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略家 |
释义 | 战略家:能着眼整个战局,且拥有极强的宏观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目光,并能全面详细正确的制定己方的战略方针并能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力量与资源,从而引导我方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例如:我国的毛泽东主席、粟裕、孙武,外国的马歇尔、斯大林、艾森豪威尔等。 注:图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主席。 战略家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即今惠民县人)。是齐国名将孙书(即田书)的孙子。自幼好学,尤工兵法。因避齐乱奔吴为将,帮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屡立战功。 鲁昭公二十九年、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伍员把孙武推荐给吴王。吴王读了孙武著的兵法,和孙武谈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问题,非常赞赏,并当面试验了孙武练兵、作战的才能,知道他确实善于用兵,于是用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孙武上任后,就对吴王说:“用兵于国外,必先除内患。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一个在徐国,一个在钟吾,这两人熟知吴国内情,容易勾结内奸,所以首先要除掉这两人,方能对外用兵”。徐和钟吾闻讯,放掩余和烛庸逃至楚国。楚昭王收容了他们,并让他两人操练士卒,镇守舒城(今安徽省庐江),骚扰吴国。这样正中孙武之计谋,为吴王用兵找到了借口。吴国发兵突袭钟吾,活捉了钟吾的国君,又移兵伐徐,灭了徐国。不久又袭击舒城,杀死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吴王想乘胜举兵伐楚,直捣郢都。孙武劝到:“您要考虑百姓的劳苦,眼下不能大规模用兵。”阖闾纳其言,撤回兵马。 吴王班师后,孙武精心操练士卒,广积粮草,坐待伐楚时机。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楚国兵伐蔡、唐二国,蔡昭侯与唐成公各派使者求救于吴国。孙武对吴王阖闾说:“过去楚国所以难于讨伐,就是因为他的属国太多,现在情况变化了。这次晋国会盟伐楚时,有那么多诸侯出兵参加,过去许多依附楚国的,此时也倒戈相向,这说明楚国已经失尽人心,孤立无援了。依我之见,现在确实是破楚的好机会,大王可以大举兴兵了。”阖闾听了,心情振奋,决定亲自出征,依伍员、伯?为辅佐,以孙武为大将,以王弟夫概为先锋,发动全部水陆精兵,征讨强楚。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孙武率吴国军队3万人,大败楚国的20万大军,10天内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城,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突出战例。 孙武曾总结历代战争胜负的经验教训及各方面的因素,著“兵法”多篇。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历代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世界上亦具有很大影响。因之,后世人尊之为“兵家之祖”。198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单位和惠民县人民政府在惠民县联合举行了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 战略家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又称秦始皇帝。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秦王赵政即位。九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秦始皇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厉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越、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由于秦的速亡,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在反秦队伍中发展出来的。出于政治的需要,汉代文人不免在书籍里对秦始皇以及其秦国刻意歪曲、丑化,以至后来学者基本秉承了这一态度,抨击秦王朝为“暴政”。一代伟人就是这样变成“暴君”的。 战略家拿破仑姓名:拿破仑·波拿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69--1821 国籍:法国 职务: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1804~1814,1815)。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肖城破落贵族家庭。布里埃纳军校毕业,后在巴黎军事学院肄业。1785年任炮兵少尉。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任炮兵上尉。1793年,出色指挥土伦战役,击溃王党军队,获少将衔。督政府时期因与雅各宾派关系密切,一度被捕。1795年10月,任法军统帅,镇压王党军叛乱。1796年率军进攻意大利,1798年侵入埃及。1799年回国。发动政变(11月9日,共和新历雾月18日),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即《拿破仑法典》)、商法和刑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内镇压王党复辟势力;对外多次粉碎反法联盟,严重打击欧洲封建势力。后逐步对外侵略扩张,与英、俄争霸。1812年对俄战争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死于该岛。 战略家吴子吴子对战争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他明白指出胜利含有内在的危险,甚至于可以导致亡国的后果。他提出警告说:“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现在就要讨论到吴子在中国战略思想史中最具有特色的观念,甚至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古代兵家几乎从未有人注意到战争起因和性质的问题,也许只有吴起为例外,甚至于孙子也应自叹弗如。现在就将吴子的原文引述如下: 吴子曰: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一曰争利,三曰积德恶(恩怨),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疆(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疆,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疆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也许可以说,吴起好像是我国古代的克劳塞维茨,因为他这一段文章可以算是一篇简明的“战争论”。首先分析战争的起因;其次对战争分类和定名,并对每一类战争的性质作简明的界定;最后再概述对于五种不同的战争,应用何种手段(方法)来加以克服。此种对战争起因和性质所作的分析,虽然不免简略,但在中国古人的学术著作中,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所以仅凭这一点,似乎即足以奠定吴子在战略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图国》篇到此为止,每段都是以“吴子曰”为引语,而且就逻辑来说,前后也大致都有连贯的关系。因此,这一部分很可能为吴起所留下的原始资料或遗稿,但以下还有三段,其内容则明显地有所差异。 第一段是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这是一个内容非常广大的问题,但吴起的回答则只注重一点:“强国之君,必料其民(人)。”何谓料民?用现代语来解释即对于全国人力作一评估,依照其才能加以分类共有五项: (一)民有胆气勇力者。 (二)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 (三)能逾高超远,轻足远走者。 (四)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 (五)弃城去守而欲除其丑(羞)者。 这五种人都会奋勇作战,所以是“军之练锐(精锐)”。有这种精兵三千人,则“内出可以决(突)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这是吴起的精兵主义思想在其书中的首次出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决围”和“屠城”的文字,因为足以显示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孙吴二子时代背景之不同。孙子在其书中明白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经过长期的准备,付出重大的成本,而“城不拔”则更是一种灾难。所以孙子非常反对,甚至于厌恶攻城。这当然又与时代背景有关,孙子是春秋后期的人,那时攻城的技术远不如守城的技术,所以,孙子才会认为那是不得已的下策。到吴起的时代,历史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争形态已有很多改变,而城的攻守也成常见的现象。从吴子所用“屠城”两字看来,即可以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简直是惨无人道。 第二段为武侯又问:“愿问陈(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吴子只作了简单的回答: (一)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 (二)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 (三)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回答虽然简单,但又可以显示吴子深知国内政治基础对国家安全、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也证明在这一点上,孙吴二子的思想实不谋而合。 第三段也是《图国》篇的最后一段,所叙述的为一小故事。魏武侯在与群臣讨论国事时,感觉到群臣都不及他,遂不免有喜色。吴起就引楚庄王为例,向他告诫:“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悦)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这段故事与战略思想无关,但可以显示吴起的直言敢谏,不过,也显示武侯不如其父,可能构成吴起终于不得不去魏奔楚的幕后理由。 《图国》篇是吴子全书中最完整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足以代表其对于国家战略的若干创见,可以算是其思想的结晶。 战略家的素养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未必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但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竞争激烈,淘汰率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一个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相应的战略素养。而这些战略素养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历练出来的。许多伟大人物的生平告诉我们,伟大的思想准备远在伟业来临之前就已经完备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