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宅内村 |
释义 | 宅内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部,晋江市西北部,磁灶镇区东南部,属于晋江市磁灶镇人民政府管辖,距离泉州市区20公里,离晋江市区8公里。距磁灶镇政府6公里。东邻西园街道官前社区,西连本镇太昌村、杏田村,南靠内坑镇前宅村,北通东山水库。宅内村四周环山,东有凤凰展翼山与西园街道官前社区相邻,南邻灵源山,另有进财山、高州山、石壁山、石刀山、母仔山、加莲山、大棚山、仙塔山、九益山、大林山等。政府驻地磁灶镇延泽路。 村情概况宅内行政村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 ,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宅内村和南仓村。截止2008年,设有九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3户,人口2460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及区域地扩大,东山、龙林、上厝、后洋,逐渐从东星大队独立出去,到目前为止宅内行政村委会实际包含两个自然村:宅内村和南仓村。宅内行政村包含:庄、王、张、陈、姚等几大姓。其中又以庄氏为多,占总人口70%。宅内庄氏开基始祖为履泰公,乃青阳思齐公五世孙,已有600多年历史。 历史沿革1944年宅内村(当时称云霞乡),归属晋江五都管辖。1951-1956年下设六个自然村,分别为宅内村、前宅村、后洋村、上厝村、南仓村、土安村等。1956年至1957年成立双宅乡委会,属内坑区公所管辖。区公所驻地设在内坑。1958年成立磁灶人民公社,各乡重新划分,宅内村归属磁灶人民公社管辖。宅内行政村委会组成,称为东星大队,包括东山、后洋、上厝、南仓、龙林。1984年成立磁灶镇人民政府时,称宅内村委会。 社区容貌宅内行政村属于革命老区,在村委会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带领村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改革创新,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建设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屏弃陈规旧俗,弘扬科学,树立文明新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从而走上一个讲文明礼貌,树新风气的和谐村。同时,结合上级精神,狠抓环境污染的整治。村治安方面,近年来紧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放松,实行群防群治,配备有六人组成的专职巡逻队伍,昼夜巡逻在村的各角落。村社会治安工作安定,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过着欢乐平和、安居乐业的生活。征兵工作方面,村两委坚决贯彻、宣传、执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征兵命令,每年都按时按质按量超额完成征兵任务,把最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去,多次荣获“晋江市征兵先进单位”的嘉奖。村两委关心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群众、特别病、困居民都铭记在心中,对病灾户、贫困户都深入家中进行访贫问苦,在精神和经济上给予一定支持。村委会办公驻地于村中央,新大楼共五层,于2004年落成。 气候与经济宅内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宜人,雨水充沛,四季如春的自然气候。小家坊是宅内村的经济支柱。以废塑料加工为主,衍生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有数据显示,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曾达到八千元,过着基本小康生活。 交通与运输宅内村四周环山,水泥路从西园街道官前社区经宅内,通内坑镇前宅村,延伸到陶英中学,全长4000多米。村间道路基本为水泥路。离晋江机场仅有十几公里,交通便捷。 名胜古迹宅内行政村下的南仓自然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区。至今在南仓村仍存有纪念室一处,全称: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部旧址纪念馆。1949年6-7月间,在许集美与朱义斌的直接领导下,泉州团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游击战争。1993年在晋江市党史办、老区办的支持资助下,带领村民集资建立此纪念室。纪念室为二层石头结构混凝土建筑,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二楼陈列地下斗争史及革命烈士事迹手册。1996年7月1日,由泉州市授牌成立,成为晋江市村级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晋江市文保局。 基础设施宅内村委会有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活动中心、南音社等等。村两委对文体活动非常重视,每逢过年过节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篮球、猜灯迷、拔河等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卫生方面经注册登记的卫生所二所。 该村有“东星小学”一所,建立于1995年;“东星幼儿园”一所,亦建立于1995年。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勤奋、朴实、友爱、进取”的校风,以“敬业、爱生、敏思、笃学”教风和“勤奋、自主、合作、创新”的学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教学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摇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