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大学 |
释义 | 云南大学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前身为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1958年,云大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1年6月,云大“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学校主页: 中文名:云南大学 外文名:Yunnan University 简称:云大 校训: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 创办时间:1922年12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和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何天淳 知名校友:吴文藻、陈省身、冯友兰、费孝通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 主要院系:人文学院、经济学院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等 国家重点学科:4个 硕士点:188个 博士点:87个 院士:4人 主要奖项:1946年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本科评估优秀学校 博士后流动站:4个 办学思想:立足边疆 服务云南 办出特色 现任书记:刘绍怀 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概况云南大学坐落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春城昆明,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其文化传承可追溯到1099年始建的云南贡院。云南大学始建于18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8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教授担任校长期间,循思想自由,取兼容并包,罗致人才不讲学派,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唯求学问不究资历,使钱学森、吴文藻、刘文典、楚图南、严济慈、华罗庚、陈省身、冯友兰、费孝通等大批知名学者云集云大,奠定了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建国以来,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云南大学,为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981”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与云南省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云南大学是一所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教育10大学科门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职业与继续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 云南大学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是第一批获得学位授权的高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发展,云南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以及MBA(E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国际商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图书情报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翻译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审计硕士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同时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至今共培养了研究生近万人,为国家和云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云南大学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云南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与秘书长单位,并承担着“云贵学位授予信息工作站”工作,在云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非洲、印度、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及科研机构保持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面向未来,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兼“981”重点建设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进入全国高校50强,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云南大学在2011全国大学排行榜上位列11位,较去年上升了20位。 师资力量截至2011年11月,云南大学占地面积4551.84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3.2万余平方米;下设20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全日制在校重点本科学生13000余人,研究生近13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818人,专任教师160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51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2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2人,云南省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人。 学科建设云南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0个,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精品课程2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科研成果云南大学建校伊始,即以“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为追求,视学术创新为学校发展之动力。近十年来,学校大力发扬重学术的办学传统,推行学术兴校,科研平台建设、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诸多国家级大奖。有4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 云大贴吧2009年5月26日,百度大学类贴吧集体失声,经过一段时间等待之后,大学类贴吧以班级的形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云南大学贴吧部分吧友转移到班级俱乐部,但时间长了,俱乐部的种种不便之处展现出来,为了给所有的云大人一个温馨自由的交流空间,吧友昆明志愿者在偶然间看到了高校联盟吧的存在,也参考了其他发展比较好的替代吧,顿时产生了重建云大吧的希望和热情,经过慎重筛选和征求吧友意见,最终决定采用东陆园吧作为云南大学的替代吧。因为东陆园一词与云南大学息息相关:一 名取东陆乃是是借了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之名而成。教授学子共进,学者满腹,科学人文尽展民族风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诠释了春城美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浓缩了云大精神。八十年风雨皆程,东陆园名誉华夏。二 云岭之南,昆明之中,翠湖畔圆通山旁有园名东陆,是云南大学本院。园内樱花海棠飞舞,银杏参天,修竹绿草各显翠绿。 随着许多新吧友的加入,东陆园吧融入了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吧友的共同努力下,东陆园吧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而东陆园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目前,在贴吧主要吧友的带动下,东陆园吧的发展蒸蒸日上,以建立新的百度云南大学交流贴吧努力发展着。 东陆园吧作为原云南大学吧的替代贴吧,着力于校内讨论、活动宣传、学校介绍、新生疑问解答等工作,配合云南大学俱乐部,实现了原云南大学吧功能,成为人们关心、关注、了解云南大学的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作为云南大学替代吧,在不久的将来,东陆园吧的发展会更进一步!东陆园吧序 东陆园吧者,云南大学之百度替代吧也。机缘而创,艰辛而存,诸不利亦未弃,品苦涩续前行。 吾于戊子年初识贴吧,其简洁而生机,甚爱之。当小吧,试创建,掌后台,苦经营,兼之知道百科。滇中人士,自幼略闻云大,间闲逛云大吧,然门庭冷落,心寒而未驻。至考研,独云大怜之,恰高校吧之劫,替代吧如雨后春笋,念及云大,亦可替之。得八华、联盟之功,始成。云岭边陲,风气未存,校内外皆乏贴吧之爱好者;会员遗尽,传承断矣,吧上下亦无管理之有志士。辛卯之初,东陆始成,转发各贴,直指吧主,十余次,皆含恨,逢三月末,遂如愿矣。既得吧主,而加小吧,跳转得而失,喜获模块,步履维艰,发展缓而平。求学联盟,内外交流,初具气候,只欠子衿。至高考后,新人涌现,稍显热闹,吧务充盈,始入正轨。 时至今日,一年余二月,呈贡吧聚,线下嘉年华,吧内多探索,东陆园吧,面面俱全。坚守依旧抑或偶尔围观者,一并谢之。路漫远兮,东陆清新,子衿有心,皆为欢欣。值创刊之际,思绪东陆,拙笔记之,是为序。 (作者:昆明志愿者/江城三月) 校董事会云南大学董事会历史悠久。建校至今先后组建了六届董事会,其中解放前、解放后各三届。 1922年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创办伊始,即成立第一届董事会,云南省都督唐继尧出任董事,陈钧(个旧锡务公司经理、个碧铁总办)、王九龄(省参议员、省财政厅厅长)任董事。 1927年5月唐继尧去世,龙云继任云南省主席,对校董事会进行改组,成立了第二届董事会,由龙云担任董事长,王九龄 (省务委员)、董泽(东陆大学校长)、陈钧、唐绍骧(唐继尧之子)任董事。 1928年9月,龙云对董事会进行了局部调整,成立第三届董事会,仍由龙云担任董事长,王九龄、陈钧、周钟岳(省政府秘 书长)、马聪(省务委员)、董泽任董事。 新中国建立后,云南大学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各方面的事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海内外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云南大学第四届董事会于1993年4月20日云 南大学七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董事会议,共有43名海内外董事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 《云南大学董事会章程》、《云南大学董事会会议制度》、《云南大学董事会基金管理办法》、《云南大学董事会秘书处工 作职责》,选举省委书记普朝柱及杨振宁、朱光亚、陈香梅为名誉董事长,选举和志强省长担任董事长、选举云大王学仁校长担任常务副董事长,选举云大王广宪书记、熊德龙、吴光范、吴家仁担任副董事长,海内外董事达63名。董事们给予学校 大力支持,共捐赠董事会基金达人民币3000余万元,支持了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1998年10月20日,云南大学第五届董事会成立,云南省副省长梁公卿担任董事长,先后聘请伍达观、熊德龙、张家恭等知名 人士担任副董事长,海内外董事达52名。截至2002年6月,董事及董事单位已捐和认捐董事会基金、奖教基金、有关建设经费 累计达人民币8000多万元(含红塔集团为软件学院建设捐赠的6000万元)。 1999年10月,云南大学董事会在全国大学董事会工作会议上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2003年10月,云南大学第六届董事会在建校8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云南大学董事会在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由省领导和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提升了云大的层次,扩大了云大的影响。其次,董事们在一年一度的董事会大会上及日常工作中都积极为云大献计献策,对云大 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董事们以建设云大为己任,以发展云大为目标,慷慨解囊支持云大的建设,董事们先后捐赠的1.1亿元人民币在支持学校“211工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利用第四、五届董事会成员单位和个人认捐的基金,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项目如科学馆、附中教学楼、校医院、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体育馆、MBA培训大楼、软件学院等;投入135万美元设立了“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云南大学赵国书助学基金”等教育和科研奖励基金;先后利用董事会基金近400万元人民币,改善学校基础课教学和实验条件;投入近百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优秀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和创业项目;使用2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等。以上项目的投入和建成,是学校建设资金投入的有益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对学校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史年表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历届校长姓 名 任 职 时 间 董 泽(私立东陆大学时) 1922年——1930年 华秀升(省立东陆大学时) 1930年——1932年 何 瑶(省立东陆大学时) 1932年——1937年 熊庆来(国立云南大学时) 1937年——1949年 秦 瓒(临时校务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月——1951年10月 周保中 1951年10月——1957年5月 李广田 1957年5月——1960年 高治国 1960年——1964年12月 胡泮生 1964年12月——1977年 刘披云 1978年1月——1979年9月 赵 季 1980年11月——1983年10月 杨光俊 1983年10月——1992年7月 王学仁 1992年7月——1996年7月 朱维华 1996年7月——2001年2月 吴 松 2001年2月——2007年12月 何天淳 2007年12月——今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刘绍怀 党委副书记:何天淳游庆章张昌山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建宇 党委委员: 武建国张克勤王建华周学斌林文勋刘晓江张力丁中涛 校 长: 何天淳 副校长: 武建国张克勤王建华肖宪周学斌林文勋刘晓江 云大校歌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举行改为国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 北极低悬赤道近, 节候宜物复宜人。 四时读书好, 探研境界更无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 随着这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的旋律,云大的莘莘学子在心中体会着歌词的意义,思考着歌词的内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宽广。该校优秀的云南大学,学海吞吐,兼收并容,像西山一样,如滇池一般。在这海拔极高的云南高原上,北极星都仿佛“低悬”于上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赤道与我们距离都要近一些。我们云南气候那么温和,物产那么丰饶,一年四季都是我们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探索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刻苦学习新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奋力追求科学真理,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水平。成为民族优秀的人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 学校概貌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其中校本部535.84亩,呈贡校区4016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9699.02万元;图书馆藏书273万册。 学校设有17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其中软件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共设80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8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民族学、历史学、生物学、数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8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MPA、工程和法律硕士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拥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历史学、生物学、数理专业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精品课程2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有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云南大学图书馆(本部馆和呈贡校区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 书251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 云南大学建校伊始,即以“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为追求,视学术创新为学校发展之动力。近十年来,学校大力发扬重学术的办学传统,推行学术兴校,科研平台建设、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5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诸多国家级大奖。有3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 高校第六十位左右。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 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学校校训云南大学现用校训: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云南大学曾用校训: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在1938年至1949年“国立云南大学”阶段,云南大学的校训是:诚正敏毅 云南大学校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同的变化。1923年,东陆大学创始人唐继尧在开学典礼上亲定校训为“自尊、致知、正义、力行”。 在1938年至1949年“国立云南大学”阶段,云南大学的校训是:诚正敏毅。20世纪40年代,云大第四任校长熊庆来,把校训定为“诚、正、敏、毅”。 校训由来回目录众所周知,云大的前身是创建于1922年的东陆大学。东陆大学成之,唐继尧为之作校训四如下: 自尊 志学而立,健以自强。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万变,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自踬。 致知 子语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夫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吾师。 正义 履蹈正谊,罔涉回邪。耿介拔俗,尽扫浮夸,廉隅外砺,诗书内华。不搅不折,凛然孔嘉。 力行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行合一,允矣名言,庄敬日强,同撑大厦。愿持此言,质诸天下。 这八字校训,“自尊”谓心态,“致知”是求学,“正义”谈道德,“力行”求实践。其下的四首四言诗系唐氏之注也。 校刊颁布,唐氏还作了《序》文,序中称“民国十二年,东陆大学成,继尧以兴学育才,慎厥始,图厥终,辅之翼之,启之迪之,乃述所学为校训。”可见,校训中有唐继尧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所历:“自幼蒙家书,服膺《传习录》,少长读《文成全书》及理学宗传,明儒学案诸名窃,窃之奉之以为宗。比来,盖信自治治人,(王阳明)学最为直捷,以致良知为师,以知行合一为归。”当然,历史以当21世纪,唐氏还以为要加之物质世界,参之以世界文化,以阐旧学以培新知,告通才而应世变,不乏与时俱进的色彩。 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卓越,不甘人后的精神,对广大学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敢于拼搏,敢于超越,更有时代意义和内涵。 优势特色云南大学2003年以来在中国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位次情况: 年份 位次 2003年 58名 2004年 42名 2005年 45名 2006年 58名 2007年 64名 2008年 58名 2009年 62名 2010年 64名 2011年 67名 云南大学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全国前65名高校,最好的名次是2004年的第42名,最差的名次是2011年的第67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QS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云南大学进入亚洲200强,与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排在第151名,在中国大陆大学中并列第23位. 院系设置院系名称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外语学院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知名校友院士云南大学各时期任教和毕业并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或教授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冯景兰院士,地质学家,1940年8月-1942年7月为云大采矿专修科主任,1941年12月-1942年7月聘为云大矿冶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2年下学期为云大农学院讲授“地质学”,1943年4月-7月为土木系兼任教授。 陈省身院士,数学家,1938年8月-1939年2月被聘为云大数学系兼任讲师。 冯友兰院士,哲学家,1941.11-1942.4 被聘为讲师。 华罗庚院士,数学家,1942年9月-1943年6月聘为数学系兼任讲师。 顾颉刚院士,史学家,1938.6-1939 聘为文史系教授 金善宝院士,小麦育种专家 ,1945年7月-1946年7月聘为云大农学院教授, 1946年8月-1947年7月续聘为农学院教授。 吕叔湘院士,1938年10月到云大,聘为文法学院、矿冶专修科副教授。 彭桓武院士,核物理学家,1938 到云大任教 ,1946 底聘为物理系教授,1948他离开云大后多次到云大讲学。 秦仁昌院士,蕨类植物学家,1945年12月被聘为云大森林学系教授,1946年被聘为云大毕业考试委员会委员,1947年为云大招生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农场设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1948年仍为云大教授,1956年云南大学农学院一级教授。 汤用彤院士,哲学家,早年被聘为云大教师,20 世纪 40 年代被聘为云大教授 钱临照院士,物理学家,1944年聘为云大医学院兼任教授,1945年9月-1946年6月再次被聘为兼任教授。 汤培松院士,20 世纪 40 年代被聘为云大农学院兼任教授。 吴晗院士,1941.10-1942.7 被聘为文史系讲师,后聘为文史系教授。1937年9月到云大, 1939年聘为云大文史系教授。 吴征镒院士,植物学家,1944.10-1945.6 被聘为生物系兼任讲师。 徐仁院士,古生物学家,1939.8 被聘为生物系专任讲师 ,1941-1943 聘为生物系副教授。1941-1942年为副教授,1942年8月-1943年8月聘为生物系副教授。 张青莲院士,1943 被聘为理化系兼任教师。 余德浚院士,1939年8月为云大专任讲师,1946年聘为副教授,1948年仍在云大任副教授。 曾昭伦院士,化学家,1943-1944 为云大兼任讲师 , 后被聘为教授 。 吴中伦院士,1945年在云大农学院任教,讲授林学。 赵忠尧院士,物理学家,1937.6-1938.8 被聘为云大理化系教授。 . 郑万钧院士 ,1939年12月被聘为云大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9月-1941年6月再次被聘为森林系兼任教授,1943年8月-1946年7月再次聘为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严志达院士,1941-1946年在云大数学系任教。 袁见齐院士,1939年3月-1940年7月任云大矿冶系讲师。 郭令智院士,1939-1940年任云大矿冶系专任讲师。 许杰院士,1942年被聘为云大教授,讲授地质学。 钱令希院士,力学家,1942-1943年被聘为云大土木系教师。 孟宪民院士,1947年任云大工学院教授兼院长。 冯兴德院士,1938年在云大理化系任教。 殷之文院士,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毕业于云大矿冶系。 徐祖耀院士,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教授,1942年毕业于矿冶系。 戴永年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51年毕业于云大冶金系。 张国成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员,1952年考入云大,1956年从昆工有色金属所专业毕业。 陈景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1958年毕业于化学系,原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现已全职担任云南大学教授。 孙汉董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1962年毕业于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胡永康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1961年毕业于化学系,抚顺石油研究院研究员。 严济慈院士,物理学家,原云大物理系教授。 陈达院士,社会学家 ,原云大文史系教授 。 周俊院士,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张亚平院士,生物学家,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黄润乾院士,天体物理学家,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政界欧阳坚 甘肃省委副书记 1978—1982年 云南大学经济系学习 吴晓青 民建中央副主席 、环保部副部长 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云南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王广宪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共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7.02-1990.02任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孟苏铁 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1978.03-1980.03 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杨崇勇 河北省委常委、 副省长 1980.08—1984.07 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程英萱 云南省人大副主任 1973.09-1976.09在云南大学数学系读书 倪慧芳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1979.09—1983.07, 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学习 董志良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1978.09-1982.08 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学习 牛绍尧 云南省原人大常务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1962.09-1967.09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学习 梁公卿 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 1962.09——1966.09,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 王义明 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 1961.09——1966.09,云南大学物理系读书 卢邦正 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 1956年9月至1960年9年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读书 黄维彬 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 1962.09-1967.09 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 高晓宇 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 1956.09-1961.09 云南大学物理系学习 孟继尧 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1961.09-1966.09 云南大学外语系俄文专业学习 刘披云 (1905~1983) ,历任南开大学任副校长,云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中共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张祖林 云南省昆明市市长 1978.03-1982.01 云南大学物理系读书 刘东 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1978.09——1982.08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学习 熊清华 云南省商务厅厅长 云南大学政治系毕业 段跃庆 中共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党委书记 1978.02-1981.01 云南大学中文系学习 岳跃生 云南省曲靖市市长 1978.03-1982.02 云南大学中文系 吴松 云南省保山市市长 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学习 李小平 云南省普洱市市长 1982.09——1986.07,云南大学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学习 工程建设云南大学从2008年启动实施的“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预算投入资金30000余万元,用于重点建设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8个地方政府资助的学科项目,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及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经过近3年建设,大部分项目已完成目标任务的80%以上。已建设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水平学科;进一步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增强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构建起满足校内学科建设,服务全省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目前,部分项目已初步形成标志性成果。其中,民族学项目着力解决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族志匮乏问题、填补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空白。生态学项目初步构建了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调控理论框架。微生物学项目形成西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微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专门史项目形成了以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古生物学项目已初步揭示现代各动物门类的原始特征和演化规律。特色资源利用化学项目扩大了化学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 通过多年建设,云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分别从2005年的2个和27个增加到4个和37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0%和38.5%,以学科建设带动学位点建设,形成以3个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3个一级学科、1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为主要支撑的学位授权体系。 “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科、拓展农医”,云南大学在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大力实施学科建设综合创新、非均衡发展和合作共建战略。20世纪50年代初曾为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云南大学,面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大势所趋,实现多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各科类相互支撑,已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综合度的标志,也是创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云南大学围绕深化文理,提升水平层次;完善管理,打造管理体系;发展工学,提高对社会贡献度;拓展农医,延伸学科优势的思路,选择了文、理、农、工、医5个最基础、与实践联系最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的学科门类上进行重点建设。既扬原有文理学科之长,巩固并领先全国学科前沿的优势,又借助生命科学和化学化工等科类形成的教学研究特色,拓展基因、转基因、药学、医疗管理、疾病防控和现代医疗检测等新兴发展领域,并有别于其它高校实现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经过几年努力,云南大学发展工学、拓展农医的探索已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工学类的环境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农学类的园艺学专业已面向社会招收本科生,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医学类已招收遗传学研究生,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也签约实施。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4个) 1.生态学 2.民族学 3. 专门史 4. 微生物学 省级重点(37个) 1 生态学 2 民族学 3 中国民族史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中国经济史 6 工商管理 7 植物学 8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基础数学 10 材料物理与化学 11 信息科学与技术 12 国际关系 13 民族法学 14 有机化学 15 思想政治教育 16 遗传学 17 旅游管理 18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9 微生物学 20 化学 21 专门史 22 理论经济学 23 信息与通信工程 24 环境科学与工程 25 文艺学 26 公共管理 27 理论物理 28 气象学 29 系统分析与集成 30 生物学 31 金融数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2 产业经济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3 行政管理(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4 物理化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5 民族文化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6 政治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37 金融学(省院省校重点学科) 学术思想云南大学建校伊始,即以“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为追求,视学术创新为学校发展之动力。近十年来,学校大力发扬重学术的办学传统,推行学术兴校,科研平台建设、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5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诸多国家级大奖。有3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还有若干学术论文发表在《PNAS》等高影响因子刊物。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 2010年,中缅油气管道在云南省开工建设,标志着云南大学关于中缅油气管理建设的政策建议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2009年,云南大学圆满举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大会发表的《昆明宣言》标志着我国在该学术领域赢得宝贵的话语权。 公交线路经过云南大学的公交线路有5条: 101路 85路 1路 139路 125路 。另外:也可在师大站、学院站、园通北路或文林街下车,步行可到。 100路:明波家具超市 - 小菜园立交桥 101路:岷山车场 — 小菜园立交桥 85路:菊花村 — 科普路 1路:西北部公交枢纽站 — 东站(环城南路) 139路:省二监 — 百汇商场 125路:125路 潘家湾 — 正义路 909路: 菊花村——云大西门(呈贡校区)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