房;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宿舍配有电话,拥有近千平方米的师生餐厅;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均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其中投资一百余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凉亭、藤廊、花园、草坪、松柏的兴建与种植,点亮工程的实施,将校园装点成了花园式的学校。 成绩可嘉省市重点中学招生连年独占鳌头,多次荣获市县“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奖。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五年跨上五个大台阶,史晶、冯国星、杨丽、任东强、贺鑫、杨洁、张园、刘文星、贺金瑞等一大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哈工大、西交大、西工大等全国著名高等院校。 2003年来获县委、县政府奖给我校高三毕业班老师奖金30万元。2005年3月被延安市教育局授予高考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2006年,本科上线人数达到533人,其中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51人。 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办了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班;成立了书画、摄影、剪纸等兴趣小组;创办了《路遥文刊》、《心路》等刊物,并成功举办了四届“科学文化艺术节”,为学有专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在全县校园文艺调演评比中,学校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校还大张旗鼓的开展了“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学习标兵”评选、表彰、宣传、学习活动。 科学管理教师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层梯管理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实施了“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 和“教坛新秀”三大管理工程,做到了因人制宜,协调发展、结对带徒,整体提高,得到了市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范围内予以推广。 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靠职工办学。学校5年发展规划、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报告均由大会表决;学生会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主人翁作用。依法治校工作跨入省、市先进行列,校务公开工作被推荐为全省校务公开现场会参加单位。在市政府组织的全市中小学校长履职情况及办学绩效考评中,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校。 延川中学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依法治校,成绩斐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教师队伍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刻苦、文明守纪;教风、学风和校风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先后被评为延川县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治安模范单位、延安市依法治校“示范单位” 。 五部一园学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下设“五部一园” ,即:餐饮部、供暖部、住宿部、水电管理部、商品服务部、学校“百亩果园” 。 学校地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