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翰·谷登堡 |
释义 | 约翰·古登堡(1397-1468)出生在德国的美因兹,他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在15世纪中期做出的,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大约于1454年,在美因兹用他发明的机器印刷了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经》。但他不是一位杰出的商人,不仅没有能从自己的发明中赚大钱,而且还卷入了几起诉讼案,有一件是他将自己机器赔付给了合作伙伴。约翰·古登堡于1468年在美因兹去世。 简介铅活字版的发明者——谷登堡 在德国美因兹市的中心广场,矗立着约翰内斯-谷登堡(约1397年—1468年2月3日)的高大铜铸雕像,以纪念他在15世纪中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距广场不远的国家印刷博物馆里,陈列着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在完全恢复当时状况的作坊里,身着中世纪服装,围着皮制围裙的工匠为参观者实际操作由榨油机改装的印刷机,并用熔化的金属和手动冲压字模当即浇铸出铅字来。 生平简介约翰·谷登堡 (1397-1468)是缅茵兹市一位具领导地位的公务员,发明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 约翰·谷登堡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但很快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能移动,为能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使用溶化的金属铸造个别的铅字,为此谷登堡选用手写字体作为蓝本,为了能模拟手写格式,使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写书籍和铅字印刷品的差别,他特地选用"textura"字体 (哥德体的一种)作为范本。 约翰·谷登堡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一个钢模,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为此目的,约翰·谷登堡发明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并于1450年开办了自己的印刷厂。 但仅是如此仍然不够,印墨也必须自行生产,为此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然而这一切准备之首要工作,仍是要制造一部印刷机,为此,他又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经过三年的辛劳工作,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终在1455年印刷完成,约装订成200册,每册有1282页,每本都是一样完好而美观。 从此,他的发明品很快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使全世界均能用这种印刷方式印刷有形的读物,从古而今,由远而近,世界各地均有目共睹。 印刷术贡献活字材料的选择和制造谷登堡鉴于制小号的木活字有困难,遂选用金属材料,主要是含锑的铅锡合金(加入锑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关于这些金属的选择和比例的确定,可能与其幼年学习的金匠手艺有关。 而铸造方法,美国印刷史家奥斯瓦尔德(John Cyde Oswald)认为,当时铸造活字用父型、母型(凸凹型),以细砂或粘土为母型,父型以木为之。先刻出木活字,捺印于粘土中,取出木字,将熔化的铅锡水浇入粘土模中,取出修整,即成铅活字。 印刷设备的研制谷登堡在欧洲压榨萄葡或湿纸所用的立式压榨机的基础上,改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其机器采用压印方法(与雕刻版的刷印方式有所区别),为木制,底部座台上固定已排好字的活字版,上面的压印板借铁制螺旋杆控制,可上可下。螺杆下有拉杆,以人力推动,得到印刷时所需的压力。用羊皮包以羊毛的软垫蘸墨,将墨刷在活字版上,再铺上纸,摇动螺杆位杆,通过压印板压力即印出字迹。 油墨的制造与木板雕刻印刷使用水墨相比,金属活字对水性墨的适性很差,因此必须使用新的着色剂,古登堡选择了油性墨的制造。其制作方法为:将亚麻仁油煮沸,冷却后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馏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碳黑搅匀后,放置数月即成适用油墨。 古登堡是否受中国活字的影响而发明西方的金属活字,李约瑟博士认为:“直到今天,没有人认为古登堡曾看到过中国的印刷书籍,可是不能排除他听到人们谈论过这件事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发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是一种再发明,而不是很有独创性的发明”(见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章第12节)。而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教授也说:“传说古登堡的妻子出自于威尼斯的孔塔里家族,因此他见到过带回威尼斯的中国雕版。这使他受到启发,才作出进展,发明了活字印刷。” 谷腾堡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在比其早约400年的我国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所创制的,但因其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 ,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而功勋卓著。西方各国以此为先导,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